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海风浪最密集的航道之一,一艘建于二战末期的老兵——菲律宾海军“马德雷山号”(BRP Sierra Madre)——自1999年被故意搁浅于仁爱礁起,二十余年不倒,既承受台风与盐雾,也扛住了频仍的人为冲撞与对峙。
在南海风浪最密集的航道之一,一艘建于二战末期的老兵——菲律宾海军“马德雷山号”(BRP Sierra Madre)——自1999年被故意搁浅于仁爱礁起,二十余年不倒,既承受台风与盐雾,也扛住了频仍的人为冲撞与对峙。
按常识,这样的钢铁外壳早该锈穿坍塌,但它至今仍是一个“可用的哨所”。
支撑它的,真只是钢板与铆钉,还是一套精心运转的“隐性维护链”?这条链条究竟如何延长了一艘近八十岁老船的“政治寿命”?
破船不破:从历史与法理看“钉子户”的成立逻辑
“马德雷山号”的前身是美国海军LST-821(后改名Harnett County),1944年下水,越战后辗转至菲律宾,1999年于仁爱礁(Second Thomas Shoal)坐滩,成为菲海军编制内的前沿驻点。
它不是自然漂来,而是“定点存在”的政策选择。
其象征意义在于:一艘仍在役登记的军舰坐落其上,即可形成持续的人员驻留与旗帜展示,从而支撑主权与管辖权叙事。
更重要的是,国际法框架为这种“存在”提供了论辩空间。
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决认定仁爱礁属“低潮高地”,不生自有海域权利,同时确认其与美济礁等处于菲律宾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范围内。
这意味着就资源管辖与执法权而言,菲方拥有强有力的法理依据;而主权归属并不在该案审理范围内,也为各方叙事留下缝隙。
法理上的“半拉子工程”,恰恰让“破船”承担了现实与象征的双重功能。
油桶与焊枪:一条被遮蔽的维护供应链
外界常疑惑:这艘锈迹斑斑的LST为何没有“自然解体”?答案并不玄幻。
早在2015年,路透社就披露菲方以小船多趟次运入水泥、型钢、缆线与焊接设备,为船体做加固与内舱固化处理,意在“延寿”并提升驻守环境。
若无这些基础加固,“靠风吹日晒自己挺住”的说法难以成立。
同期,在每一次轮换补给(RORE)中,“食品+燃油+生活物资”的清单始终相伴。
菲方将其界定为“人员生存所需的常态补给”,而中方多次以“夹带修缮物资”为由实施拦截与驱离,两边口径针锋相对:前者强调在本国EEZ内的合法行动,后者指称“非法运入建筑材料”。
这种“配料表之争”——到底是面包和水,还是润滑油与防腐剂——构成了近年海上拉扯的核心逻辑之一。
进入2023年至2025年,对峙更趋“硬触碰化”。
从2023年起的多轮拦阻与喷水,再到2024年6月的近距离强制措施与登临破坏设备事件,补给链条屡遭中断;同年夏季双方一度达成“降温性的临时安排”,但并未根除摩擦。
2025年9月初,美联社报道菲律宾再次完成对仁爱礁的无险补给,说明这条“补给—修补—再补给”的循环仍在继续。
小艇与水炮:执法边界与风险阈值
战术层面,中国海警与海上民兵队形已从“大舰拦截”为主,向“小艇高频贴靠”迁移,提高了对RHIB等接驳小艇的压制效率;这直接影响了补给转运的“最后一公里”。
CSIS的AMTI评估指出,2024年小艇投入与非致命性但高风险的物理施压并行,使人员受伤与器材损毁的概率上升,升级风险随之走高。
法理层面,菲方多次引用2016年裁决与海上避碰规则,指称喷射高压水炮与危险机动构成不安全行为;而中方则以“未经许可进入中国管辖海域”“阻止非法建材输送”为理由,强调处置“专业、克制、依法”。
这种“法律—执法—媒体叙事”的三角互动,令每一段影像都能在各自语境内自洽,却很难在共同事实面前达成互认。
更复杂的是地缘牵引。
美国屡次表态援引《1951年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承诺窗口,2025年区域合成巡航的出现,放大了“误判螺旋”的外溢风险。
由此,“一桶油”的补给动作,被叠加为多国海上力量的相互试探,每一次靠近都在考验指挥链条与交战规则的韧性。
机油真能成为“护身符”吗?
若把“机油与润滑剂”理解为让船体不致立刻崩塌的必要条件,答案是肯定的;但若将其上升为“长期稳固存在”的决定性变量,则明显夸张。
2015年的结构强化、后续的舱内固化、防腐与焊补,加之定期人员轮换与最低限度的能源保障,共同构成了“延寿组合拳”。
仅靠机油,顶多让锈蚀速度“慢一点”,并不能抵消南海强风与盐雾对钢材的系统性损耗。
在回答“为什么它迟迟不散架”之前,我们不妨再问一个更关键的问题:这艘船为何必须“存在”?
从战略功能看,它是“旗杆”也是“传感器”。
一艘仍在役登记的军舰将法律身份与物理存在绑定,既是前沿观察点,也是把争议持续“可视化”的媒介。
没有它,争议可能转向抽象的经纬线;有了它,争议被压缩到具体的甲板与系缆柱上。
从执法互动看,它是“压力测试器”。
每一次补给—拦阻的对抗,都在试探对方的红线与规则边界:使用何种器具、允许何种距离、容忍何种材料。
这种高频“小接触”因为“低烈度”而易于被低估,实则是最易滑向误判的地带。
CSIS对小艇战术的跟踪提醒我们:摩擦不必经由“炮火”,也可在“水炮”与“割刀”之间骤然跨界。
从风险管控看,它是“谈判的杠杆”。
只要“马德雷山号”仍可维持最低可居住与可补给状态,它就能持续把法理争端与执法争端锁定在一个可管理的阈值内,为“临时安排”“危机降温”类机制留出空间。
相反,一旦结构性事故或强制清除发生,外部安全承诺与地区联动机制可能被快速触发,代价更高。
结语
“马德雷山号”为何迟迟不散架?并非因为某种超材料或黑科技,而是因为一套以小船高频运作、以材料分散投送、以结构夜间加固、以法理舆论加持的“综合维持术”。
它的韧性首先来自人为;其次才是钢铁。
把机油当成“护身符”,不如把它视作“延时剂”。
真正让这艘老船“活着”的,是持续不断的后勤组织能力与一次次被放大的战略沟通。
要问这套做法是否可被他国复制?从物理层面当然可以,但从法理、地理与对手博弈结构看,复制的成本与风险只会指数级上升。
换言之,靠油桶固化地缘政治,听上去热闹,落到实处却是“险棋”。
来源:妙语侃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