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滕王阁序》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千古流芳的巨星。这部佳作声名远扬,然而,若细究它究竟好在哪里,能道出个中精髓的人或许并不多。是因其辞藻华丽如梦幻织锦,还是因其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这背后的答案,藏着作者王勃波澜起伏的人生,也蕴含着跨越时空的精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滕王阁序》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千古流芳的巨星。这部佳作声名远扬,然而,若细究它究竟好在哪里,能道出个中精髓的人或许并不多。是因其辞藻华丽如梦幻织锦,还是因其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这背后的答案,藏着作者王勃波澜起伏的人生,也蕴含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王勃,这位天纵奇才,堪称是上天派来“给我们添堵”的人物。倘若将他置于当下,别的孩子尚在启蒙阶段苦学加减法,他便已叩响顶尖学府的大门,被一众一流大学竞相争抢。这般天赋异禀,实在令人望尘莫及。但王勃即便才华横溢,终究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有着普通人的弱点。
自负,便是王勃性格中的第一个标签。想想看,换做任何一个拥有王勃那般才华的人,恐怕都会心比天高。人们往往对像王勃这样的大才子抱有刻板印象,觉得他们孤芳自赏、绝世独立、清高傲岸。这就如同人们总认为沉默寡言者必定老实,能说会道者就一定狡猾;做文化之人就该安守清贫一样,充满了片面性。就拿直播来说,有人曾指责我“堕落”,可这又怎能怪我呢?若真要追究,或许得怪女娲造人时,没让我们这些说书人超脱吃喝拉撒的需求。王勃的自负并非无差别展现,他实则是个“看人下菜碟”的人。若觉得对方于己无用,他便摆出一副高傲姿态;可要是对方对他有价值,尤其是达官显贵,他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王勃写诗的才华举世公认,拍马屁的功夫更是一绝。就连阅尽阿谀奉承之词的唐高宗,都对王勃的马屁称赞有加,足见其功力深厚。然而,年轻的王勃毕竟涉世未深,拍马屁时一不小心就出了岔子。当时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为讨好沛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但他没料到,兄弟相争是唐朝皇族的大忌,就因为这篇文章,他被逐出京城,人生急转直下。
经历此番挫折后,王勃又暴露了性格中的第二个弱点——善良却软弱。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心生怜悯,将其藏匿起来。可善良让他想助人,软弱却使他难以承受后果。没过多久,王勃便因害怕事情败露而亲手杀了曹达。东窗事发后,王勃被判死罪,好在朝廷大赦天下,他才得以死里逃生。从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到沦为阶下死囚,再重获自由,王勃的人生宛如一场惊险刺激的过山车,大起大落之间,他的心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变化的结晶,便是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王勃虽保住了性命,他的父亲却因他受到牵连,被贬到偏远的交趾做小官。出狱后的王勃,第一站便是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他写下了这篇震古烁今的《滕王阁序》。其中有个故事广为人知: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邀请诸多名流举办剪彩仪式,实则想借机让女婿展露才华,为滕王阁作序以炒作一番。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纷纷客气推辞。可轮到王勃时,他却毫不客气,提笔就写。
《滕王阁序》开篇部分是客套话,也可看作是拍马屁之语,夸赞阎都督及其女婿的不凡,表达自己能与众人欢聚的荣幸。第二部分则围绕滕王阁展开,毕竟这是一场命题作文。这部分诞生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是骈文,其特点是辞藻华丽、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但倘若文章仅到第二部分便结束,它或许顶多让我们记住这一名句,难以成为传世经典。
《滕王阁序》的精华,恰恰在第三部分。初入社会时,我们都满怀信心、热情洋溢,可历经生活的打磨后,又有几人还能保持初心?许多人在碰壁后,或是选择躺平,将其当作一种“看开”,把摆烂视为潇洒;或是变得圆滑世故,把这些当作成熟的标志。但实际上,无论是躺平摆烂,还是圆滑世故,都不是真正的成熟,而是精神的萎靡与个性的磨灭。真正的成熟,是一种豁达的心境,是在看清自己与世界的真相后,依然能笑对人生;是随遇而安却不随波逐流,同流却不合污;是内心如星辰般明亮,胆量如楼般坚毅,该出头时毫不犹豫,同时又懂得处世之道,不轻易得罪他人。王勃在《滕王阁序》的第三部分,所表达的正是这种豁达,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省,对世界的深邃思考,也是对所有人的激励。
不同人生阶段阅读《滕王阁序》,总能品出不同的滋味。少年时,看到的是其无与伦比的文采,“俊采星驰,腾蛟起凤”“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只觉文字之美令人陶醉;步入社会,遭遇挫折后,便能体会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沧桑感慨;在外漂泊、独自打拼时,“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则能引发强烈的共鸣;感到迷茫焦虑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仿佛是自己的心声;而当告诉自己要振作起来时,“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又能给予无尽的力量。
《滕王阁序》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在于它能跨越时空,与各个年龄段的读者产生共鸣。遗憾的是,王勃英年早逝,在从交趾探望父亲归来途中,于东南亚海域遭遇不测,年仅二十多岁。虽说以调侃的语气劝人“避开东南亚,人生就永远有希望”,但王勃的离去,无疑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他用短暂却绚烂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瑰宝,让后人得以透过文字,领略他的才情、他的感悟,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
来源:读历史正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