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一周的时间,地震这个话题可是每天都是热门,地震发生的次数也比较多,有多少呢?大体统计了一下,从3月23日到今天,大约发生了30次地震,其中约25次发生在我国。
近一周的时间,地震这个话题可是每天都是热门,地震发生的次数也比较多,有多少呢?大体统计了一下,从3月23日到今天,大约发生了30次地震,其中约25次发生在我国。
这些地震级别普遍都不高,最强的就是3月28日发生在缅甸的7.9级地震。如此频繁的地震,让很多人认为,地球要进入地震活跃期了,真的是这样吗?
缅甸发生了7.9级大地震之后,作为地震多发地的日本也坐不住了,这不,刚刚也发布了一个重要消息: 3 月 31 日,日本政府发布了关于 “南海海槽特大地震” 的最新损失评估报告,数据显示,若该地震发生,最坏情况下可能导致 29.8 万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 292 万亿日元。
近一周的时间里,全球发生的地震的确不少,6.0级到6.9级3次,7.0级到7.9级2次,其他的都是3级左右的小地震,重点是我国的地震数量是真的多。
如此频繁的地震的确带给了我们一些心理压力,毕竟地震跟其他的自然灾难是不一样的,其他的自然灾难可以提前预测,提前防御,基本造不出什么太大的损失。
可是地震不一样,它是无法提前预测的,最多也就是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发出预警信息,给你10秒左右的防御时间,而对于像7.9级这样的强地震,一旦发生将是灾难性的,能不能活下来,要看运气。
所以,人们对地震害怕也是正常的,没有人是不害怕地震的,尤其是今天日本又发布了这样的信息,更是让人们猜想:是不是地震要活跃起来了?
其实对于这样的猜测,我们还是要看相关科学数据,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短期的频繁地震并不能决定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要知道,地球每年的地震数量还是非常多的,只是一些小的地震我们不太关注而已,如果你去相关的地震网查看数据,就会发现,全球每年平均发生约130万次地震,大多数都是微小地震,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约10-20次。
看到了吧,每年上百万次的地震,是不是吓到你了?这是真实的地震数据,而且这些地震很多都是发生在海底,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只有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陆地上,才有可能对我们造成比较大的伤害。
其实,此次日本发布的这一份报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这只是一个预估性的报告,这样的报告,日本每年都会发布至少一次,毕竟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对地震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
而报告中提到的南海海沟也称之为南海海槽,位于日本静冈县至南九州海域的太平洋沿岸,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带。
历史记录显示,该区域每隔 90 至 150 年就会发生一次 8 级以上的大地震。最近一次强震是 1946 年的 “昭和南海地震”(8.4 级),造成 1330 人死亡。
最新评估显示,若未来发生 9 级地震,海啸淹没区域将扩大 30%,覆盖福岛县至冲绳县的 1152 平方公里土地,149 个市镇可能遭遇 7 级以上地震烈度。
对于日本来说,最害怕的自然灾难有两个,一个是富士山的喷发,一个就是南海海槽的强地震,任何一个发生,后果都是灾难性的,而且南海海槽的强震也是有可能引发富士山火山喷发的。
正是由于南海海槽的地震影响太大了,所以,日本几乎每年都会进行这个区域的地震预估,这次可能是看到了缅甸的7.9级地震,才及时发布了相关的预估报告。
对于这个预估报告,我们也不要太在意,日本本身就是一个地震特别活跃的国家,每年大大小小的地震是非常多的,经常做出预估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预估不等于提前预测,现在还没有这样的科技,最多也就是地震发生后,利用“电磁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的20秒左右,提前发生预警。
这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要知道,以前连预警也做不到,当地震波到达的时候,你才能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晚了。现在有了10秒左右的准备时间,已经算是非常好了。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南海海槽日本列岛南部,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沿地带。
这一区域的地质活动堪称全球最剧烈的板块互动之一,菲律宾海板块以每年约 5 厘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俯冲,插入欧亚板块下方。
这种俯冲并非平滑滑动,而是以 "黏滞 - 破裂" 的方式进行 —— 板块边界的摩擦力暂时锁住相对运动,导致应力持续积累,直到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突然释放,形成地震。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南海海槽才让我们害怕,日本气象厅数据显示,未来 30 年内发生 8 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已提升至 80%,而地壳微震活动的频繁发生(如 2024 年能登半岛地震后鸟岛、九州海域的连续强震)进一步印证了能量积累的紧迫性。
这个数据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未来30年内,南海海槽随时都有可能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你说害怕不害怕。
可能有朋友会说了,南海海槽发生地震了,也影响不到我们,不用太担心了,真的影响不到吗?
其实,南海海槽大地震作为全球最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影响范围远超日本本土,对我国的潜在威胁涉及地震波传导、海啸冲击、供应链安全、能源风险、环境影响等多个维度。
南海海槽地震的震源深度约 30 公里,若发生 9 级地震,其能量释放相当于 1946 年昭和南海地震的 3 倍。
的确,我们距离震中有800公里,似乎很远,可是地震波通过地壳传播仍可能引发显著震感,例如: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9.0 级)时,我国东北、山东等地观测到 3-4 级地震波,高层建筑出现明显晃动。若南海海槽地震发生,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可能感受到 4-5 级震动,对老旧建筑和基础设施构成潜在威胁。
看到了吧,不要认为日本发生大地震,我们就能相安无事,潜在的威胁还存在的,此次缅甸7.9级地震,我国云南周边城市也感受到了明显的震感,更远的地方同样也有影响到。
不管如何,地震每年都在大量发生,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只是期待着,随着科技的进步,地震也可以如天气预测一样,能够提前预测到,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前撤到安全的地方,避免重大损失。
来源:科学八点 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