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州的轻轨柱子,可能是全国最“委屈”的钢铁巨兽。它们曾是城市发展的图腾,如今却成了街头巷尾的“尴尬地标”——既不能跑轻轨,又占着人行道;既拆不起,又用不上。就在市民快把它们当成“城市钢铁仙人掌”时,一位网友突然抛出“神提案”:给柱子贴广告,赚了钱拆“碍事柱”,
柳州的轻轨柱子,可能是全国最“委屈”的钢铁巨兽。它们曾是城市发展的图腾,如今却成了街头巷尾的“尴尬地标”——既不能跑轻轨,又占着人行道;既拆不起,又用不上。就在市民快把它们当成“城市钢铁仙人掌”时,一位网友突然抛出“神提案”:给柱子贴广告,赚了钱拆“碍事柱”,顺便还能播公益!这波操作,像极了家里老人用旧毛衣改坐垫——破烂变宝,还不花冤枉钱。
可当大家摩拳擦掌等着看“柱子变印钞机”时,官方回复却泼来一盆温水:“正在研究比选”“认真慎重参考”。这八个字,翻译成人话就是“想法不错,但别急,我们得算算账”。那么问题来了:柳州的轻轨柱子,到底能不能靠贴广告“自我救赎”?这场民间智慧与官方审慎的碰撞,背后藏着多少城市治理的门道?
一、从“钢铁墓碑”到“摇钱树”:市民的脑洞为什么能火?
先给不了解情况的朋友补个课:柳州轻轨项目烂尾后,留下了一批“孤儿柱子”。这些柱子有的戳在非机动车道中央,逼得电动车绕着走;有的挡在红绿灯前,司机得歪着头看信号;还有的孤零零杵在路边,活像城市版的“钢铁纪念碑”。市民早就看不下去了,有人戏称它们是“柳州新八景之一——铁柱凌云”,还有人建议改造成“露天攀岩墙”,好歹能强身健体。
这次网友的建议,却跳出了“拆或留”的二元对立:用广告收益反哺拆迁。具体来说,就是把能用的柱子改成广告位,30%-50%播公益,剩下的招本地商家广告,赚的钱专门用来拆那些“碍事柱”。这思路,简直是把“死资产”玩成了“活现金流”,难怪评论区一片叫好:“比某些部门只会哭穷强多了!”“这才是纳税人的钱该有的用法!”
为啥这个建议能戳中人心?因为它戳破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城市治理最怕“半截子工程”,更怕“没钱收拾烂摊子”。柳州财政紧,这是公开的事。要是硬拆所有问题柱子,少说也得几个亿,钱从哪来?网友的方案相当于“以柱养柱”——用能赚钱的柱子,养该拆的柱子,自己造血,不花财政额外的钱。这就像家里装修预算超了,老公说“要不咱把阳台租出去收租金?”虽然不一定靠谱,但至少比干瞪眼强。
更妙的是,方案里藏着“柳州智慧”:优先本地商家广告。想想看,以后在柱子上刷着“柳州螺蛳粉哪家强”“三江程阳八寨最新活动”,既给本地经济输血,又能当城市名片。比起那些全国连锁的“男科妇科广告”,这格调一下子就上去了。有网友甚至建议:“把‘柳州制造’的新能源车、工程机械广告打上去,比拆了强!”
二、官方回复的“弦外之音”:哪些坑可能让“摇钱树”变“赔钱货”?
官方回复虽然客气,但字里行间藏着“潜台词”。那句“从规划兼容性、设施安全性、经济可持续性等多方面研究”,翻译过来就是:想法很好,但我们得先看看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
第一个拦路虎是安全。轻轨柱子当初是按承重轨道设计的,现在要在上面挂广告灯箱、电子屏,会不会影响结构?万一刮个台风、下场暴雨,灯箱掉下来砸到人,谁负责?网友建议里提了“轻量化改造”,但“轻量化”到什么程度?加固要花多少钱?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问题。之前某城市公交站广告牌被风吹倒砸伤路人,最后赔了几十万,这个教训没人敢忘。
第二个坑是收益能不能覆盖成本。广告位不是想卖就能卖出去的。柳州的商圈集中在五星街、万象城,那些偏远路段的柱子,商家愿不愿意投钱?就算投了,一个月能收多少广告费?如果除掉灯箱制作、电费、维护、人工成本,剩下的钱够不够拆一根柱子?有业内人士估算,一根问题柱的拆除+路面修复成本至少20万,要是广告位一个月只能赚几千块,那得攒到猴年马月?
更麻烦的是管理。网友说“由市政部门统筹招商”,但市政部门懂广告运营吗?会不会出现“关系户广告”“低俗广告”?要是把柱子包给广告公司,又怎么防止“层层转包、利益输送”?之前某城市公交站台广告招标,就被爆出“底价100万的广告位,被关系户50万拿走”,最后审计查出一堆问题。柳州要是踩了这个坑,那“公益广告”怕是要变成“权力广告”。
还有个隐形问题:市民会不会买账?虽然方案说“预留公益广告位”,但如果柱子上全是商业广告,大家会不会觉得“被忽悠了”?之前某城市把天桥栏杆全刷上广告,被市民吐槽“掉进广告牌里了”,最后不得不整改。柳州要是把握不好“公益与商业”的平衡,很可能“好心办坏事”。
三、从“柱子难题”看城市治理:民间智慧如何真正落地?
柳州柱子的尴尬,不是孤例。全国多少城市有“烂尾工程”?多少公共设施建成就闲置?网友的建议之所以刷屏,本质上是大家对“低效治理”的不满——与其让财政钱“躺平”,不如让市民的“金点子”发光。但民间智慧要落地,光靠热情可不够,还得跨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官方敢不敢“试错”? 任何创新都有风险,广告招商可能赚不到钱,甚至亏本。这时候,能不能允许“试点”?比如先挑10根人流量大的柱子做实验,成功了再推广,失败了及时止损。最怕的是“一研究就没下文”,最后不了了之。就像网友说的:“哪怕先拆一根最碍事的柱子,也算给大家一个交代啊!”
第二道坎:收益能不能“透明化”? 赚了多少钱?花在哪了?拆了几根柱子?这些数据必须公开。要是搞“糊涂账”,就算赚了钱,市民也会怀疑“钱被挪用了”。最好的办法是建个“柱子改造专项资金”,收支明细每月在政府官网公示,让每一分钱都晒在阳光下。毕竟,这钱是柱子“自己赚的”,不是财政拨款,更没理由藏着掖着。
第三道坎:能不能让市民“说了算”? 柱子是城市的脸,更是市民的路。广告位怎么设计?公益广告播什么内容?哪些柱子先拆?这些事,不能光靠专家拍板,得听听老百姓的意见。比如搞个“网上投票”,让市民选“最想拆的柱子TOP10”,或者“最想看到的公益广告内容”。毕竟,城市是大家的,治理也该是“众筹”的。
四、不止于柱子:城市治理需要“脑洞大开”的勇气
其实,柳州柱子的改造之争,本质上是一场“城市资产盘活”的试验。放眼全国,类似的“沉睡资产”还有多少?地铁口的闲置空间、公园的废弃凉亭、甚至路边的配电箱,能不能都改成“公益+商业”的复合载体?
国外早就有先例:东京把地下通道的墙面改成“电子艺术屏”,既播广告又展艺术作品;柏林把废弃电车轨道改造成“线性公园”,中间留一条自行车道,两边搞文创市集。这些案例的共同点,都是拒绝“一刀切”的拆除,而是用创意赋予旧物新生。
当然,柳州的柱子能不能复制这些成功案例,还得看官方有没有“啃硬骨头”的决心。比如,能不能打破“部门壁垒”?广告招商归城管,柱子产权归轨道公司,拆迁归住建局,要是各部门互相扯皮,再好的方案也推不动。不如成立一个“柱子改造专班”,让城管、财政、交通、审计等部门坐在一起,谁的责任谁扛,谁的利益谁让,别再让市民等得花儿都谢了。
最后,说句实在话:柳州人对这些柱子,早从愤怒变成了“又爱又恨”。爱它们曾是城市发展的希望,恨它们如今成了绊脚石。网友的建议,就像给这堆钢铁注入了一丝“活气”——哪怕最后不成,至少证明“我们没放弃”。
毕竟,城市治理不是冷冰冰的文件,而是热乎乎的生活。要是哪天真能看到柳州的柱子上,左边写着“戴头盔保安全”,右边写着“螺蛳粉买一送一”,赚的钱刚好拆了挡住非机动车道的柱子,那时候,我们或许能笑着说:“你看,这才是柳州该有的样子。”
至于官方说的“正在研究”,我们愿意等,但别让我们等太久。毕竟,柱子立在那儿一天,市民的出行就堵一天;而市民的期待,也经不起一次次“研究研究”的消耗。
来源:倪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