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卧室书桌上摆着一个浅蓝色的小闹钟,指针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响起。曾经的我最讨厌这刺耳的铃声,如今却把它当作心中尺子的“刻度”——正是这把丈量作息的尺子,让我真正懂得了自律的意义。
— 心中有尺自成长 —
我卧室书桌上摆着一个浅蓝色的小闹钟,指针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响起。曾经的我最讨厌这刺耳的铃声,如今却把它当作心中尺子的“刻度”——正是这把丈量作息的尺子,让我真正懂得了自律的意义。
初二上学期开学前的那段日子,我完全是“黑夜精灵”的模样。每天在家就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和同学朋友聊天,作业拖到晚上快十点才开始动笔,写完往往就很晚了,对此没少挨父母的批评。妈妈催我睡觉,我总敷衍道:“再玩十分钟一会就睡。”可这“十分钟一会”总是无限延长,直到眼睛酸涩得睁不开才肯放下手机。第二天早上,闹钟响了三四遍我都起不来。
转折点是那次遇到一位医生阿姨,当医生阿姨说“睡眠不足,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时,我突然有点慌了。妈妈叹了口气说:“不是要约束你,是规律的作息才能让你有精神学习啊。”那天晚上,我盯着手机屏幕上正在播放的视频,第一次主动按下了暂停键。我拿出一张纸,一笔一画写下作息表: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睡觉,睡前一小时不碰电子产品包括手机。
刚开始执行时,简直比登天还难。晚上九点刚放下手机,我就坐立难安,总忍不住想去摸床头柜上的手机。有一次,我偷偷把手机藏在枕头下,可躺了半小时,心里总惦记着没看完的视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我索性爬起来,把手机放到客厅,转而拿起一本课外书。看着看着,困意渐渐袭来,那天居然在十点前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闹钟响时我没有赖床,拉开窗帘,清晨的阳光洒在书桌上,我突然觉得神清气爽。
为了让这把“尺子”更精准,我还加了不少“细则”: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然后下楼慢走十分钟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晚上九点到十点之间,要么看书,要么整理第二天的学习用品;周末也不例外,即使不用上学,也按时起床、睡觉。有一次同学约我周末熬夜打游戏,我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拒绝了:“我答应自己要早睡,下次咱们白天约着去图书馆吧。”
坚持了一个月后,变化悄悄发生了。我不再需要妈妈反复催促起床,每天都能从容地吃完早饭再去学校;上课的时候,我的注意力也集中了;就连以前总拖到最后才写的作业,也能在放学后高效完成。更让我惊喜的是,再次遇到那位医生阿姨时,她说我近期简直换了个人似的,妈妈看着我红润的脸蛋,笑着说:“这把作息尺子,你总算用对了。”
现在,那个浅蓝色的小闹钟依然每天准时响起,但我再也不觉得它刺耳了。我渐渐明白,心中的这把尺子,看似是在约束我的行为,实则是在帮我积攒成长的力量。自律从来不是痛苦的束缚,而是通过规律的节奏,让生活变得更有序、更充实,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有力。
2025年9月5日初稿于山东,梓晗随笔
来源: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