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至中年,如行山半,前有陡坡未平,后有重负难卸。此时重读《道德经》“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方知老子所言 “壮” 非强盛之谓,实为过刚之弊。那些咬牙硬扛的执念,恰是耗竭生命的暗礁。
人至中年,如行山半,前有陡坡未平,后有重负难卸。此时重读《道德经》“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方知老子所言 “壮” 非强盛之谓,实为过刚之弊。那些咬牙硬扛的执念,恰是耗竭生命的暗礁。
一、乌江残照:硬扛者的末路
项羽率八千子弟渡江,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何等壮哉!然其一生信奉 “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之围仍拒乌江亭长之劝,叹 “天亡我,非战之罪”,终至自刎。他不懂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将 “硬扛” 当骨气,把刚愎作坚韧,终让盖世豪情化作乌江流水。此乃 “物壮则老” 最惨烈的注脚 —— 太过刚猛,反易摧折。
二、汾阳退隐:知止者的久长
与项羽相反,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唐室,权倾天下却 “功高不自居,势重不震主”。鱼朝恩掘其祖坟,他不怒反谢罪;代宗赐婚,他谦辞不受。晚年主动解兵权,闲居府中,终得善终。所谓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正是中年应有的通透 —— 不逞匹夫之勇,方得长久安稳。
三、灯下翻书:放下后的轻盈
曾国藩中年曾以 “打脱牙和血吞” 自勉,硬扛官场倾轧与战事失利,几至自尽。后读《道德经》顿悟,改 “刚硬” 为 “柔克”,奏疏不再直言顶撞,处事渐懂迂回妥协。他在日记中写道:“太刚则折,太柔则废,中道为宜。” 这份转变,恰是中年智慧的觉醒 —— 不是认输,而是懂得与生活和解。
“物壮则老” 非劝人消沉,而是警示过犹不及。中年如弓,拉满则断,留三分余地,方得进退自如。放下硬扛的执念,以柔韧之心承生活之重,才是对生命最妥帖的善待。
来源:萌鹰杂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