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晅曜亭】尊师贵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17:05 1

摘要: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语》。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

【原典】

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语》。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赐褒成侯损及孔氏男女线、帛,诏僖从还京师,使校书东观。

——《后汉书·孔僖传》

【解读】

晨起,阅读《后汉书·孔僖传》,感悟颇深。《后汉书》是南朝宋范晔编撰的史书,创作于南朝宋元嘉年间。《后汉书》上起王莽新朝灭亡(公元23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废汉建魏,记东汉一百九十七年历史。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孔僖,东汉鲁人,字仲和,御史孔丰之子,孔子十九代孙。孔氏自孔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孔僖曾祖父孔子建,少游长安,与崔篆相友善。至孔僖,复与崔篆之孙崔骃复相友善,同游太学,共读《春秋》,以讥谤先帝获罪。孔僖上书自讼,以为“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汉章帝览其表而诏令勿问,拜兰台令史。元和二年(公元85年)春,汉章帝东巡狩,还过鲁地,大会孔氏男子20以上者63人,孔僖应对得体,乃拜为郎中,校书于东观。冬,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以为不吉,欲止之,孔僖对言:“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凶吉由己,而由卜乎?”在县三年,卒于官。“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东汉孔僖在汉章帝幸阙里祠孔时的谏言,穿越两千年时光,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回响。从帝王将相到平民学者,从典籍记载到民间传诵,“尊师贵道”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道德基石,更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文化密码。

尊师贵道之“尊”,在于礼。汉章帝东巡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的庄重仪式,将尊师上升为国家礼仪。这种“崇礼先师”的举动,绝非简单的形式主义。正如孔僖所言,帝王亲临敝里,实为“增辉圣德”之举。唐代李世民的诏书更将尊师制度化,他援引“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的典故,强调“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这种将尊师与治国相联的智慧,在明代王艮拜师王阳明的故事中得到生动诠释:王艮“心大服,竟下拜执弟子礼”的举动,不仅是个人学术追求,更折射出尊师重道在士人阶层中的普遍价值认同。偶读《江苏省志·民俗志·教育习俗》,根据该志记载,在古代江苏,每年正月,每个学生家都要办一桌酒席请先生,“过年请先生”成为社会风尚。学生家长除按约向老师交足脩金和免费供膳外,一年四个主要节日要向老师送礼,俗称“节敬”,盛暑要有“瓜敬”,严冬要有“炭敬”。

尊师贵道之“贵”,在于实。汉章帝“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的盛典,与今日教师节“鲜花寄语、温馨祝福”的暖意,恰是古今辉映的文明印记。唐太宗置“三师之位”的诏令,孔僖“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的自省,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重振师道,无疑乃治国之要务;师道之隆,必然为天下之福祉。从“东西南北春常在,唯有师恩留心间”的古诗,到“事师长贵乎礼也”的家训,尊师文化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承者,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除了公开表彰、节日庆祝等精神层面的礼赞外,更应积极为教师群体纾困解难,解决教师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尊师贵道,不是要回到“三叩九拜”的旧礼,而是要构建“尊师而贵道,贵道而尊师”的良性循环。当我们在教师节送上一束鲜花时,更应思考如何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当我们吟诵“师恩恰似三江水”时,更应行动起来,让教师的待遇更有保障,让教育的环境更加清朗。

尊师贵道之“道”,在于化。《国语•晋语》有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人的一生有三件事要始终要侍奉如一。父亲给你生命,老师给你教诲,国家给你食物。没有国家的食物你就不会长大,没有父亲你就不会来到世间,没有老师的教诲你就不知道家族的历史,所以必须事之如一。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最为提倡尊师贵道,《荀子》首篇即为《劝学》,他认识到“师”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将其上升为与“天地君亲”并列的高度。《荀子·大略》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韩愈《师说》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即圣贤相传之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贤之道有赖于行道之师而光大。孟子尊孔子,“虽未得为孔子之徒也”,却“私淑诸人”以求其教诲,学为“亚圣”而超于孔子门生。其原因只为“善化”二字。所谓“善化至神”,唯有善化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圣贤之教,成为一名“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脚下有路”的师者。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教育是描绘明天的笔,而师者就是那个执笔书写平凡伟大的人。尊师贵道从来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流动的智慧。它既包含“不愆不忘,率由旧章”的古训,也蕴含“功业著乎天下”的担当;既需要“亲屈万乘”的礼遇,更呼唤“智同圣人”的追求。当我们将尊师重道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大先生”,让每一份师恩都能滋养出时代的栋梁,这便是尊师贵道最动人的时代注脚——它不仅是文明的传承,更是未来的启蒙。值此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致敬存在于每个人青春里的那一份师恩难忘,让我们以最简朴的语言,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注:侵权必究!任何形式的复制、改编、传播均需得到作者许可,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文化智慧分享摘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