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人物:钟景星、吕柟、韩邦奇、王艮、徐问、魏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11:07 2

摘要:钟景星(1478—1551)明学者。字叔辉。东莞(今属广东)人。湛若水之弟子。少年欲走科举仕途之路,因厌恶考场贿赂腐败之风而放弃。后往西樵从学湛若水。与湛若水另一弟子相互切磋,充然有得,洞见“本体”。其学说以“虚无”为本,认为“心本无物,性本无物,然万化由是焉

钟景星(1478—1551)明学者。字叔辉。东莞(今属广东)人。湛若水之弟子。少年欲走科举仕途之路,因厌恶考场贿赂腐败之风而放弃。后往西樵从学湛若水。与湛若水另一弟子相互切磋,充然有得,洞见“本体”。其学说以“虚无”为本,认为“心本无物,性本无物,然万化由是焉出”。曾编辑周敦颐、程明道、陈献章、湛若水四人精言为《宋明道学四书》,并注释湛若水的《心性图说》,广为流传。

吕柟(1479—1542)明学者。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今属陕西)人。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降解州判官,后官国子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师事薛敬之。曾讲学于宝邛寺、东郭别墅、东林书屋、解梁书院。为学主“以格物为穷理,及先知而后行”(《明儒学案·河东学案下》)。认为“格物”即“穷理”,“穷理”要从“切身”处做起,“这个物,正如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物字一般,非是泛然不切于身的,故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虑之所起,皆是物,皆是要格的”(同上)。主张知先行后,“人之知行,自有先后,必先知而后行,不可一偏”(同上)。批评王守仁的“致良知”是“规规于一方”,“刻数字以必人之从”的一偏之说。有《泾野子内篇》、《泾野集》等。

韩邦奇(1479—1555)明学者。字汝节,号苑洛。朝邑(今属陕西)人。正德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学问宏博。讲究气节。其“论道体乃独取横渠”(《明儒学案·三原学案》)。认为“天地万物本同一气”(《苑洛集·见闻考随录》),“天地间惟气为交密,虽山川河海、草木人物,皆气之充塞,无毫发无者”。认为“天人之际,鬼神之理,非深造君子未易言也,学者惟笃信孔子之言与行及五经之旨可也”。认为“气失其平而为疾,虽孔子亦不能免,甚而昏聩亦有之。岂惟圣人,虽天地亦不能免”。以为有先知先觉,说“上智下愚与性相远,孔子之言,平正的实,万世无弊。宋儒谓下愚可移,直自诬耳”(同上)。著作有《志乐》、《苑洛集》等。

王艮(1483—1541)明哲学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东南安丰镇)人。泰州学派创始人。出身盐户,本人为灶丁。后商游四方,常置《孝经》、《论语》、《大学》于袖中,逢人质义。师事王守仁,但又“时时不满其师说”(《明儒学案·泰州学案》),甚至“往往驾师说之上”(《明史·王艮传》)。王守仁死后,始开门授徒,以讲学终身。学生主要是樵夫、陶匠、农夫等。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语录》)。认为“道”不仅具有道德精神的内涵,而且包含了人最起码的物质生活的要求,说:“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而非学也。”(同上)否定了“道”的神圣性。认为“圣人之道”也是以“百姓日用”为旨归的,说“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同上),又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同上)。力图填平圣、凡之间的鸿沟,认为“夫子(指孔子)亦人也,我亦人也”。重视教育,认为“人之天分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提倡“愚夫愚妇皆知以为学”(《语录》)。包含了发展平民文化教育的要求。王艮的格物论,因其独具特色而被称为“淮南格物”。它主要不表现于认识论方面,而表现于人生哲学和伦理学方面。认为“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格’,如格式之格,即后‘絜矩’之谓”(《答问补遗》)。吾身是“本”,是“矩”,家国天下是“末”,是“方”,矩正则方正。以“安身之本”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蕴涵了争取人的生存权利和维护人的尊严的思想。认为“安身”首先是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安,如果“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便是“失是本”。但更主张人身尊严而不受损害的安,说:“道尊则身尊,身尊则道尊”(《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从安身论推度出人己平等和爱人思想,强调“我之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不加诸人”(《语录》),认为自己应有独立人格,不为他人所束缚;自己亦应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不强加于人。提出爱己亦要爱人,“爱人直到人亦爱”(同上),“故爱人者人恒爱之”(《勉仁方》)。试图通过正己正物,爱人敬人来调整人和人的关系,实现“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同上)的社会理想。经济上主张“务本而节用”(《王道论》),“去天下虚靡无益之费”,节省开支。认为土地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劳动人民的流离失所,说“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众多,制用无节而风俗奢靡”(同上)。著作编为《心斋王先生全集》,后又编有《王心斋先生遗集》。

徐问明学者。字用中,号养斋。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谥庄裕,赠太子少保。其学一本程朱,力黜王学。以太极为三才之理,认为“天体混沦,轻清积气……磨来磨去,物之出者,参差万变,巧历不能穷也。”(《读书札记》)提出“理只作个混沦的物事看,盖中有根柢相切近处,条理井然,故谓之理。在天则太极为根,元亨利贞,森然具备。在人则心为根,仁义礼智,咸有头绪”(同上)。以气释性,认为性“实不外乎气”,因而“理与工夫无二致”(同上),批评内敬而外慢和敬而不诚,提倡“静”的修养功夫。诋毁陆学有沉冥禅学之嫌,尤以《读书札记》第二策辟阳明之说,认为“王氏之学,本诸象山续余,至今眩惑人听,虽有高才,亦溺于此。借如所称‘致良知’一句,亦只是《大学》‘致知’二字,又上遗了格物工夫,则所致者或流于老、佛之空寂,而于事物全不相干。故其师友相承,率多夸大浮漫,而阔略于躬行之实力”(《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六》)。有《山堂草稿》、《读书札记》等。

魏校(1483—1543)明学者。字子材,号庄渠。昆山(今属江苏)人。祖先本姓李,弘治进士。历南京刑部郎中、太常寺卿、国子祭酒。私淑胡居仁主敬之学。主张“理气合一”,认为“通宇宙全体,浑是一理,充塞流行,随气发用”,气构成万物,“天地浑是一大气,万物分形其间”,但理是主宰,“理为主,气得其统摄”(《体仁说》)。又主北宋程颐“性即理”说,认为“人物之性……即天地所赋之理”(《复余子积论性书》),强调性(理)“纯粹至善”,气有不善,则“变化气质以归于善”。有《大学指归》、《六书精蕴》等。

来源:思想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