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朝(公元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120年。1234年宋蒙联军攻克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之中,金亡。凡十帝一百二十年。
【历史小知识】金朝(公元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120年。1234年宋蒙联军攻克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之中,金亡。凡十帝一百二十年。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李杲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本期介绍李杲的《兰室秘藏》、《医学发明》。
(九十五)金朝时期(公元1115—1234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3、《兰室秘藏》内容简介
《兰室秘藏》书名取自《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藏灵兰之室”其寓意为所载医论珍贵如秘典。这本书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著,成书于公元1249—1251年间,于公元1276年刊行。该书是李杲脾胃学说的集大成之作,与其《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并称为中医脾胃学派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全书共三卷,分为21门,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以内科疾病论述较为详尽。全书载有方剂280余首,多为李杲自创,如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
一、卷上:共六门,有饮食劳倦门(分析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所致脾胃虚损)、中满腹胀门(阐述了胀满因脾胃气虚、湿热内蕴)、心腹痞门(介绍了消痞丸、枳实消痞丸、黄连消痞丸等方剂)、胃脘痛门(介绍了胃脘痛的辨寒热虚实以及草豆蔻丸、神圣复气汤、麻黄豆蔻丸等方剂)、消渴门(阐述了消渴的经书记载、起因、三消论的论述以及和血益气汤、当归润燥汤、生津甘露汤、辛润缓肌汤等名方)、眼耳鼻门(从内经眼耳鼻相关论述到治疗方剂的介绍)。
二、卷中:共六门,包括头痛门(分外感、内伤,强调脾胃虚致清阳不升)、口齿咽喉门、呕吐门(介绍包括丁香茱萸汤、茯苓半夏汤、柴胡半夏汤、吴茱萸丸等治疗呕吐的方剂)、衄血吐血门、腰痛门(介绍包括川芎肉桂汤、独活汤、破血散疼汤、苍术汤等治疗腰痛的方剂)、妇人门(论经闭、经漏、半产以及介绍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方剂)。
三、卷下:共九门。包括大便结燥门(论述了大便结燥论以及介绍了通幽汤、润燥汤、润肠丸等治疗便秘的方剂)、小便淋闭门(论述了小便淋闭论以及介绍了滋肾丸、清肺饮子、导气除燥汤、肾疸汤等方剂)、痔漏门、阴痿阴汗门、泻痢门、疮疡门、杂病门、自汗门、小儿门等。
全书方剂药味虽多,但君臣佐使分明,用药特点既体现表里同治又标本兼顾。强调因证配伍、灵活加减,如治湿热带下用龙胆泻肝汤,热毒疮疡加金银花、连翘。
正如李杲的弟子罗天益在序中所说:“至矣哉!吾师之学术贯天人,洞微奥也。其论饮食劳倦,人所日用而不知者,故首及之。次中满腹胀,胃脘酒渴,至于眼耳鼻舌齿喉,血分腰痛,大小便,痔漏泻痢,疮疡,妇儿科,皆穷其旨要。而论脉法尤详悉而切当,言病证变换万状皆形见于脉,按其弦长、滞缩、清浊,伸引无尽。”
《兰室秘藏》现存为元刻本及明清刻本, 1949年解放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医学发明》古版本目录
4、《医学发明》内容简介
《医学发明》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著的一本中医“补土派”的重要典籍。约成书于元延祐二年(即公元1315年),由其弟子罗谦甫负责刊行。全书共9卷(注:现存通行本多为1卷),以医论与方论结合的形式,系统阐发了李杲的脾胃内伤学说及内科杂病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内容是:
一、医论部分:共19篇,每篇以《黄帝内经》、《难经》经义为标题,结合临床案例阐发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如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分析膈咽不通的病因,提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的治法,并依据四季变化调整用药。本草十剂探讨了药物宣通、通滞等功效,如用生姜、橘皮治呕哕,体现“宣可去壅”的原则。饮食劳倦论强调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对脾胃的损伤,主张补益脾胃以恢复元气。
二、方论部分:共载方剂75首,每首方都堪称后世用药之典范,详细论述方剂的功用、主治及服法,其代表方如:吴茱萸丸、利膈丸、消痞丸等。
全书重视脾胃与元气的关系,认为元气与阴火不两立,治疗需先补阳气、后泻阴火。治法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用药,如盛夏阳气外浮时“不治而自愈”,冬季则需“外助阳气,内消阴火”。
所载方剂配伍严谨,如木香顺气丸治浊气在上之䐜胀,中满分消丸治热证之腹胀,体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辨证原则。
《医学发明》是李杲脾胃学说的集大成之作,其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核心,结合四季用药模式,构建了系统的内科杂病治疗体系。该书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更为后世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是中医养生爱好者的实用指南,也是研究金元医学思想的珍贵文献。
【作者李 杲简介】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出生于公元1180年,卒于公元1251年,享年71岁。金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师从金代名医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重要传承人。
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读书特别是古代医书,他出生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也崇文好读。李杲早年学习过儒家经典,曾师从名儒王从之、冯叔献等,为其奠定了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李杲二十岁时,母亲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不惜离乡四百多里,拜当时的名医张元素为师。凭着李杲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他尽得师傅张元素的真传,名声还一度超出张元素,成为金代的著名医学家。李杲医术高超且医德高尚,常免费救治贫苦患者。据史料记载,他在汴梁(今开封)行医期间,治愈瘟疫患者无数,声名远播,被当时人称为“国医”。
李杲创立了“脾胃学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本,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他认为脾胃属中央土,化生精气血津液以滋养五脏六腑,若脾胃受损,则元气不足,百病丛生。针对这一情况,他创立了“益气升阳”法,用甘温除热和补中益气汤以补益脾胃,升发阳气,清退虚热;他构建了“四时五脏用药模式”
即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及气味厚薄,结合四时五行理论,将药物与五脏对应,形成系统的用药模式。例如:
春(肝):用味薄、阴中之阳药(如防风、升麻)以祛风升肝气。
夏(心):用气厚、阳中之阳药(如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秋(肺):用气薄、阳中之阴药(如茯苓、泽泻)以利湿降肺气。
冬(肾):用味厚、阴中之阴药(如大黄、黄连)以清降火热。
李杲晚年致力于整理医案与医学理论,将其毕生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弟子罗天益、王好古等。弟子罗天益继承其学术,并整理编撰了《东垣试效方》,进一步传播李杲补土派理念。李杲一生以救治苍生为己任,其学术思想融合儒家“重土德”哲学与医学实践,开创了中医脾胃理论的新纪元,被世人誉为“补土圣手”。
他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
来源:福建桃花岛陈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