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作为近代的大预言家为何仕途不顺?曾国藩说:他不适合当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17:55 3

摘要:郭嵩焘临终前写了副自挽联:“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这话又沉痛又傲气,刚好说透了这位晚清先驱的一辈子。1891年他在长沙悄然离世,湖南的士绅居然联名上书,不准朝廷给他赐谥。这位中国头一个驻英法公使,到死都还被保守派围着骂。跟他同时代的李鸿章说他“学识

郭嵩焘临终前写了副自挽联:“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这话又沉痛又傲气,刚好说透了这位晚清先驱的一辈子。1891年他在长沙悄然离世,湖南的士绅居然联名上书,不准朝廷给他赐谥。这位中国头一个驻英法公使,到死都还被保守派围着骂。跟他同时代的李鸿章说他“学识通达,器宇深稳”,曾国藩却看得更细,觉得他“芬芳悱恻,然著述之才,非繁剧之才也”。

在晚清的政治漩涡里,郭嵩焘的位置本来就相当奇怪。

他是湘军的核心智囊,早年帮曾国藩办湘军,提了建水师、搞厘金这些关键主意,平定太平天国时立了大功。

咸丰帝也赏识他,特意下旨让他当翰林院编修。可这么个该顺风顺水的官,偏偏因为想法太靠前,一直待在政治边缘。

郭嵩焘跟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走得近,思想却比同期的洋务派远多了,当别人还在喊“师夷长技以制夷”,他已经看透“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然而就是这种认知,保守派觉得他离经叛道,洋务派又嫌他太冒进。

让人难受的是,郭嵩焘对近代中国的好,那会儿没几个人真懂。

1876年,郭嵩焘成了中国第一个驻英法公使,他远渡重洋,算是把中国外交的新口子给撕开了。

他在《使西纪程》里,把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工业都记下来了,尤其盯着英国议会看了又看,说“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

除此之外,他还力主在新加坡设领事馆,头一个想着护着海外侨民;要改教育,让大家学西方的自然科学;甚至自己试过电话这些新鲜玩意儿,算是最早碰现代科技的中国人。这些事在当时挨了不少骂,却给后来的维新变法铺了思想底子。

说起来,郭嵩焘和曾国藩的交情从岳麓书院就开始了,一辈子都有来往,但曾国藩把他的性子摸得透透的。曾国藩给李鸿章写信时直说,郭嵩焘有才,但搞不了繁杂的政务。就这性子,让他在官场上处处碰壁,跟同事处不好,最典型的就是跟副使刘锡鸿闹矛盾。为了排挤这样一个才华横溢之人,那保守派愣是编了“披洋人衣”“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这些破罪名弹劾他。

更让人为之叹息的是,郭嵩焘的良苦用心就连他好友、经学大师王闿运都不懂他,甚至还在日记里不无贬低的评价他“殆已中洋毒”。

回湖南老家后,郭嵩焘更成了众矢之的,乡里的士绅们骂他是“士林败类”,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这份孤立无援,就是郭嵩焘这样的先行者的痛苦。

郭嵩焘的晚年,是在长沙城南书院讲学中度过的。此时郭嵩焘已经把心思全扑在了教育上,他创办了思贤讲舍和禁烟公社,把讲课和改社会的事绑在一起,尽管无人理解,他仍有一份力发一份光。

郭嵩焘竭力推广新式教育,喊着要“广开西学馆”,想建成分科、计时、有规矩的近代学堂。郭嵩焘做的这些事对湖南近代教育的转变影响斐然,在他的影响下教出了谭嗣同、黄兴这些近代搞革新的人。

可就算这样,当时也没多少人认可郭嵩焘。他在城南书院讲课,甚至还有学生故意损他:“万物皆备孟夫子,一窍不通郭先生。”

在这心酸嘲笑的背后,是当时整个社会对新事物的排斥,也是老派士大夫对现代文明的隔阂。

让我们再回头看郭嵩焘的一辈子,他的悲剧不只是自己官运差,更是他的想法太超前,跟时代接不上。

在朝野满堂衮衮诸公还在争“夷夏之防”,他却已经知道得学西方;洋务派忙着买船买炮,他已经看出得从根子上改制度;保守派还用老规矩评判外交,他已经把清廷外交的弊病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超前让他清醒又痛苦,就像“无根的木头”,老派士绅不认可他,僵化的朝廷里也没他能施展的地方。郭嵩焘的遭遇真让人想:一个民族要想真正改变,到底得付多少代价?那些先走一步的人,是不是注定要扛着清醒的孤独?

来源:杯中有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