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把桥拆了的人,后来都掉进了哪条沟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8 03:00 2

摘要:这种“过了河就把桥踹断”的事,不是现在人的专利,老祖宗玩剩下的那些,比咱们遇到的狠十倍,下场也精彩到能写进“反面教材TOP10”。

从历史里扒一扒“卸磨杀驴”的血泪账。

你有没有过这种堵心时刻?帮同事扛下烫手的项目,转头他在领导面前把功劳全裹成自己的;

跟朋友凑钱开小店,刚盈利他就偷偷改了收款码,连句解释都没有;

甚至帮亲戚找了份好工作,他站稳脚跟就到处说你“从中捞了好处”——

这种“过了河就把桥踹断”的事,不是现在人的专利,老祖宗玩剩下的那些,比咱们遇到的狠十倍,下场也精彩到能写进“反面教材TOP10”。

其实啊,“过河拆桥”从来不是什么“高明权谋”,更像赌徒手里的骰子:

一时赢了痛快,最后大概率会输得连底裤都没了。

不信你看那些历史里把桥拆得干干净净的人,没一个能真的“走到底”。

提到“卸磨杀驴”,刘邦和韩信这对组合几乎是“祖师爷级”的。

当年刘邦被项羽追得像丧家之犬,是韩信带着兵帮他定三秦、破魏赵、灭齐国,甚至在垓下把项羽逼得乌江自刎——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能不能坐上皇位都是个问号。

刘邦自己也清楚,所以当初给韩信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话听着多实在,像给韩信搭了座“免死桥”。

可等天下定了,刘邦看着韩信手里的兵权,夜里就睡不着了。

先是把韩信从“齐王”贬成“淮阴侯”,把兵权收得干干净净;

后来吕后想斩草除根,刘邦揣着明白装糊涂,任由吕后搞出个“绝户计”:用布把韩信裹得严严实实,吊在钟室的房梁上——既没见天,也没见地,最后用竹刀活活戳死。

你看,刘邦是把“战神桥”拆得连块木板都没剩,可他忘了一件事:这座桥不仅是韩信的靠山,也是他刘家江山的“防火墙”。

韩信死了,刘邦手里是没了“威胁”,可等他一驾崩,吕氏立马就掀了桌子。

那些能跟吕氏抗衡的功臣,要么被刘邦自己杀了,要么吓得不敢出声,最后吕后把刘家子孙杀得七零八落,差点把汉朝改成“吕朝”。

刘邦当初拆桥的时候,肯定没算到:他拆的是韩信的命,却给自家江山挖了个大坑。

这像极了现在有些老板:公司刚起步的时候,把核心技术人员当“亲爹”供着,等公司做大了,就觉得人家“功高震主”,要么降薪逼走,要么找个理由开除。

结果呢?没了技术骨干,公司遇到新竞争就垮了——你拆了能帮你“打江山”的桥,等洪水来的时候,就只能自己跳河了。

李斯和韩非是荀子门下的同窗,搁现在就是“同宿舍的兄弟”。

当年韩非在韩国不得志,写的文章传到秦国,嬴政看了直呼“要是能跟这个人见一面,死也值了”。

后来韩非终于到了秦国,李斯却慌了——他知道韩非的才华比自己强,要是韩非得了嬴政的重用,自己的丞相之位就悬了。

于是李斯干了件“捅兄弟刀子”的事:他在嬴政面前说,韩非是韩国贵族,肯定不会真心帮秦国,留着他早晚是个祸害。

嬴政被说动了,把韩非关进了大牢。李斯怕夜长梦多,干脆派人给韩非送了毒药,逼他自杀。

等嬴政后悔想放人的时候,韩非早就凉透了。

李斯靠着“拆了同学这座桥”,稳稳坐住了丞相的位置,还帮嬴政搞出了郡县制、统一文字,算是“风光无限”。

可李斯忘了,他能踩着别人过桥,别人也能踩着他过桥。

后来嬴政驾崩,赵高想立胡亥当皇帝,找李斯商量。

李斯一开始还犹豫,可赵高一句话就戳中了他的软肋:“你觉得你跟蒙恬比,谁的功劳大?谁更得民心?”

李斯怕自己的位置保不住,就跟着赵高搞了“矫诏”,赐死了扶苏和蒙恬。

结果呢?胡亥继位后,赵高把持朝政,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李斯。

赵高诬陷李斯谋反,把他扔进大牢,用了最狠的“五刑”——先在脸上刺字,再割掉鼻子,砍断手脚,最后腰斩,连他的三族都被灭了。

李斯被腰斩的时候,跟儿子说“想再跟你一起牵着黄狗,在老家上蔡的东门打猎,都不可能了”——他当初拆了韩非的桥,以为能一路通到底,最后却发现,自己只是赵高手里的一颗“弃子”,连回头的路都没有。

现在职场里也有不少“李斯式”的人:为了升职,偷偷给同事穿小鞋;为了抢项目,把合作方的方案改成自己的。

可他们没明白,你今天能坑别人,明天别人就能坑你——职场不是“独赢游戏”,拆了别人的桥,最后自己也会掉进“没人帮”的坑里。

要是说刘邦、李斯的“拆桥”还带着点“权谋算计”,安禄山的“拆桥”就纯属“喂不熟的白眼狼”了。

唐玄宗对安禄山那叫一个“宠上天”:封他当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里握着二十多万大军,比唐朝任何一个将领的兵权都大;

还让杨贵妃认他当“干儿子”,安禄山过生日,唐玄宗亲自送礼物,连安禄山进京,都允许他骑马进皇宫——这哪是“搭桥”,简直是给安禄山修了条“通天大道”。

可安禄山呢?看着唐朝内部腐败,觉得自己有机会,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反唐。

安史之乱一爆发,唐朝的盛世瞬间碎了:洛阳、长安接连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最后在马嵬坡,杨贵妃被赐死,唐玄宗自己也成了“太上皇”,再也没了当年的威风。

安禄山倒是当了“大燕皇帝”,可他的好日子没过多久。

安禄山因为长得太胖,身上长了毒疮,眼睛也瞎了,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打骂身边的人,连他的儿子安庆绪和心腹李猪儿也没少受气。

安庆绪怕自己被安禄山杀了,就跟李猪儿商量:“不如咱们先下手为强。”某天夜里,李猪儿拿着刀闯进安禄山的卧室,对着安禄山的肚子就砍,安禄山疼得喊“家贼杀我”,最后流血过多死了。

安庆绪怕别人发现,就用毡子把安禄山的尸体裹起来,埋在床底下——你看,安禄山拆了唐玄宗的“恩人桥”,最后连自己的儿子都敢对他下死手,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有。

这像极了现在那些“忘恩负义”的人:朋友借给他钱创业,他赚了钱就赖账;

老师把资源介绍给他,他红了就说“全靠自己”。

可他们忘了,“恩情”这东西,你不珍惜,自然有人会替你“清算”——你拆了恩人的桥,最后身边连个真心待你的人都没有,孤独终老就是最好的下场。

其实啊,“不拆桥”才是真聪明

当然,历史里也有“拆桥”却没翻车的人,比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靠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也怕将领们学他“黄袍加身”,但他没像刘邦、朱元璋那样“杀功臣”,而是摆了一桌酒,跟将领们说“你们把兵权交出来,我给你们良田美宅、金银珠宝,咱们君臣相安”。

那些将领也识趣,第二天就都交了兵权。赵匡胤没拆“功臣桥”,只是把“桥”改成了“安全通道”,最后自己落得善终,宋朝也没出“功臣叛乱”的事。

说到底,“过河拆桥”拆的不是桥,是别人对你的信任。信任这东西,就像桥板,拆一块少一块,等你下次想过河的时候,剩下的那几块,根本撑不住你。咱们普通人不用玩什么“权谋”,但得记住:

职场里,帮过你的同事,别转头就抢功;生意上,合作过的伙伴,别赚了钱就甩脸;生活里,帮过你的朋友,别需要的时候才想起。

那些历史上把桥拆光的人,最后都掉进了自己挖的沟里——咱们可别学他们,毕竟,路要走得远,桥得留得全。

来源:未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