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衣服还没脱下来,雨点就打在窗棂上,屋里人围成一堆,桌上摊着一份新鲜热乎的史料。有人说历史乏味,有人总爱追根溯源,可坐在这儿的人,大概一样:经常会被死去几百年的事提振精神,又不自觉跟眼下拉扯对照。谁愿意纯粹回头看?无非是想找点当下的答案罢了!
衣服还没脱下来,雨点就打在窗棂上,屋里人围成一堆,桌上摊着一份新鲜热乎的史料。有人说历史乏味,有人总爱追根溯源,可坐在这儿的人,大概一样:经常会被死去几百年的事提振精神,又不自觉跟眼下拉扯对照。谁愿意纯粹回头看?无非是想找点当下的答案罢了!
这一晚聚会,气氛比往常要热闹一些。新话题刚冒头,有朋友就把脖子探过来,等着听点新鲜的东西。说来说去,无非是哪儿出漏洞,哪儿摔了大跟头,又有谁能全身而退。桌上的资料原本很枯燥,一份朝代灭亡列表,从西边讲到东边,从夏讲到清,好像翻阅一条落满尘埃的长路。
提起汉朝的覆灭,脑子里浮现的未必是谁在皇位上坐着。匈奴南下,北方烽烟,可真要追根问底,满朝的官僚都变成了耳朵背后长霉的老人,宦官把持朝政,权力轮换成了旧戏,新瓶里就是换汤不换药,谁会在意朝堂上那点肉骨头?**帝王的失误其实和小民有关吗?这句话多少带点矛盾,没由头地扎在人心里。**
“历史是个怪圈,总想着重蹈覆辙,其实脚下一早踩碎了。“那晚有人这样嘟囔着——安史之乱后,唐朝再也爬不起来。节度使各自为王,一方阳关一方月亮。盛世的尾巴弯成死结,谁也解不开。朝堂里贪腐像水草绞住船底,不动声色地拖慢每一次挣扎。”
哪有什么单一外患?只有内忧和外患缠成一团死结。**这一点,在历史的脉络里反复出现,但偏偏每代人都容易犯重样的糊涂。**现代专家援引的数据——朝代末年政治腐败指数和农民起义发生率,90%是正相关,互联网上也有一份详细表格佐证,新浪网今年2月还拿这个做过专题。也有人说,其实历史每多一次灾难,才会多一点“别闹了”的声音。
**可是乱世那么容易归咎于谁?是不是说,有时候,一个贪婪的官员,也能让一个王朝倒塌?未必。**宋朝灭亡的真因呢?怎么讲都说不过去,蒙古大军铁骑踏碎江南,皇族仓皇失措。可细细品,其实早前的军事虚弱、财政短板,已经把江山漏得七零八落。200多年的惶恐让人麻木,哪天轮到最后一棒,才想起回头自省。
有意思的是,数据不会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过相关文献,宋、元、明末民变数量和财政入不敷出的年份,曲线上几乎完全吻合。有朋友调侃:“要想社会安稳,先管住粮袋!”也不尽然——因果纠结在一起,引爆点未必就在谁手上一把火点燃。
众人各自发表见解,每人说话都像在用锤子敲某个天平。明朝崩溃以后,清军入关,顺水推舟。可谁愿意简单粗暴地相信,只有农民起义一股脑儿导致江山易主?明末官僚体制的臃肿、边患应对的迟钝、民间疾苦的积攒,每一道裂缝都在前夜开裂。如果说有必然性,那种必须灭亡的“宿命论”,多少让人心里不服气。其实,也存在朝代在变革中幸存下来的可能,只是谁又敢下定论?
至于清朝,好像走不到头的句子。甲午一役,似乎彻底丧失自信。清末民初那一幕幕权力交错,像被意外打碎的茶杯,碎裂声里谁都没法预测啥时候最后一块掉下来。网友统计,清末农民起义发生频率,短短30年达巅峰,和粮价暴涨高度重合。再往深里挖,外力还是内因?二者混作一团——说不明了。
其实,说到头,太稳定了也坏事。一个熟悉的话题,腐败、内斗、权力失衡,总在不同年代冒头。一位老同学举着他查到的数据表道:“每逢天灾,朝代崩溃的概率高很多!”可下一秒他又犹豫:“可有几个朝代不是熬过饥荒、战争?”——谁又敢确切说历史都讲实用逻辑?
实操案例,也有例外。比如,西汉的中兴,文景之治用了30年才把破烂摊子收拾起来,假如当初官僚系彻底腐朽,能不能撑到今天?我不敢保证。可魏晋南北朝那么乱,好端端的政权就生生断代,哭笑不得。另一份公开数据——2019年中国历史学会调查,有民间调研数字显示,70%以上的古代王朝在前期其实很努力,但后期制度就慢慢失效,无人修补。
说到底,任何王朝的稳定,都成了一种奢侈品。制度和人,总没有办法两全;变与不变,在历史上变成悖论,谁都试图左右但总是失败。有些朝代最后一刻还能焕发光彩,有些则一夜崩塌。**两种情形,有时是运气问题,有时根本无能为力。**
那些朋友慢慢散了。大街灯光冷冷的,鞋底踩在积水里发出声响。夜风吹着路边的小广告,有点刺耳。我脑子里还翻来覆去想着:是不是我们都太过相信历史有规律可循?有时候规律就像积尘的镜子,越擦越花,看不清。
其实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见证大事,历史是滚滚洪流,把所有人冲在前头,又一边悄悄记录每一个名字。历史书上说的兴衰更替,其实只是我们愿意相信的叙述罢了。
分享,讨论,推敲,终究不过是想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一点影子。谁不曾希望,这一刻努力,真能显出点后来的意义?可贴在门上的日历一页页翻过去,有多少事情和过去一样,被无声掩埋。
这次把老文章推荐出去,也是想看看,会不会有人反驳我?或干脆有人拿出不同的解读。历史本就无定论,感知和推测有时全都不对,这才
来源:沼泽地里觅食的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