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验室检测是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决策的基石,尤其在出血性疾病领域,其价值贯穿于病因探索、个体化治疗及疗效监测的全周期。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化,检测技术正从传统的定性分析迈向定量化、动态化与智能化,实验室检测水平持续得到提升,推动出血性疾病诊疗迈入更精准、高效的新
实验室检测是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决策的基石,尤其在出血性疾病领域,其价值贯穿于病因探索、个体化治疗及疗效监测的全周期。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化,检测技术正从传统的定性分析迈向定量化、动态化与智能化,实验室检测水平持续得到提升,推动出血性疾病诊疗迈入更精准、高效的新纪元。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2025年3月25日,由北京中健联健康服务促进中心发起并主办、中国血友病青年协作组提供权威学术支持的【榜Young新声】“出血性疾病前沿热点线上研讨会”第二期如约而至。本次会议聚焦实验室检测,邀请专家围绕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纠正试验、药物代谢动力学(PK)检测和抑制物检测的室间质量评价展开深度解析,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助力出血性疾病诊疗决策科学化。医脉通特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Part.01
开场致辞
房云海教授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山东省血液中心房云海教授表示,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迭代更新与广泛应用,为血友病诊疗提供有力支持。回望2024,在中国血友病协作组成立20周年之际,凝聚血友病领域专家智慧与心血的《中国血友病管理指南(2024版)》出版,为血友病实验室检测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本期会议围绕实验室检测这一关键主题,邀请青年专家分享精彩报告。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大家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共同助力出血性疾病诊疗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Part.02
共识为灯,照亮APTT纠正试验航道
戴菁教授作报告
学术分享环节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戴菁教授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解读。APTT延长常见的原因包括凝血因子缺乏、存在狼疮抗凝物(LA)或凝血因子抑制物等,APTT纠正试验主要包括两个目的:其一,初步判断血浆凝固时间延长的原因,为确诊凝血试验的选择提供指导;其二,在不具备确诊凝血试验检测条件或患者情况紧急时,帮助临床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史,初步评估凝血功能状况。同时,戴菁教授指出,当APTT结果不明原因超出正常对照至少5s,同时患者有相关症状、体征或临床医生需要进一步了解APTT延长的原因时,可启动APTT纠正试验,但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做APTT纠正试验时,若有必要可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试验;二,百分比纠正法等方法均不能100%区分凝血因子缺乏与凝血抑制物,如需明确诊断尚需结合相应的确认试验进行综合的判断,且宜建立本地实验室的截断值。
Part.03
PK作笔,绘就血友病个性诊疗画卷
陈振萍教授作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陈振萍教授阐述了PK参数的临床应用价值。外源性输注凝血因子VIII(FVIII)后,血友病患者体内血浆FVIII的活性水平及其药时曲线主要由其输注的剂量及PK参数决定,了解患者的PK参数对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一,基于谷浓度水平,临床可推测患者出血原因是给药方案达不到预期目标或是需要更高的谷水平,以评估当前治疗方案是否合适;二,设定目标浓度后,临床可根据患者需求,从基于PK给出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合适的剂量和频率,而对于使用不同FVIII因子产品的同一患者,PK可能存在差异,可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FVIII因子产品;三,PK结合综合评估有助于临床确定患者目标谷浓度;四,借助PK参数,临床可计算患者突破性出血因子用量和制定围手术期用药方案,实现按需治疗剂量和频率的调整;五,利用PK,临床还可对患者免疫耐受诱导(ITI)疗效进行评估。
Part.04
质评为镜,校准抑制物检测方向
王玉华教授作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玉华教授剖析了FVIII抑制物实验室检测现状及外部质量评价结果。她表示,Bethesda法检测凝血因子抑制物时,室间检测及室内检测结果间均存在差异,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FVIII抑制物<2.0BU/ml、FIX抑制物<1.0BU/ml为抑制物检测“灰区”,可采用回收试验进一步确认FVIII/FIX抑制物存在,同时重复Bethesda法、改良Bethesda法(Nijmegen法)或者基于发色底物法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CBA)进行抑制物定量测定,而不同形式Bethesda法仍是未来几年检测凝血因子抑制物滴度的主要方法。此外,FVIII抑制物实验室检测外部质量评价显示,我国各实验室间FVIII抑制物的检测方法、热灭活管理、孵育时间、阴性报告模式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Bethesda法应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探索不容忽视,同时,应加强检测人员对检测方法局限性和可变性的掌握,以实现准确检测。
Part.05
聚而论道,共助检测发展
讨论环节中,房云海教授、戴菁教授、陈振萍教授和王玉华教授就“实验室检测如何指导血友病临床治疗”及“实验室检测能力如何适应不断进步的血友病诊疗水平”进行深入交流。针对实验室检测指导血友病临床治疗的方法,与会专家表示,实验室检测结果可指导精准诊断,对后续临床治疗决策具有导向性。检测人员充分了解检测技术及患者临床表现是获得准确检测结果、正确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针对实验室检测能力与血友病诊疗水平的适配,与会专家表示,随着血友病治疗药物及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实验室检测能力应进行提升,未来可通过建立完善的出凝血检测平台、结合创新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此外,对于检测能力较高的实验室,应积极学习并引进新兴技术、建立适配方法论,对于检测水平有限的实验室,仍应着重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Part.06
会议总结
临近尾声,房云海教授总结道,目前,不同实验室间及不同检测试剂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当然,实验室检测的最终目的是正确地指导治疗,无论其检测结果如何,都需要与患者临床表现紧密结合才能更加精准地助力治疗决策的制定。最后,感谢与会专家的参与,也期待系列会议后续更加丰富的内容!
编辑:Reina
审校:Dennie
排版:Moly
执行: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