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善战的渤海回民支队》——回忆回民支队手枪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00:05 1

摘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推荐 张文林(原渤海回民支队的政治部主任) 刘济民(原渤海回民支队的副政委)编辑的《英勇善战的渤海回民支队》——回忆回民支队手枪队(韩景正) 给大家。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推荐 张文林(原渤海回民支队的政治部主任) 刘济民(原渤海回民支队的副政委)编辑的《英勇善战的渤海回民支队》——回忆回民支队手枪队(韩景正) 给大家。

_____编者

导读:铁道兵第二师历史回眸

铁道兵第二师,最早是组建于1940年的冀鲁边区的回民支队。在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冀中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还有另外一支冀鲁边区刘震寰领导的渤海回民支队。这支回民支队原为冀南抗日六分区回民大队,于1940年8月在今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清真寺宣告成立。成立之初该大队只有18名回族干部战士,随后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渤海回民支队是刘震寰、王连芳同志受党组织委派创建的一支回民抗日武装,1940年8月初建时叫“冀鲁边区回民大队”,1941年秋改为“冀鲁边区回民支队”,1944年改称“渤海回民支队”。他们在广袤的渤海平原上,神出鬼没,英勇拼杀,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们又奉命出关,于1947年组建为“东北回民支队”(对内称护路军二兵团)参加解放战争,从东北长白山转战到广西的睦南关,从北到南,长驱万余里。新中国成立以后,又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于1951年5月20日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在朝鲜前线筑起了一条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1954年9月回国后,10月数百名师、团、营、连级回族干部和战士根据党中央的决定,离开部队,转业到宁夏、甘肃、青海、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参加地方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永远记住当年的战斗岁月,也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完整的历史资料,这些当年的勇士们在放下手中的大刀、长矛以后,又兢兢业业的抄起笔,把自己当年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宁夏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7月出版了《渤海、东北回民支队回忆录》,1999年4月又出版了《光辉的战斗历程》。

当年在编辑这两本书时,由于时间仓促,大家写多少就编多少,够一本出一本,造成内容上有重复,时间上有错位,但总算把这份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觉得当时做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完整的、系统的档案资料,我们又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汇编了这本书。上编是不同战争时期的综合叙述,下编是不同战争时期的个人回忆。在编辑时,除了不得不改的个别字句以外,一般都保持原来的风貌,让后人能认出当年我们年轻时的影子。

渤海回民支队从1940年8月创建到1954年10月回族干部战士离调部队,整整战斗了十五个年头。其作战时间之长,活动地域之广,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队伍中都是罕见的。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战斗的硝烟已经散尽,许多勇敢的战士已经陆续谢世。可是,当我整理这些资料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争年代,又看到了那些可亲可爱生死与共的战友们。我非常激动。我始终相信:渤海(东北)回民支队的血性将永存,他们的刚烈会永存,他们为党、为人民、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也将永世长存!

——选自吴庆云为《渤海回民支队》一书所写前言

注:吴庆云原渤海回民支队指导员、二师八团政委、原陕西省委常委、政协副主席)。

回忆回民支队手枪队

韩景正

渤海军区回民支队手枪队,是1940年组建的。先是由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领导(总会主任王连芳),1941年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成立后,手枪队归属于回民支队建制。1943年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改为渤海军区回民支队。从支队成立时起,支队长就是刘震寰,政委是王连芳。手枪队在支队领导的关怀下,一成立就显示了它的突出作用。这个队成立以后,队长换了好几任,其中张九江任职时间最长。他作战勇敢、沉着,枪打得准,谁都知道他的好枪法。他在远行军中,不论路途多远,相隔时间多久,回原地区时还是拉原路而回。当时的城镇都被敌人占领,我们多半是夜行军走小路,有时在青纱帐里行军,认准路线确实不易做到。手枪队的政治工作人员,开始时的指导员是刘国儒,他于1941年四、五月间,在小丁村与日寇作战中牺牲了。1942年春季到1943年的秋季,我任手枪队的政委。这个队的人员变动很大,成员的出身比较复杂,有的是工农出身,有的是小知识分子,有的是老行伍出身,也有的是争取过来和我们共同抗日的“绿林好汉”。这支队伍短小精干,作战勇敢,战斗力很强,抗日坚决,经常担负着特殊的任务。我在这个队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时的队长是张九江,我是政委,副队长是王谦光。下面有两个班:一个手枪班,班长刘万臣,副班长韩金春;一个步枪班(班长的名字忘了),全队共有20多人,多时达30余人。队伍比较整齐,人员一般都是经过挑选来的,枪支配备按当时的情况是比较好的。手枪队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几项任务。

采取各种方式铲除敌伪据点,壮大抗日力量

手枪队吃掉和拔除的据点很多,如旧城据点、于桥据点、苏基据点、小白兔据点等等。其中有的是以智取为主,有的是以强攻为主。如1941年七、八月份,拔除盐山县和黄骅县之间的旧城据点,先是以智取的办法开始的。我们的手枪队员在队长张九江等同志的带领下,按照支队的指示乔装打扮成赶集的模样,装成卖瓜卖菜的,卖粮卖油的,卖果卖枣的,有的装成打短工的,有的推着小车,有的担着担子,有的扛着锄头,同赶集的群众一起进了城。但是被敌人发觉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时我们采取了强攻的办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消灭了顽抗之敌,迫使其他敌人缴枪投降,以速战速决的办法,很快结束了战斗。除击毙的敌人之外,还俘虏伪军四五十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拔掉了这个伪军据点,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手枪队员张宝林、王国祥在强攻战斗中光荣牺牲了。

又如,巧克姚庄伪军据点。这个据点位于盐山县城西南,沧盐公路的南侧,与在公路以北沧盐公路之间的辛店据点相呼应,对我根据地有很大威胁。离姚庄据点20来里路的土楼村,有一个在该据点当伪军的张XX,春节回家探亲,回民支队利用这个机会,由支队长刘震寰亲自出面,向张XX及其全家进行抗日爱国爱家的教育,晓以大义,使之觉悟,愿为我军铲除该据点作内线配合。1943年春节刚过,支队长对于拔除该据点作了部署,由支队首长率领一大队前往接应,给手枪队下达了具体任务。手枪队根据支队首长的指示,作了具体准备,在队内作了动员,决定进据点的人员是:队长张九江、政委韩景正、副队长王谦光,队员有刘万臣、韩金春、左漠云,穆香春、吴福田等,还进行了具体分工,规定了联络办法和联络信号,包括与据点内线联络的信号。夜间行军,很快到达据点,首先设法渡过宽、深各5米的断绝沟,在沟外用绳子把人一个一个地送下去,到沟的内墙要三个人搭肩才能上去,然后与内线联系,他把绳子放下来,我们顺着绳子攀上墙。进去后先把围墙上的岗哨看起来,然后按照早已部署的开始行动,由队长带两人去抓该据点的伪军队长,并收缴他的机关枪;政委带两人去收缴全体伪军的枪(已侦察明白,全部伪军都在一所大房子里,有的赌博,有的睡觉);另有两人去开大门,放下吊桥迎接大队进来。尽管房子里有四五十个伪军,但突如其来闯进三个八路军,每人都把卜壳枪对准了他们,都带着数枚手榴弹,手榴弹引线栓在手上,随时都可能扔进人群把他们统统消灭,三人同时高喊“缴枪不杀,谁敢动一动就立即枪毙”的口号,在这强大的威力面前,伪军们都乖乖地举起双手投降,按着我们指定的地点站队集合。在这同时,伪军队长也被抓起来,并缴获了机关枪,开大门的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大队进入据点。这场战斗俘获伪军50来人,缴获了该据点的全部武器弹药和装备,大部队带着俘虏和胜利品立即离开此地,开往新的目的地。大队安全转移了,但手枪队还另有任务,按照支队首长的安排,为了保障伪军家属的安全,以便争取和瓦解伪军,要把他们的家属、子女全部带出来,转移到安全地区,再做细致的争取工作。当把这些家属集中起来的时候,他们就大声地哭起来,走又走不动,其中大多数是小脚女人,有的还怀着身孕,带着自己的大包、小包,真是步行艰难。这时又发现了四周有日本鬼子的车、马声、枪声和火光。在这十分危险的情况下,想走也走不了,只有在离据点不太远的地方,在沧盐公路的旁边(南侧)找了个四邻不靠,但周围都是树木的一户人家住下了。我们把全部伪军家属和房东集中在一起进行了动员,说明我们所处的环境危险,如果一旦暴露目标,后果不堪设想,并提出了对他们的要求。同时对手枪队员提出要求,一旦被敌人发现,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要战斗到底,宁死不屈。大家都表现得沉着冷静,按照我们的要求做了。在这一天中,尽管日寇的大小车辆,步兵骑兵在门前附近的大道上往返路过,但未发现我们。我们手枪队的全体同志都已作好牺牲的准备,在以后的好些日子里,全体同志带着这一大群妇女、娃娃,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把他们送到支队的驻地,和他们的亲人们团聚了,我们才算完成了这一艰难而复杂的任务。支队首长对此很满意,表扬了我们,这对手枪队员是个很大鼓舞

深入敌占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结合武装斗争瓦解伪军

1943年春天,辛店伪军据点经常向各村要民工修公路,并时有打骂人的现象发生,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手枪队奉命开至辛店附近,住在肖庄子南面的一户人家中,离辛店很近。我们计划先派几个人到集上见机行事,搞个动作给汉奸队看,晚上好抓紧机会给伪军上一课。如果在集上被敌人发现,就鸣枪把集市闹乱,步枪班从外边给以接应并迅速转移。手枪队的几个同志到了集上,正在观察动静,忽见伪军队长带着他的女人在集上闲逛,在他蹲下来买东西时,我们的队员有意地碰了他一下,差一点将他碰倒,他看了看没吭声。到了晚上,我们手枪队进了辛店街以后,占领了一个有利地形,并封锁了要道路口,设好了警戒,开始喊话。站岗的伪军问是干什么的,我们回答是八路军。伪军一听非常恐慌和害怕地高喊:“八路军来了!”我们告诉他不要害怕,把队长叫出来,我们有话对他们讲。他答应把队长叫了出来,该队长很客气也很害怕地问:“八路军同志,我就是这里的队长李XX(名字忘了)。各位找我有什么事?”我们说“把你的队伍集合起来,我们给你们讲话。”他很快把队伍集合好。在讲话前,我们首先问该队长今天赶集了没有,他回答说去了。我们说他在买鱼的时候有人碰了他一下,他说知道,我们告诉他,这是给他打个招呼,因为他平时还没有大的罪恶,如果有大的罪恶,今天就把他钉在那(打死)了。他听后一再表示感谢,说当汉奸是为了混饭吃,今后决不做坏事,并向我们作保证等等。我按照早已准备好的内容讲了话,说明了整个战争形势的发展对日本鬼子很不利,日本帝国主义必然失败,我们一定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道理。说他们当汉奸有的是为生活所迫,是可以原谅的。但最可恨的是那些没有中国人心的坏家伙,他们甘心为日本鬼子当走狗,当帮凶,到处欺压中国人,无恶不作,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决不客气。要求他们要“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要帮日本人作坏事,要作个像样的中国人等等。讲完以后,他们还要求我们给他们唱个歌。我们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我们唱的那首歌歌词是:

伪军弟兄们,要你们细听真

你们烧杀抢掠,是为了什么人,你们烧杀抢掠,是为

了什么人;

弟兄们你是听,有个事实来证明,

你们受苦受冻,落了一个汉奸名,

你们受苦受冻,落了一个汉奸名;

托枪来反正(投降),你们全家都光荣,

咱们团结起来,打败鬼子兵,

咱们团结起来,打败鬼子兵。

最后他们还要求说,为了应付日本鬼子,在我们走后过一会,他们朝天放几枪,我们对此也表示了同意。为了开展这项工作,上级早已印刷了许多传单。我们讲完话以后,挨家挨户地把传单从门缝里塞进去,从墙上扔进去,还在街上散发了一些,造成满街都是部队的影响。

第二天一大早就传开了,说昨天八路军大部队来了,把辛店据点包围起来,给汉奸队上了课,还散发了许多传单,满街都是八路军的人。给辛店据点的伪军上了这一课,达到了宣传抗战形势,扩大我军的抗日影响,瓦解伪军的目的。同样我们还采取上述办法,给边务的伪军据点也上过课。上课的过程和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在边务上课时有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的干部李安民参加。他吹口琴演奏了歌曲,既活跃了我们部队的情绪,又增加了对伪军宣传的一项内容。

开展锄奸和剿匪工作,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场争生存求解放的斗争中,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与日寇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但是有些死心塌地的汉奸特务与日寇同流合污,干尽了坏事。他们借国难当头之机,大肆抢掠,发国难财。他们抢男霸女无恶不作,人民群众对他们恨之入骨。如毕蒙伪军据点有个特务叫史永泉,作恶多端,经常抢掠糟蹋妇女,碰上长得好看的,就霸占为他的老婆,打人杀人更是家常便饭。因此群众对他切齿痛恨,并联合许多当地人,到回民支队驻地找支队长、政委,要求铲除这个恶霸。支队首长给手枪队下达了除掉这个特务的命令。手枪队为此作了准备,对据点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他家的院子和据点是紧靠在一起的)。时值夏天(1943年的六、七月份),据侦察,史永泉正在院子里休息。手枪队为了保证完成这个任务,做到不暴露目标,在离该地七八里路远的地方,都脱下鞋子,赤脚前进。当时路上长满了一种带刺的棘藜,一脚踏上就把脚底扎满了。因据点里的居民有的养着狗,怕狗一叫被敌人发觉。战士们忍着疼痛继续前进,谁也不吭声。由于我们行动轻捷而秘密,始终未被敌人发觉。直至史家门前一看,正好大门完全开着,在院内睡觉的不下十来个人。这时手枪队员立即每人抓住他们一个人,匣枪顶在头上不许动,小声地向他们说了三句话:你是不是史永泉,如果你不是谁是,不说就把你带走,和史永泉一起枪毙;第二句话是不准动,不准喊,要不然要你的命;第三句话,我们是来抓史永泉的,只要你说了就与你无关,今后如果你做坏事,就和史永泉的下场一样。问完后我们一碰头,明确要抓的那个人,把他抓到村外就地枪决了,并把早已写好的枪决史永泉的布告贴在村子上,公布了他的全部罪状。在枪决这个罪犯的枪响之后,伪军据点才打了一阵乱枪,但是他们不敢出来。对这个特务的处决大大鼓舞了抗日群众的情绪,群众说回民支队真是人民的子弟兵,专为人民办好事,为人民除了一大害。

根据地的群众和抗日军队一起全力以赴不怕流血牺牲地争取抗战胜利。但地方上出现了一些小股土匪,他们经常扰乱群众,抢夺人民的财产,甚至杀害抗日人员、破坏抗日,使抗日军民不能安心全力对日作战,也破坏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群众对此很有意见,要求同民支队剿匪,以消灭匪患。手枪队在夜间行军时,几次和一些小股土匪遭遇作战。如我们夜间行军走到黄骅县(现为孟村回族自治县)的牛进庄以北的青纱帐时,碰上了土匪,双方发生了战斗,结果土匪溃逃。我和队长商议,估计土匪可能跑到该村东北方向的破砖窑上集合,我们派了个三人小组,直奔窑上等候。土匪到了跟前一见是八路军,拼命地逃跑,但丢下两支枪,其中有一支是铁把子手提式冲锋枪。还有一次打跑土匪后,他们丢下一头大驴,驴上驮着许多抢来的东西。我们通过抗日政府,把这些东西和驴都还给了原主,群众很感谢八路军。

还有一次,手枪队住在距牛进庄很近的土楼村,发现几个行迹可疑的人,向牛进庄方向去了。因为是天快黑的时候,手枪队立即追去。村子大,分了几个组分头搜索,到天黑时只搜出一个可疑的人,经盘问,他说他家有七八十岁的多病父母,家庭生活特别困难,为了养活二老,到盐山县城里找当伪军的弟弟,结果他没有钱,只给了一点大烟、白面(毒品)等,他想回到家乡(西赵河伪军据点)变卖后好养活父母。我们听了这些情况。认为是敌占区的群众被生活所迫,弄点私货养家糊口,对他进行了安慰和教育,就放他走了。可他刚走出几步远,又回来很神气地对我们说,他就是土匪头子,叫“二狗子”。我们早已知道此人,但是始终未抓到。这次他送上门来了,就抓起来送到支队听凭支队处理。因为他罪行严重,经过支队研究和上级批准,把他处决了,从此消灭了这股匪患。

配合地方工作人员,开展抗日政府的各项工作

回民支队长刘震寰兼任青城县长,副政委刘济民兼任该县工委书记,对于政府和支队的工作实行一元化领导。回民支队的各大队都有配合县和区政府工作的任务。手枪队更是经常配合县、区政府工作。记得1943年的夏天,手枪队配合县政府的行政科长洪火(真名叫王品清)一起开展工作。该同志积极热情,体贴群众疾苦,深入和联系群众,我们相处得很好,互相尊重,团结一致,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处理了一些困难问题

有一次我们住在牛进庄,白天隐蔽活动,到临黑之前,出来到村头野地里转一转,一方面接近一些群众,同时也了解情况,观察动静和查看地形地物。一天,在村子北面的麦田里,(当时正值小麦抽穗),有一群人围着一个地下躺着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呼吸急促,满身满脸都是土,但头脑非常清醒,对周围人的询问都能清楚地作出回答。人群中有的人认识他,对他非常同情,说他的家中已有几天揭不开锅,又赶上女儿近日成亲,他心情苦闷由家出走,因为几天没有吃饭而昏倒在麦地边上,再也挣扎不起来了。有几位妇女一边劝慰他千万别胡思乱想,万一有什么好歹,女儿和她娘怎么办,说着都流下了眼泪。旁人问他饿不饿,要给他拿点吃的东西,他却倔强地说不饿。乡亲们家里都很穷,不能帮他马上脱离险境。当时我让几个围观的人先在此看护着,就到村里清真寺找到阿訇,先自我介绍后,又说明了那个人的情况,然后叫寺内的人请了村长来,叫他们组织人把他抬到寺里来,帮他洗干净,我又到手枪队让大家凑了十几斤口粮派人送到清真寺。村长也安排人给他做饭,说等他养好病送他回家,我把此事的经过告诉了洪火,他很激动,到晚上连饭也来不及吃,就召开了群众大会。在安排工作中,他首先向群众介绍了以上的事情,说明日寇侵略给我们人民造成了不堪忍受的苦难,动员大家尽全力支援抗日,搞好生产。说到手枪队的全体队员,每人从自己的米粮袋中拿出半斤粮食支援那位将要饿死的同胞时,洪火激动地哭了起来,在场的许多人也落下泪来。我们手枪队的同志口粮不够了,怎么办?当晚大家采了许多槐树叶子,因为槐树叶子有毒,就用冷水浸泡后反复洗,反复搓,把毒素洗出来后,掺在高梁面里做饼子、窝头吃。战士们这种帮助群众,与群众共度难关的举动,充分体现了军民亲密无间的关系和鱼水之情,这种军民团结的伟人而深厚的感情,正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

手枪队在配合抗日政府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危险是很多的。如1942年冬季,一区区长王文达邀请手枪队配合他们召开征粮工作会议,会议地点在徐阳桥。我们按约定的时间于拂晓到达会议地点,但区队未到,只有一个联络员,说今天日本鬼子大扫荡,叫我们自定目的地迅速转移。当时天色已亮,敌人从东南方向进村了,我们迅速向北转移,到了村北刚进了抗日道沟(改造地形挖的沟),发现四周各村均有敌伪军。我们迅速选择了最深而偏僻的一段沟,把部队隐蔽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雪,敌伪军在各村之间往返多次,但未到我们这段不太通的地方来。雪越下越大,直至天黑。我们合计了一下,认为应该跳出圈子,转移到不被敌人注意的地方,才安全些。结果深夜我们转移到故县的一个村庄,秘密地住在了张九江的家中。他70来岁的老父亲带着他叔父、叔母去世后抛下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过日子,日子虽很穷,但老人家很坚强,张九江是他的大儿子,二儿子张宝林在强攻旧城据点时牺牲了,老人认为儿子是为抗日而死是光来的,所以他很少提及此事。我们进屋后,老人立即生火做饭,我们吃完饭就休息了。住在此地,我们考虑情况复杂,又是敌人大扫荡期间,所以非常保密。但到了第二天的中午,突然发现从南面大路上冒出大批的日寇部队,有步兵、骑兵和炮车,以三路纵队的队形,正向着这个村子扑来。这条大路从我们住的房子门前和墙跟路过,我们手枪队全体立即进入高度戒备状态。还好,因为这里是敌占区,敌人队形不乱地过去了。我们原打算拼死抵抗,甚至全部辆牲。当时,这样的打算和准备,是经常有的事。因为部队经常进行思想教育,要求每一个抗日战士,随时随地都要准备流血牺性。张大伯和两个孩子也都表现得很沉着,他们始终一声不吭地看着我们作最后搏斗的准备,没有一点犹像和害怕,好像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对于他们爷仨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我们一致表示崇高的敬意,并且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到了晚上,张大伯给我们做好了晚饭,我们吃得饱饱的,安全地转移了。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