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丝绸之路上,商贸繁荣,每日都有数不清的商队往来。《唐大诏令集》中记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
“吾闻昔日西凉州,
人烟扑地桑柘稠。”
丝绸之路上,商贸繁荣,每日都有数不清的商队往来。《唐大诏令集》中记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
唐代的陶俑中,有一类胡人骆驼俑,骆驼上载有许多货物,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唐代丝路上胡商往来贸易的热闹景象。
可能会有人好奇,骆驼上载的货物都有些什么?
唐红陶彩绘立驼俑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首先,我们可以看见,这件唐代红陶彩绘立驼俑上驮有一个皮囊和一束生丝。生丝是桑蚕茧缫丝后所得的产品,俗称真丝,它是丝绸制作的基本原料之一。中国生丝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国人喜欢,从古至今也一直作为大宗商品对外出口。我们所说的 “丝绸之路”,其得名正是因为这条商路上最早、最多且最重要的贩运商品是中国的丝绸。
生丝
唐朝诗人元稹曾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中写下“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zhè)稠”的句子。西凉州,即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桑柘是桑木与柘木的合称,其叶均为养蚕的饲料,在文化语境中,它也经常作为农桑活动的代称。古丝绸路上的河西走廊,历史上作为丝绸流播的通道,本身就有过发达的桑蚕生产。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中关于采桑的壁画砖表明,河西的桑蚕丝织业始于两汉,发展于魏晋,兴盛于隋唐,只是在宋元以后渐渐衰落。
采桑图画像砖 魏晋
高台县博物馆藏
在许多载物驼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垂在两侧的大而鼓的驮囊。据推测,这里面装的很可能就是商人用于贸易交换的珍贵商品。不过,由于受泥塑作品的限制,我们无法知道驮囊所盛装的具体都有哪些物品。驮囊主要是用皮毛加工而成,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动物皮和毛加工的口袋耐磨、防水、防晒,能在长途旅行中有效地保护里面的贵重、脆弱的物品。
唐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风土物产
除了丝绢、驮囊外,有的骆驼俑上还见驮有中国的瓷盘、东南亚或非洲的象牙等等,这些都是东西方贸易中常见的物品。有的背上还备有途中搭帐篷用的竹排、饮食所用的水壶和野兔野鸡等物,正是丝路之上的真实写照。
唐灰陶彩绘胡人牵驼物跪驼俑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唐灰陶彩绘饮酒胡人骑驼俑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就此开启。千百年来,各国商人将丝绸布帛、瓷器茶叶、奇禽异兽、金银珠宝、药品香料、瓜果食物、日用器具等通过驼队运转,不仅打开了长安通往世界的商路,也促成了沿线各国的经济繁荣。当你凝望这些驼俑时,仿佛还能看到“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路盛况。
来源:灾难空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