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在将近有三十年之后重新翻开“饶平客家丛书”系列书籍,为广东饶平客属海外联谊会前辈们的热心和奉献精神所折服,该丛书填补了饶平县域客家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开启了饶平县域客家文化研究的先河,丛书中表述的人文知识和透露的家乡情怀至今仍具很强的普教意义,是饶平客属
编者按,在将近有三十年之后重新翻开“饶平客家丛书”系列书籍,为广东饶平客属海外联谊会前辈们的热心和奉献精神所折服,该丛书填补了饶平县域客家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开启了饶平县域客家文化研究的先河,丛书中表述的人文知识和透露的家乡情怀至今仍具很强的普教意义,是饶平客属后辈不能缺少的精神食粮!我们一直在陆续整理饶北前辈的客家文化研究文献,今后将不定期发文推介一下饶平客家文化书籍,旨在宣扬客家先民的文化和精神,增强我辈之文化自信,也是为新的一代提供了深入了解乡土、激发热爱家国的文化素材。
1997年11月版
一、吴氏源流
追根溯源,吴氏是从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檀父,居于陕西岐周,是上古周族首领,史称周太王。古公檀父传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即周文王姬昌之祖父。古公檀父生子三:泰伯、仲雍、季历。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慧过人,古公檀父决定由季历作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姬昌。泰伯、仲雍知父意,自动让贤,避之于东南沿海,建立“勾吴国”,都梅里,即今之江苏无锡。泰伯、仲雍相继为君。因泰伯无子,立仲雍长子季简为嗣,其后仲雍子孙世代相传。
十一世纪,武王克商,有天下,实行分封制。仲雍曾孙周章列为诸侯,以吴号国。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打败越国,战败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一强国,后因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劝谏,重用伯嚭、贻误战机,公元前473年被越王勾践打败,落得国灭身亡。夫差子孙流散八方,以国为姓,称吴氏。吴氏世家望族聚居于延陵,以“延陵郡”(秦初设置,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为堂号。
以泰伯为始传至三十世吴芮,佐刘邦建汉有功,被封为长沙王。至四十世吴汉,佐刘秀中兴汉室有功,位居大司马,初封建策侯,更封舞阳侯,加封广平侯。至七十一世吴宣,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合家南迁,居于江西抚州府临川之石井,后又迁江西建昌府南丰县竹家山金斗巢,在此立籍,为长江以南吴氏开基祖。其后子孙衍播江西各地。
至七十三世吴宥,字承顺,于宋初由江西南丰迁至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后又由宁化迁龙岩。其长孙泰甫迁广东,派传龙岩、江苏丹徒县、广东增城、南雄、龙川,其三孙吉甫迁广东大埔。吴宥卒于大埔县湖寮乡。
饶洋镇盘石楼吴氏亦出延陵郡抑陕西歧周,厥后衍至今海浦江畔,继而避扰攘南迁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之红山桥。明末疮痍,其裔孙于清世祖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2年,复迁广东饶平饶洋镇吴屋。历数世,椒衍瓜绵一百多丁口,筑“吴氏宗祠”(今仅存遗址)而祀其祖。继而式微,碧玉公、行山公伯仲之后辗转迁徙。行山公颠沛至现揭阳市玉湖镇汾水村(公葬吴屋岗,1994年汾水村吴氏裔孙迁其灵骨于该村,筑佳城,易谥名为福饶公)。碧玉公则徙潮安意溪镇。旋迁饶洋镇盘石楼街路新村经商(时为晒谷石墟)。蕃衍至今十有二世,盛时丁口近百,时其裔孙尝建“吴氏宗祠”祀祖(已毁,存遗址)。本世纪三十年代一裔孙移迁泰国,1992年曾来函寻根问祖。盘石楼在1997年有两户20人。
二、吴氏族谱序
(一)宋丞相文天祥序
······。今观吴氏族谱,根源于泰伯、仲雍。溯派于競公宣公,千枝万叶,缕缕不缺,自宋兴隆,衣冠蝉联,升于学者,二十有二,举于乡者五十有七;荐于曹者三,奏于礼部及精究贤良而特科恩封拜爵者又三十有四,猗与休哉,自昔以智力持世,功利起家者,亦有道而忌,传至数世而已,虽诗书之泽,绵绵勿坠,赫赫不蹶,孰若循循于至德之后哉,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大,吴氏代有人焉,将有尤者出以其时可也。
宋丞相少保信国公吉州文天祥撰
(二)朱夫子序
按后汉吴氏之先,始地后稷,至二十世泰伯,三十九世季札,九十世宣公,乃江南始祖也。熹闻上古言:有叶必有枝,有枝必有根,根不培而枝叶替,有河必有水,有水必有源,源不疏而河水涸,是故谱不由其鼻始,若有叶而无根,水之无源也,······。今吴系子孙出其谱,索为校正,由是以鼻祖轩辕、后稷、泰伯、季札,历正唐史競公,传至宣成公,此所谓因本穷源,广先祖之盛德于无穷,而广流芳于子孙,纯蛰牛毛之众多也,万代云颀邈也······然吾谓吴氏之盛,有贤祖宗,重本敬宗于前,必有贤子孙重本敬宗于后也。谨序。
时 皇宋庆元三年丁已仲秋月
新安朱熹撰
三、吴氏家族专用楹联
吴氏家族常用下面四位族中代表人物及典型事迹嵌作对联,以事彰扬,若门上写有下列楹联者,定是吴姓人。
延陵望族(吴季札)。
廷尉名官(吴公)。
风裁峻历,飞帛书御史之名(吴中复)。
持议刚方,坐席正讲官之体(吴申)。
四、吴氏世系
一 世泰伯。未传,立弟仲雍长子季简为嗣。仲雍有子二:季简,承挑泰伯。
二 世 季简,周武王追封为吴伯。生子二:叔达、叔夏。
三 世叔达,武王追封为吴伯。生子二:周章、虞仲。
四 世周章。列为诸侯,因以吴号国,子孙以国为姓。此吴氏发源之祖。生子一:熊遂。十九世 季札,号季子,贤而让国。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进县)。生子二:易、霁。
三十世 芮。仕汉,封长沙王。生子四:臣、郢、浅、阳。
四十世 汉。仕东汉。光武帝封为建策侯,卒谥忠侯。生子二 :成、国。
四十一世成。袭封哀侯。生子二:旦、旰。
六十五世競,仕唐,玄宗时,任谏议大夫。生子二:秦、泰(即伯芮)。
六十九世 初云。官为广州刺史。
七十世简,字子善,官为四川节度使。因家焉,居阆州之巫锡山(今四川阆县)。生子三:宣、宜、完。
七十一世 宣,字守德,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于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合家渡江而南迁,居江西抚州府临川之石井,后又迁建昌府南丰县竹家山金斗巢,在此立籍,为长江以南吴氏开基祖。生子三:纶、经、绍。
七十二世 纶,字伯宗,宋初状元。生子十:长子宏,宋进士,迁龙田石井;次子宥,宋进士;三、子华,迁江西南塘凤凰塘都白莲塘;四子福,宋探花,迁南丰东坑坪;五子珍,迁赣州府宁都县安福塘;六子万,迁广昌三角塘;七子兴,迁南丰石塘石坪;八子实,宋翰林,迁福建邵武府建宁县石塘;九子仪,宋举人,迁江西南塘寨下塘;十子景,宋进士,迁南丰石井塘。
七十二世 经,字伯克。宋初状元。时居抚州临川石井。生子三:和,迁石井塘;仁,宋进士,迁临川彭泽;礼,迁吉州梅田。
七十二世 绍,字伯初。与长兄迁南丰。生子五。
七十三世 宥,字承顺。仕宋,官至吏部。原居南丰嘉禾驿梓口李宁庄,居竹家山,再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生子四:长坎一郎,传派漳州、龙岩、石牌前等处;次坤二郎;三子震三郎,由宁化石壁迁上杭胜运里上寨头官庄坪立籍,衍派程乡松口墩下等处;四子巽二郎,迁江苏。
七十四世 坤二郎。随父由宁化迁龙岩,卒于大埔县湖寮乡。生子三:长子泰甫,迁广东;次子兴甫,衍派龙岩岩州大池、小池及江苏丹徒县,广东增城、南雄、龙川等处;三子吉甫,宋进士,原为广东博罗知县,衍派永定、大埔等处。
七十五世 泰甫,官拜执事郎忠,衍派永定汤湖永地坑,藉族盛于明,又分传派程乡、丰顺。生子四:四五郎、四六郎、四九郎、五十郎。传派永定、广东兴宁、江西等地。
七十六世 四五郎与弟四六郎,元时由宁化县石壁村移居上杭汤湖村。生子一:三,号畏庵。
七十七世 三。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汀州府上杭县汤湖村迁广东潮州府程乡县(现梅县)大立堡黄塘鲤子湖,为今丰顺、梅县始祖。
(吴氏渊源为饶客丛书编委张勇整理。其中饶洋镇盘石楼吴氏源流一目为饶客丛书编委【詹顺之】整理)
来源:村花的希望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