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升高,可能是身体的“自救信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17:56 2

摘要:在门诊接诊过程中,我常遇到患者一拿到体检报告就紧张兮兮地问:“医生,我空腹血糖6.3,是不是糖尿病了?”血糖升高在很多人眼里就等于“糖尿病”三个字的提前通知书,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空腹血糖受损的临床处理建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健康认知偏误研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在门诊接诊过程中,我常遇到患者一拿到体检报告就紧张兮兮地问:“医生,我空腹血糖6.3,是不是糖尿病了?”血糖升高在很多人眼里就等于“糖尿病”三个字的提前通知书,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其实,轻度空腹血糖升高,很多时候是身体在发出的“自救信号”,提醒你当前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或压力负荷正在影响你的代谢系统。这种“高”并不是疾病的终点,而是一个可以逆转的转折点。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对“损失”比“收益”更敏感。看到“血糖高”,下意识就联想到失去健康、患糖尿病、打胰岛素。

这就是“损失厌恶”心理作祟,使得我们对医学指标的解读过于悲观。而实际上,空腹血糖在5.6~6.9 mmol/L之间的“受损阶段”,往往是最容易干预、也是最值得干预的窗口期。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是空腹血糖≥7.0 mmol/L,而介于5.6~6.9 mmol/L之间的称为**“空腹血糖受损”**。

这就像从健康到糖尿病之间有三座小桥:

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这三阶段都是可逆的,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在此时做出改变。很多人错过了“可逆”的机会,只因为把“血糖升高”当成了终点,而不是转折点。

你知道吗?长期熬夜会影响肝脏的糖原储备,肝脏在清晨为了“唤醒”身体,会释放更多的葡萄糖到血液中,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压力大时,身体会分泌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些激素本质上是“保护你”的,但它们会提升血糖水平,这是身体为了“应对危机”而主动提升能量供应的策略

很多人为了控糖,极端减少碳水摄入,结果反而在清晨出现**“黎明现象”——清晨血糖异常升高。这是因为过低的碳水摄入让身体进入“饥饿防御模式”,反而促使肝脏输出更多葡萄糖。

门诊曾接诊一位28岁的程序员,空腹血糖6.4,糖化血红蛋白5.9。他几乎不吃早餐,晚上加班到凌晨,压力大、睡眠差。

我们没有立刻用药,而是从饮食结构调整、早睡、减压训练三方面入手。3个月后,他的空腹血糖降到了5.3,糖化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不是所有的“高血糖”都要吃药,有时生活方式的改变比药物更有力。

虽然空腹血糖升高不等于糖尿病,但它确实是一个全身慢性病的“信号灯”

心血管风险增加:研究显示,糖耐量受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约是正常人的1.5倍。认知功能下降: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脑血管,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下降:这些并不是糖尿病晚期才有,在糖尿病前期就已悄悄发生

别等体检报告才发现:

饭后犯困、易疲劳,可能是胰岛功能下降夜间频繁起夜、口干,或是高血糖信号腹部肥胖、BMI超标,胰岛素抵抗风险高家族有糖尿病史,你属于高危人群

这些信号,不容忽视。

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却是你逆转血糖的关键分水岭

我们不该把体检报告当作“判决书”,而应视它为“导航仪”。空腹血糖升高是身体在提醒你:你有改变未来的可能性,但时间不会等人。

像“黎明现象”“压力高血糖”这样的生理机制,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它们是身体为应对外部环境所作的代偿反应。如果我们能从源头调整生活方式,很多“代偿”就不需要启动。

如果你或者家人在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有轻度升高,别恐慌,留言告诉我你的生活习惯、作息、饮食情况,我可以帮你初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调整。你也可以将这篇文章转发给有相似困扰的亲友,一起开启逆转血糖的第一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