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60年再聚首:三中校园忆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20:36 1

摘要:时隔一甲子,我们漳州三中65届初中6个班的老同学,共同举行了“毕业六十周年母校再聚首”活动。活动得到母校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各班同学纷纷响应积极参与。9月6日上午,大好晴天,一群“奔八”的“老孩子”回到久别的母校,三中的校长和老师亲切会见老校友们,并一起合影留念

《阿天讲古》186

《蹉跎岁月》17

时隔一甲子,我们漳州三中65届初中6个班的老同学,共同举行了“毕业六十周年母校再聚首”活动。活动得到母校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各班同学纷纷响应积极参与。9月6日上午,大好晴天,一群“奔八”的“老孩子”回到久别的母校,三中的校长和老师亲切会见老校友们,并一起合影留念。随后在三中校史馆座谈和参观校史,黄志勇校长热情致辞欢迎校友回校,简清水同学代表大家感谢三中母校的辛勤培育。现场欢声笑语,共叙同窗情谊,畅谈各自丰富的人生,很多同学大半世纪都没见过面,相见时激动不已。

65届毕业60年母校再聚首

毕业60周年座谈会现场

60年前,我们在三中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也度过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如今年过古稀已近耄耋,更怀念这段开智求知的学生时代。

五十年代,漳州市区只有三所中学,一中、二中、三中是完中老校,都有高中部,初中每个年段有6个班级,高中班级较少,一般每年级只有2个班。三校的教学质量不相上下,一中有过全国高考状元,三中高考录取率领先,也常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二中曾有过地区高考状元。60年代初,新增了四中和华侨中学两所中学,但只办初中,利用解放小学和华侨小学原有的校舍。

那时市内的孩子大多有上学读书,但农村还有不少女童没上学。小学毕业后要经过升学考试,只有部分上初中。大家只担心能否考上,一般不在意录取哪所中学。有的人连考三年才考上中学,也有人成绩优秀却因家庭出身原因不被录取,还有个别同学因经济困难辍学。当年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记得每学期学杂费6元,还有代办费(课本费),数额虽不大,对很多家庭是不小的负担。学费可以申请减免或缓交,要到街政府打证明,手续麻烦,缓交只是迟一两个月交。还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但只有少数困难同学有享受,每月2到5元不等,寒暑假停发。80年代财政预算支出仍有这个会计科目。

我们入学三中时困难时期已过,国家调整偏差注重教育质量,我们的老师中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名师,倾心教学,对比之后的“老三届”67和68届毕业生,我们65届的学业是完整和扎实的。

那年代的学生重视学业更崇尚进步,大家很傻,把中学生也当成需要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倡“又红又专”,普遍以穷为荣,以苦为乐,个别专注学习的同学,会让人认为是走“白专道路”。大家都积极要求入团,但老师和团组织要求很严,初中毕业时,我们班上的团员不超过5个,到高中“毕业”离校上山下乡时,和我一样仍是落后群众的比比皆是。

三中65届初中毕业生名单

那时班级人数不多,一般才三四十人,不像现在的大班制五六十人。从三中65届各班毕业照看,每班人数从31到38不等。入学时会多一些,有的同学因家庭困难或有远见,早早就辍学出来工作,虽然工资只有24元,却躲过了几年之后的上山下乡。百年校庆公布的各届毕业生名单,65届初中毕业生共有186人,平均每班31人,当然名单可能有遗漏。下图是1965年我们初三(4)班的毕业照和60年后的聚会合影:

60年前我们初三(4)班的毕业照

60年后4班老同学再聚首

我们这届六个班级,1班、2班和3班学俄语,4班、5班和6班学英语。当年中学开设外语,竟随政治风向变来变去。之前的50年代学校只开设俄语,中苏裂痕后,才重新恢复英语课,英俄兼有,到70年代再也没听说哪个学校开设俄语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刘葆华和蔼可亲,教学耐心细致,让我们受益终身,她却在1966年遭受不白之冤,被毒打后在三中跳井未死,捞上来再继续批斗。

当年除了学业,学校也很重视体育运动,还有多项兴趣小组。我们的初中年代,三中的排球和乒乓球就很有名。1964年,漳州三中排球队获全国中学生排球赛男子第二女子第四佳绩,1965年获全国少年九人排球锦标赛男子冠军和女子亚军。本届同学就有好几个参赛的选手,同班同学有好几个是校乒乓球队员,多次代表学校获奖。有个古诗兴趣小组,由语文老师指导有兴趣的同学学习写作古诗,这些习作,后来竟被当成小“三家村”毒草批判。我体质差,从小“结丁”,初中毕业时仍是小个子,当不了运动员,也无缘各项兴趣小组,但一贯对无线电很有兴趣,在物理老师殷海泡影响下,班上几个无线电发烧友常交流经验,到天宝下乡割稻子还把自装半导体收音机带去,比比谁的收音机声音大收的电台多。

60年代,每个班级都要用班费订阅《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上面常刊登邢燕子、董家耕、侯隽等知识青年先进典型。到了初三毕业班,要我们做好“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早在文革前,就有知识青年下乡和支边。那时大家对上山下乡都持正面态度,不会想到现实情况出乎意料的困难。

1965年我们初中毕业前夕,三中迎来一位尊贵的高官:省教育厅厅长王于畊,她来三中做报告,并与毕业班同学座谈,地点在三中图书馆,就是现在三中仅存的老建筑:进德礼堂。我们初三各班也参加,有幸与高官如此近距离接触。她做报告讲的大道理没记住,但对她全场一根接一根不断的抽烟印象深刻。我们不知道她还有另一身分,是省委书记叶飞的夫人,王厅长亲临三中,说明三中地位不凡。一年后因她而起,福建省爆发了要揪斗她的八二九运动。

勤学楼:初三年的教室

进德礼堂:当年是图书馆

三好楼:进德女中主楼

五爱楼:寄宿生宿舍楼

记得1965年的中考只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说是减轻负担,也不考物理、化学,平时我对理化很有兴趣,不考反而觉得失落,而其他非主科的生物、地理、历史连期未都没考,更不会列入中考。

中考前要填志愿,我都填报中专,因兴趣物理,第一志愿报省机电学校,高中都没填。班主任吴胡汉要求成绩好的同学都要填报高中,确保学校的高考录取率,学习较一般的同学才让报中专。没想事与愿违,我还是录取本校高中。当年升学率并不高,又开始强调阶级路线,三中属重点中学,我能考上算幸运了。

班上38个同学,有25人考上本校高中,没人去考一中或二中。有5个同学考上中专,也有直接参加工作或被动员上山下乡,后者最不幸。考上中专的最幸运,上了中专,等于入了国家体制,几年后我们上山下乡当农民拿工分,他们却可以带薪下乡,不久都分配到企业机关。

虽然我们的初中是完整充实的,但课时也打了折扣。除了每周校内半天的劳动课,学校每学期要安排两周的时间到郊区农村参加割稻等生产劳动。劳动很累,但大家都表现积极,怕脏怕累会让同学瞧不起。号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与教育实践无关,唯一的用处就是为后来的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做了“学前教育”。

我们的中学时光是美好值得追忆的,毕业60年之际,老夫草草记下当年校园的点滴印象,请同代人批评指正,也供后人了解那段历史。

漳州三中65届初中各班筹备碰头会

来源:不学八哥何家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