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报显示,6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2万亿元,相比年初减少1975.72亿元,下滑2.56%。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2025年8月份,“信用卡正在失去这届年轻人”的相关话题在微博上引发热议。
这个热点话题的由头,是2025年上半年国内银行半年报中,相关的数据表现,引发的。
2025年中报显示,6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2万亿元,相比年初减少1975.72亿元,下滑2.56%。
其中,11家信用卡贷款余额较年初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
据新京报报道,从信用卡交易额来看,今年上半年,招商银行虽实现信用卡交易额2.02万亿元,领跑其他上市银行,但同比下降8.54%。
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可能并不能代表其他所有银行相关业务的情况,但是肯定是有代表性的。
一个基于现实的结论,非常清晰:
中国国内信用卡这个商业模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收缩趋势表现。
进一步来说:基于信用体系的银行基础信贷业务和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这个事情吧,从不同的角度,其实可以得出的结论和启发,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从银行的角度,一个赚钱的业务收缩,肯定不是好消息,但是这不应该是老百姓和经济环境需要去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国内市场经济环境,有牌照和特权优势的银行业,生意再差也是利润率和利润规模处于绝对头部的行当,说实话,老百姓没必要去看那些为银行说话和排忧解难的内容和观点。
那么,从经济环境和经验逻辑的角度,信用卡收缩的这个动向,能够给普通群体,带来哪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启发和结论呢?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一起,从不一样的角度,有深度的聊一聊这个问题。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2025年,国内经济环境中,从数据到现实,一个非常明显的经济变化,出现了:
曾经风光无限的信用卡业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
从头部银行的交易数据到线下网点的悄然收缩,这场席卷全行业的“降温”,不仅改变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支付习惯,更折射出金融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
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
过去四十年,信用卡市场一路上扬,并走向饱和。
如今,流通卡规模收缩,交易额下降,不良率上升等问题凸显,靠规模扩张的获客方式难以为继,精细化运营成为必答题。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量再减少600万张,至此已较2022年峰值的8.07亿张累计缩减超8600万张,连续11个季度下滑。
这场“信用卡退潮”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显著:
90后主动销卡率高达37%,人均持卡量从5张锐减至2.3张;
00后更呈现“无卡化”趋势,无卡率已达42%。
其实从过去几年,信用卡这个概念,以及使用率,就已经出现明显的收缩势头了。
对于当下很多消费主力的年轻人来说,甚至对信用卡这个东西,都已经没有什么直接的认知,更不要说需求了。
从“卡奴”到“断舍离”,年轻人正在改写信用卡使用逻辑。
社交平台成为这场“销卡运动”的发酵场,小红书“注销信用卡”话题浏览量达2.9亿次,衍生出“打卡销卡”挑战;
抖音#信用卡断舍离 播放量超8000万,63%创作者为95后;
豆瓣“不要买”小组35万成员中,38%分享“信用卡退坑经验”。
银行端数据更直观印证了年轻人的“集体退场”。
2025年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减少1975.72亿元,中国银行收缩幅度达13.88%;
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较去年同期减少6265万户,多家银行停发联名卡产品(如中国银行一次性停发24款)。
总的来说,信用卡这门银行业“现金牛”生意,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有依有据,一目了然,互联网上很多关于信用卡退潮的数据和内容,这里就不多赘述。
国内互联网和舆论环境,对于信用卡大退潮这个现象的讨论,不知道屏幕前的各位有没有看过一些,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基本看到的,都是从银行业务角度去进行分析讨论的东西。
有一说一,没啥意思,对于普通老百姓群体来说,也没啥现实意义。
银行的钱不要太好赚,轮得到普通老百姓去操心银行的业务问题么?
有牌照优势,又是特权垄断经营,还是国资背景,亏了谁能亏银行?
所以,信用卡大退潮这个事情,既然要聊,就要换角度,才能聊点有意思的东西。
说个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实:从中国银行业的角度出发,其实从经营的主观能动性上面,就从来没有把信用卡当作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主业考虑过。
除了招商,中信这些商业行,其实国有大行,对于信用卡业务,长期以来,都是对待鸡肋的态度。
从行业经营的角度,其实发展到当下的这个情况,是必然的结果。
而从经济环境的变化角度,信用卡的规模收缩,使用率下降,折射出来的,是最现实的经济逻辑的转变:全社会,特别是居民部门,对于消费和资金管理,形成了主动防御的共识。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个转变,是发生在2020年那一轮疫情以后。
更进一步来看,信用卡这个维度可能有些单一,还有一组数据也值得给大家进行一个分享:
2025年8月,人民银行公布2025年二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974家。
贷款余额7361亿元,上半年减少187亿元。
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减少了283家,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减少数量(243家)。
还有媒体统计,从2015年二季度到2025年二季度这十年间,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减少了3977家,降幅44.4%;贷款余额减少2233亿元,降幅23.3%;从业人员减少72070人,降幅63.2%。
结论很清晰了吧?
当下中国国内的核心消费主体,也就是居民部门,呈现出明显的信用收缩共识。
信用收缩,也可以理解成一切做金融生意的行业,面临资产萎缩。
(对于银行来说,居民存款是负债,贷款是资产)。
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当下的全社会经济共识是去杠杆,降负债。
信用卡的退潮,以及社会面信贷生意的收缩,结合起来看,其实对应的经济信号,是非常明确和清晰的。
信用收缩,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供给端的收缩,这种信用收缩,也被成为信用紧缩,是指金融机构或监管机构主动压缩信用规模的经济行为,通常表现为贷款供给减少、借款成本上升,可能引发企业融资困难与经济放缓。
另一种,是需求端的收缩,具体体现就是各类信用放大的渠道和业务,在政策面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出现明显的衰退情况。
很明显,当下的情况,是第二种。而第一种,往往出现在经济繁荣,甚至过热的阶段,显然和当下国内经济环境的体感不符。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信用卡数量和使用率收缩的背后,还有一组关联的数据,很有看头:
据银行业上半年年报,14 家银行中多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都较年初上升。
在不良率方面,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仍在上升。
交通银行较年初上升了 0.63 个百分点,兴业银行较年初下降了 0.36 个百分点。
上半年末,招商银行以 1.75% 的信用卡不良率保持稳定,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最低,为 1.5% 左右 。
一些人,选择去杠杆降负债,而一些人,已经债务爆雷了。
显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现实的就业和收入维度的真实冲击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理性研判,中国国内基于银行信用体系的债务扩张和相关业务,进一步收缩的趋势,是很有确定性的。
对于一个以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维系经济运行模式为主的国家和经济体,信用端的收缩,对应着怎样的经济体感和现实,不用多说了吧?
而从趋势面上去观察,信用扩张只要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扭转和明显增长,那么经济体感的改善,就无从谈起。
这也是当下国内这一轮股市牛市最大的争议点所在:脱离基本面支撑的牛市,推动行情上行的钱,到底从哪里来?能来多久?
哎,这就有点意思了:推动资本市场,甚至是资产市场,每一轮的主力,其实都是投机逐利,敢于冒险的杠杆资金,而当下这样的资金来源明显收缩的情况下,对应的行情是不是就很魔幻了?
文章最后,回归实际,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首先来说,全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行,出现明显的收缩,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信号。
去杠杆的大环境,一定要在合适的周期干合适的事情,现在就是居民去杠杆周期,居民贷款余额单单7月份就降低了5000亿,大环境都这么刺激信贷了,贷款利率加权平均值大幅下降,且最近还推出了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但自从疫情结束后,很多砖家口中和预想的报复式消费根本就没有出现,居民举债消费方面更加谨慎,反而在偿付存量贷款,这是当下的大环境,反而居民如果出现异常的扩张信用卡存量是值得警惕的事情。
量入为出,远离杠杆,是当下的主流共识。
做人想要活得顺畅,就不要在共识层面去做叛逆的大聪明。
其次,广大居民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纷纷自发的降低个人或家庭杠杆,这种自驱力,其实换个角度来说,就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经济风格的缩影。
不仅是信用卡,房贷也减少了。这和信用卡是一样的道理:人们对未来还款能力的信心在下降。
看清这样的风格和对应的共识,对普通群体来说,最有价值。
最后一点,信用收缩的阶段,所有人,都需要主动降低以人情和业务关系维系的生意信用评估。
简单来说,就是生活里面的借钱,就是业务上的账期,就是生意上的欠款。
最好的策略,就是能不借就不借,不做账期生意,然后欠款不拖,就算被拖,也有手段和办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大家都是成年人,这说的是什么,恐怕不用多解释了吧?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社会,但是经济压力之下,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意自身信用的。
信用系统出现明显收缩的阶段,谨慎一点,理性一点,总不会错。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不吝“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