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0日在汤加群岛发生7.3级地震。3月28日,在缅甸也发生了7.9级地震,我国云南多地震感强烈。据相关媒体报道,2025年以来(截至3月30日),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共19次。这些数据是否说明全球已经进入了活跃震动期?为何缅甸此次地震破坏力如此大?遇到地
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实习生 邵格
据中国地震台网3月30日消息,3月30日在汤加群岛发生7.3级地震。3月28日,在缅甸也发生了7.9级地震,我国云南多地震感强烈。据相关媒体报道,2025年以来(截至3月30日),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共19次。这些数据是否说明全球已经进入了活跃震动期?为何缅甸此次地震破坏力如此大?遇到地震如何科学应对……带着相关的问题,极目新闻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教授王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教授王墩(右1)和同事
全球并没有进入活跃地震期
极目新闻:今年以来全球发生19次6级及以上地震,这是否意味着地球已经进入了活跃震动期?
王墩:目前来看还没有这样的一个趋势,不过目前喜马拉雅板块值得重点关注。今年年初,喜马拉雅板块上发生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地震,这次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的缅甸又发生了一次7.9级地震。东南亚地区或者地中海沟道带,可能存在地震活动异常的迹象,但目前无法确定是否处于活跃期,后续还需持续追踪关注。根据相关数据,全球每年6级以上的地震大概会发生140余次,今年以来发生了19次6级以上的地震,这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仅这些数据并不能说明全球地震活动进入了活跃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定日县开展科研
极目新闻:此次缅甸地震是否预示着中国西南地区,如川滇地带的地震风险上升?
王墩:目前我们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并不能妄下结论。但从现有地震活动情况来看,青藏高原、川滇地区以及缅甸都是因印度板块挤压欧亚板块而形成的地震。近年来,这一区域地震频发,如年初的定日县地震和缅甸7.9级地震。从这方面判断,我个人感觉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的地中海区域好像有一些地震活动活跃的迹象。因此我们国家川滇地区,特别是靠近缅甸的云南瑞丽,要重视对这些地区地震活动情况变化的监测。
中国科学家震后一小时分析出破裂断层长度等内容
极目新闻:近日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发生的3.0级地震与最近的缅甸地震和汤加地震是否有直接关联性?
王墩:从地震发生的区域看,缅甸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区域,汤加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带,茂名高州地震发生在东南沿海地震。这些地震间的距离较远,而且处在不同地震带上,它们之间没有直接关联性。
极目新闻:缅甸此次所遇地震的破坏力为何如此大?
王墩:此次缅甸地震震级达7.9级,属于大震。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这次地震的破裂速度非常快,可达5至6公里每秒,远高于一般地震的2至3公里每秒。这个速度是高铁的50倍,民航客机的20倍,步枪子弹的5倍。如此高的传播速度会产生一个破坏性很强的地震波—马赫波,其会对构筑物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另外此次地震属于浅源地震,这也是一大影响原因。还有缅甸当地的抗震设防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极目新闻:这次缅甸7.9级地震和汶川地震相比,情况如何?
王墩:单纯从地震动破坏程度来看,缅甸这次地震更强。但汶川地震周边城市众多,如汶川、北川、青川等;缅甸地震断层经过的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极目新闻:目前救援工作正在持续开展,您提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震局提供了科技支持,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王墩:地震发生后一个多个小时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震局的联合研究团队第一时间测定并向全球共享了地震震级、破裂断层长度以及破坏区域分布图,为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随后高分系列卫星提供的影像,也提供了技术支持。它能清晰呈现破坏区域、道路桥梁等交通状况,有助于规划救援路线。另外我国应急部的重型装备救援队携带无人机、生命探测仪等设备赶赴现场,已救出第四名幸存者,预计还会救出更多被困人员。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国际地震减灾中的责任与担当,支援缅甸等“一带一路”国家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震局联合科研团队快速评估的地震破坏场
推荐社会大众关注使用地震预警功能
极目新闻: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备受关注,中国的地震预警是如何运作的?
王墩:近年来,中国地震局联合多部门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在防震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可以关注使用。该系统利用地震波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当地震发生,震中地震台监测到信号后,通过无线电波将信息快速传至周边区域。这样,高铁、核电站等重大设施可提前数秒至数十秒收到预警,采取降速、停堆等应急措施;民众也能及时进行应急避险,如躲到桌子下、跑到安全地带等。
地震多发地区的居民要把地震预警信息用好,要做好日常防灾准备。如果收到预警后有序地避险,不要慌乱,要始终沉着冷静。
极目新闻:国际社会应如何加强地震多灾地区的防灾体系建设?
王墩:地震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灾害,需要全球合作。在科技方面,各国地震学家应共同努力,建立全球大震参数快速测定工作组,利用全球地震台网,在震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快速测定地震参数并共享,服务全球大震应急救援部署及链生灾害评估。政策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应推动全球抗震减灾合作协议的实施,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加强抗震设防能力建设。此外,还应加强公众防灾教育,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开展日常防灾演练,多维度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