九江丢失后蒋介石痛骂张发奎:他为什么不上第四军!他目无军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8 05:09 1

摘要:1938年7月27日,夜风席卷长江,九江江面炮火映红水面。传令兵踏着碎石奔向兵团司令部,送来前沿阵地“日军已突破二线”的急报。这一刻,张发奎心里很清楚,九江城墙外的枪声不是简单的试探,而是武汉大会战真正的序幕。

1938年7月27日,夜风席卷长江,九江江面炮火映红水面。传令兵踏着碎石奔向兵团司令部,送来前沿阵地“日军已突破二线”的急报。这一刻,张发奎心里很清楚,九江城墙外的枪声不是简单的试探,而是武汉大会战真正的序幕。

为什么是九江?从地图上看,它像一枚楔子钉在赣鄂豫三省交界,向西便是鄱阳湖水网,向北便是武汉外围。冈村宁次要的是捷径:拿下九江,就能逼迫第九战区整体后撤,让日军机动部队顺江直逼武昌汉口。对蒋介石而言,留住九江就等于留住武汉屏障。

第九战区总司令陈诚把第二兵团的十万兵力全压在这里,兵团司令张发奎却只有一万多老底子是第四军旧部,余者多为新抽调杂补。火炮口径参差,步兵连里通讯器材缺到连旗语都要重复使用。张发奎苦笑:“这不是钢铁长城,是篱笆。”一句闲话,很快被政工人员记录在案。

七月末,日军第106师团与第9师团南北夹击,海军炮艇封锁江面,岸基炮同时轰击城防节点。九江上空还盘旋着中岛式轰炸机,几乎每半小时投下一批炸弹。三位一体的压迫让前沿阵地像被钢刷刮过,灰尘没落定就被下一轮炸起。参谋估算,一昼夜消耗炮弹一万七千余发,而兵团库存仅能撑三日。

局势瞬息。7月30日凌晨,第二道防线被撕开缺口。张发奎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只说了一句完整的广东话:“唔想再填肉。”参谋长愣了半秒,随即翻译成普通话:“司令官建议梯次撤到观音阁高地。”五个字母写进作战日记——“R.E.T.R.E.A.T”。

问题在于南京的电话未停。蒋介石自武昌行营连发三道电令——“九江不得弃守”。最后一份电报末尾加了四个字:“上第四军”。在蒋看来,第四军被誉为“铁军”,是张发奎的本钱,也是南方旧桂系旧粤系最有号召力的王牌。如果这支部队死守不退,既能鼓舞士气又能削弱地方军阀的倚仗。

但第四军当时并未完整在手。北伐以后,番号分给各路整编部队,如今能拉出的不过三个团,加上辎重也不到五千人。把这点老兵扔到主战场,顶多延迟半天。张发奎权衡后,下令主力于8月1日凌晨西移德安,同时留下一个师作掩护。对部属他只说两字:“保命。”

8月2日拂晓,九江陷落。江岸硝烟未散,蒋介石的斥责先到武汉。会客室里,蒋摔杯怒声回荡:“张向华为什么不上第四军?他目无军法!”时任军政部长何应钦在一旁只得默然。那一夜,武汉行营草拟了两份文件:一份是责令张发奎“到汉述职”,另一份是责令战区“继续固守德安”。

与蒋的怒火形成对比的是前线的惨况。二线阵地撤退途中,日军炮火一路追击,仅德安一役第二兵团减员近三分之一。防线虽勉强稳住,但九江一失,长江中游制水权落入日军手里,后方补给线被掐断,从纸面上看,武汉保卫战已被迫转入消耗阶段。

蒋对张发奎的不信任由来已久。1927年“南昌清党”后,张发奎与汪精卫、李济深多有往来。蒋担忧抗战之余再生割据,内战阴影始终笼罩总部。对蒋而言,第四军不上场是存心护私兵;对张而言,老部队若全葬九江,粤军根脉就此断绝。两种心思交织,导致命令与执行脱节。

值得一提的是,九江撤退后,陈诚主动发表战区通电,称“兵团诸将固守有功,战况失利责任在战略部署不周”,淡化了个人责难。蒋借此台阶,改用“撤职留任”形式处理张发奎,将其调往重庆待命。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更深——张发奎再未掌握大规模部队,直到抗战结束。

九江失守后的直接后果,是武汉外围战线整体内缩。半年后,日军在樊口登陆,华中粮道被切断,武汉守军被迫分兵堵截。兵力与装备差距被无限放大,一步失守,步步被动,这正是冈村宁次“围点打援”计划的核心。

从军事教范看,张发奎撤退的决策并非全无道理。面对制空制海权全丧、兵员素质参差的处境,保存有生力量,依次设阻,拖慢敌军推进,是常见迟滞战术。问题在于国民政府无法承受“又失一城”的政治震荡,与其说蒋介石痛骂的是军事判断,不如说他在焦虑人心与政局。

九江之战虽早被后世淹没在更宏大的武汉会战史页中,但它提供了一个清晰剖面:资源劣势下的中国军队如何在战略与派系、保全与牺牲之间拉扯。张发奎卸甲归田后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军人不避死,避的是无谓的死。”言辞激烈,却道出了当时无数前线将领的真实处境——枪口对外,心事却要向内藏。

来源:开箱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