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关键在人。做好宣传工作,必须努力锻造并用好一支热爱党的创新理论,善用党的创新理论的基层理论宣讲人才队伍。高新区在海安“布谷乡音”理论宣讲燎原工程的引领下,紧紧围绕“用经济思维做宣传工作”指导思想,借鉴影视文化圈“流量明星”养成思维,
做好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关键在人。做好宣传工作,必须努力锻造并用好一支热爱党的创新理论,善用党的创新理论的基层理论宣讲人才队伍。高新区在海安“布谷乡音”理论宣讲燎原工程的引领下,紧紧围绕“用经济思维做宣传工作”指导思想,借鉴影视文化圈“流量明星”养成思维,着重培养宣讲“民”星,打造理论宣讲“轻骑兵”,以宣讲员的“火”激发宣讲活动的“活”,理论宣讲不断“圈粉破圈”。获得中宣部表彰、省比赛二等奖、南通比赛一等奖、海安多类一等奖,涌现出沈悦、王瑶、刘于达等为代表的多个“民”星青年宣讲员。
“不拘一格”选才,宣讲人才“百花齐放”
抖音粉丝基础大、加入MCN机构的00后小伙,自带流量、自带平台;业余做婚庆主持的村干部,幽默不怯场,把宣讲当成婚礼现场;达欣集团的“欣青年”,企业一线职工自己人讲给自己人听,天然具有亲切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成为“轻骑兵”的一员。夕阳宣讲队、巾帼宣讲队、文艺宣讲队、网络宣讲队等多支专业、精准的宣讲队伍不断萌发。充实多样多元的人才队伍是基础和前提。高新区实施“轻骑兵”孵化工程,破除传统的“党员干部”为主的惯性思维,广纳社会各界、各类型人才,人才风格、专业领域更为多样化,为宣讲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思维碰撞。通过海选招募、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等,拓宽渠道,广泛吸纳青年党员、企业家、学生等各行业、各领域中青年才俊进入宣讲队伍,推动“8090后”逐步向“00后”“10后”延伸拓展,形成全域覆盖、结构合理的宣讲人才库,让宣讲人才园“百花齐放”。
“不分伯仲”用才,宣讲舞台“百家争鸣”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做好“用才”的后半篇文章,才能不辜负人才的期待、不浪费人才的选拔,让人人尽展其才,在宣讲的大舞台上“百家争鸣”。青年多,就进商圈、进小区开展多样宣传;区企业多,就在经济发展场景中宣讲;码头驿站强,则打造“书记茶水铺”等专门宣讲平台;农业禀赋强,则结合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搭台开麦……高新区充分整合区街优势资源,开展季度巡讲风采展示,让宣讲员们在“实战练兵”中充分展示自我、获得锻炼提升,并推选参加省市各项比赛,在见世面中提振信心。创新“宣讲实践+”模式,围绕促进消费、城市推广、产业发展等中心工作,设置“宣讲+社科调研”“宣讲 +文旅推介” “宣讲+数智赋能”宣讲新场景,通过走进农业、工业生产一线,在不同场景中展风采、齐争鸣,助力区域发展与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不遗余力”育才,宣讲效果“百尺竿头”
人才培养只靠外部引入还不够,还要能够自主培育,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变化,用人才的引、用、育,形成人才机制闭环,为宣讲工作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实现宣讲效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高新区常态化邀请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进行重点指导。先后成立刘万春名师工作室、卓牧闲网络创作工作室、网络作家基地等理论宣讲人才培养孵化阵地。通过领导上辅导课、专家上示范课,自己上“模拟课”,闯好通稿关、试讲关,宣讲员们在“三课两关”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举办百姓名嘴备课会、理论学习研讨会190余场次。组建“轻骑兵”写友俱乐部,邀请理论名师定期现场指导稿件修改、宣讲技巧,组织宣讲员互评互学互鉴,共同提升。依托省级优质资源直达基层试点优势,创新打造“理论传播+文艺创作+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通过“轻骑兵”自编自导自演方式,精心创作系列理论文艺作品,为本土人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成长支持。
来源:今报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