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居中先生在附中写到:汉唐来,士大夫能树功勋,独称国之干城者,代不乏人。然或幸终其身,或至三二传而已为极显。从未有嗣世十余,历年数百载,而为上下交赖,如府州之折氏者。考史,折自从阮,於唐庄宗时起家府州,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可求以府州叛降金,凡七世。父
王善留:阅乾隆《府谷县志》
(652页记载 卷之八·艺文上)
《书折嗣祚墓碑后》
乾隆三十九年春三月
郑居中附
郑居中先生在附中写到:汉唐来,士大夫能树功勋,独称国之干城者,代不乏人。然或幸终其身,或至三二传而已为极显。从未有嗣世十余,历年数百载,而为上下交赖,如府州之折氏者。考史,折自从阮,於唐庄宗时起家府州,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可求以府州叛降金,凡七世。父子兄弟相继捍卫边境者(911-1127年),历二百一十六年盛已①!而今得是碑,历数之,见从阮父嗣祚为麟州府谷镇,其碑首则曾祖讳华。越二行,残缺下有(俞自武德中,诏府谷镇遏使)之語②。遏使者“唐镇官名”,武德,唐高祖年号,则又明系嗣祚曾祖以上之世代无疑盖唐祚二百九十年,嗣祚当属唐末时人。其曾祖父三代,不应历二百余年,且(不改善政)云云,又見先世曾有居是位而行善政者,而遏使能不改耳。周世宗称从阮世熟蕃情,宋張舜民祭克行文云:(系乃唐旧,世甲河右)是益見折氏之盛竟始於唐初,終於宋南渡之二年,历十有余世,共几五百载,而能以功勋为上下所交赖,史不数观觏者也。独是,其碑历宋元,至今八百三十余年,残阙不堪。中始以水剔洗之,字稍稍出,尚茫无头绪。至日晡,欲远署,夕阳返照,倏见下有(子五人,次曰从远)数字,爰上下断续,重细阅之,以此见从远之名与日月争光,几近千年而不可磨灭,殆其所积累者固甚宏遠欤?且因从远字,而兼知其祖父昆季,因祖茔之左字,而得渠隔坡之祖墓以传后焉。其碑不又若俱有待,以垂不腐哉?鸣呼!昌黎有言:(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碑倘弗及为护持而彰表之,将长此湮没,徒令白楊下人深相怨恸尔已。爰選坚珉,敬将原存缺文碑记锈之,以绵永久。其旧碑两旁以清砖包之,聊以表传先之忱,而又深有望於后之君子共廑斯愛斯,传之懿衷云尔。
【注释:①有史志可考,折氏自从阮,于后唐庄宗时起家府州,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折可求以府州背叛中原而降金,共七世。折家军父子兄弟相继戌边二百一十六年(911-1127年)已经就结束了!而今碑记,凭什么能说“传承十余世,历年数百载,而为上下交赖”?】
【注释:②碑文曰:“曾祖讳华……俞自武德中,诏府谷镇遏使,不改善政。据此,唐初已有“府谷鎮”,但建置年代无徵耳。通考:唐末置“府谷鎮”。武德是唐高祖李渊在位时的年号(618-626),是唐朝第一个年号,共9年。折嗣伦所处的年代是唐朝即将灭亡之际,唐朝第二十位皇帝李晔(888-904年)、二十一位皇帝李柷(904-907年),折宗本和折嗣伦父子所处的年代,与任何一位皇帝都未曾有过臣服和隶属关系,还哪来的“诏府谷……”之“诏书”?“镇遏使”,而并非是“府谷镇”遏使(“镇遏使”是唐朝的官名,简称“镇使”)。故折嗣祚墓碑记载唐初就已有“府谷鎮”,纯属无中生有。从曾祖折华到曾孙折嗣伦(862-911)间隔三代怎么能跨越二百九十年?其碑记本应谨言慎行,自尊自爱,怎么能朝三暮四,前言不搭后语,编造一些不实之词,来惑世盗名!其“建置年代无徵耳”,就是没有实据可以证明。通考记载,唐末置“府谷鎮”才是有据可依的事。详见乾隆《府谷县志》卷之一“建置”165页。】
【注:郑居中,安徽泾县籍官员,庚午举人,清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五年先后两任府谷知县十二年之久,在任上编纂了乾隆四十四年版八卷本《府谷县志》。作为知县郑居中先生在编籑乾隆《府谷县志》过程中,通过“艺文志”(轶事遗闻)来揭示“折氏碑记的不实之词”。《书折嗣祚墓碑后》详见乾隆《府谷县志》652页 卷之八·艺文上】
【笔者注释:从古至今,受男尊女卑的影响,任何一个家族,夫人名均不可以刻在墓碑和写在类似碑文的牌位上,一般统称夫人为太君。如在进入中原汉民族区域的折氏家族,在墓志铭和牌位上出现“折太君”这个称呼并不罕见,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因古代汉魏至明清时期,名门大族有妇随夫姓(妇冠夫姓)的习俗,就是女子婚后要随夫而姓,如折氏家族夫人逝后尊称为“折太君”。折氏家族娉於普通家庭中的女子,逝后在碑文或牌位上称之为“折太君”也应该是普遍现象。因此,“折太君”与戏剧演义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佘太君”没有等同关系。参见府谷折氏文化研究会《府州折氏史料辑录》174页,专家李裕民《折太君考》】
【笔者注释:孤山镇唐宋间折氏墓地东堬头、西堬头,东堬头在李家坬、徐家峁;西堬头在杨家沟(北宋称天平山)。东堬头、西堬头并非特指地名,应该是纂写墓志铭、碑文中的指称名词。释:“堬头”其“堬”字,左边一个土字,右边一个俞字(俞字在这里可理解为“安然、安定”的意思),“堬”基本解释是“坟”,故有入土为安之意,就是指埋葬死人的坟冢墓藏。东堬头、西堬头就是东坟头、西坟头的意思,东头、西头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习惯用语。在辽阔的草原上没有更多的小地名,站在在某一个地方,分别称周边为东头、西头、南头,东畔、西畔、南畔等等,至今亦如此。】
附一:
【乾隆《府谷县志》546-548页,卷之七·墓冢】记载:“折氏祖墓,在折嗣倫墓南三里徐家峁,俗称东堬头,详见折嗣倫墓碑。折刺史嗣倫墓,在縣县西北李家窪(坬)。(古碑内嗣祚当是嗣倫弟兄行惜無考)。二墓久废,讹相传述东堬头地少宽,至有谋侵占者。乾隆四十年,知县郑居中亲履勘,仗得折刺史墓前地半垧余,交李氏承租,每年上租钱一百六十文。”又547页:“折国公克行墓,在孤山西南五里,地名西堬头。按,旧志谓克行墓在李家窪,此地为‘折太君墓’,误!已癸已秋,余因公过其地,見有傾圮古碑,半埋土中,飭役出之,以水洗剔其字,知为折国公墓,但中有数太君姓氏耳①,其碑记详见艺文。焉得独称太君而遗克行,又妄云克行墓在李家窪乎?”【注①:“有数太君姓氏耳”,就是有多个“折太君”。】
附二:
【刺史折嗣伦碑】
碑文漶灭了很多,额部篆刻“麟州府谷镇之碑”,正文尾首不存,撰书人姓名及年代俱磨缺,内容上下多处断灭,不能通读。(注:存字十九行,五百八十三字。(□□)表示缺字,下同)。
其碑文曰:
“人为之受命,瑞影摇彩,岳渎所以降神。昔文王有大明,嗣太王季(□□)。祖讳华,云中人也,永西伯之苗裔,大魏之后,宇文之别绪,以金城(□□)俞。自武德中,诏府谷镇遏使,不改善政。永(□□)子孙黼黻(□□)之荣。能不施劳于民,不伐善与己,慨慨(□□)川,魏孝文皇帝二十七代之孙也,世袭家声,勋庸不(□□)昔先王之顾命,巨唐之芳叶,爰因忠烈,为唐裔陇西氏焉。所谓(□□)若作席上琳琅,人间柱石,盐梅麯蘖(□□)临危致命,不顾其死,见义有勇,无摄于(□□)奖式义方(□□)不可夺也,(□□)可称心。不以私诬义,罔以虚眩真。守金石(□□)为府谷镇(□□)持戎丑,疆境之内,民无杂居,杜烽戎之虞(□□)尚书兼御史大夫,考绩(□□)点政,增以厥贡,良骥可千乘,与部族归榨虿之地,黔黎有丰年之咏。昔先王求枚嗣祚(伦)也,以乾符历数,(□□)元兇(□□)不敢以悬河之口,辨无不对,当进贤任重为黎先行(□□)欲移動烈,爵未足称(□□)吾怀何如(□□)其德不回,驰驿(□□)王睹之,奭然曰:虏廷深邃(□□)虽鉴中利刃(□□)当今昔王感公有大忠,(□□)协(□□)生宣有大(□□)溪上祖茔之栖也,而乃衣锦桑榆显荣也(□□)先世(□□)圣唐之瑞派,子子孙孙引无赞之道也,俾手黻冕金(□□)行,勋业惟新,敷五教以在宽,阐六条而弥政,稼穑有通政之咏,庶民无聚敛之怨,(□□)公下车之日,观人多(□□)褰帷抚问,爱如己育,遂乃布驻鸡之善,牧马之政,聆风乡化,继至(□□)累降名绶,加以阴功,(□□)罔效,应灵山岳,其年冬未有二日,享令五十终禄麟郡焉。噫!( □□)永有(□□)为州(□□)之誉,(□□)赵宣子郭伋(□□)有子五人,长曰从(□□)军使。次曰(□□)军使。次曰从远,动合楷模(□□)充府州副使。次日从依摄麟州司马栓校尚书祭酒兼御史中丞。次曰从(□□)租茔之左,右(□□)投机应符契运叶瑞来仪,清月朗月,孤高不群,口无择言,哲中尤哲,贤中灭贤,归谷归神,崐峒炽焰,玉石俱焚,(□□)瞩俯眺,(□□)封树诸子,舁(□□)年月)。
【注:此碑文源于“府谷折氏文化研究会”之《府州折氏史料辑录》一书101-102页(考古专家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乾隆《府谷县志》557-558页(卷之七·古蹟)著录“唐折刺史墓碑字迹”中的摘录部分。折嗣伦生于862年,卒于911年。折嗣伦是折家军的第二代首领,他的父亲折宗本,曾任振武军镇守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折嗣伦五十岁去世,折宗本生卒时间不详。那么,折宗本与其儿子折嗣伦究竟是谁先去世还存疑?】
来源:府谷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