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葛丽英 李树榕:千年古歌见伟力——评内蒙古杭锦旗原创性歌舞剧《古如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19:21 1

摘要:2025年3月17日至18日,由中共杭锦旗宣传部、杭锦旗文化和旅游局推出的原创歌舞剧《古如歌》在康巴什鄂尔多斯大剧院首演。

千年古歌见伟力

——评内蒙古杭锦旗原创性歌舞剧《古如歌》

葛丽英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内蒙古艺

学院北疆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树榕

内蒙古文史馆馆员

内蒙古“北宸”智库专家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2025年3月17日至18日,由中共杭锦旗宣传部、杭锦旗文化和旅游局推出的原创歌舞剧《古如歌》在康巴什鄂尔多斯大剧院首演。剧照

该剧以“非遗IP、歌舞呈现、故事推进、科技加持”的创作构思,聚合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多元舞台视听效果,极具感染力、吸引力与震撼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赞美,也获得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内蒙古日报》《学习强国》等众多中央、地方媒体以及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各类传播平台的及时关注与报道。

“古如歌”,也称“杭锦旗古如歌”或“鄂尔多斯古如歌”,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为一部舞台剧取名,需要极大的审美力量和创新勇气。

因而,在原生家乡鄂尔多斯大地上首演原创性歌舞剧《古如歌》,是否“不走样”?是否很“正宗”?是否尊重和再现了传统“古如歌”的本色?两次演出一票难求的爆满,就是观众由衷的首肯。

《古如歌》的主创团队秉承“演唱形式、基本旋律、主要歌词、呈现场景等绝不能‘掺假’”的创作理念,编排了以图日勒格(引子1)引唱、以“三首正歌”为一组演唱、每组歌之后接“都根昭日歌”(歌令)、再以图日勒格(引子2)结束的音乐节奏,整部剧在循环往复的歌曲中,严格遵循了古如歌的音乐形式。

剧照

其中,出现了两次的“古如歌·图日勒格(一)”,用不断重复的歌词,突出了这部歌舞剧《古如歌》鲜明的思想主题——

“好呀么好,幸福美好啊,

好呀么好,但愿永远幸福美好。”

可见,这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身处于美好生活的由衷表达。萃取优质文化资源,呼唤保护生态,崇尚敬老爱亲,礼敬自然规律,是剧作的主要价值倾向,也是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为原则,完全一致。

该剧邀请“古如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古日巴斯尔先生与非职业合唱队与年轻舞蹈演员一同登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即在充宏阔、高亢、气爽山河的高贵气派中荡漾开去,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剧照

歌舞剧属于戏剧艺术,“当众表演故事情节”达到了与观众“双主体互动”的效果,没有假唱、没有替演,无论歌舞都是演员的真本事。

剧情伊始,一个蒙古族小女孩儿出现在舞台上,手里攥着一条红线,很长、很细、却很耀眼,这条红线意味着什么?

随着戏剧冲突的展开,这根红线断了,那么,发生哪些戏剧冲突,这条象征人类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线”才能连结起来?观众充满了期待。

大男主库布庆是身着白色蒙古袍的小伙子即“白衣人”,象征着阳光和人类的良知;身着黑色蒙古袍的是库布庆的“影子”即黑衣人,象征着阴暗和人类的贪婪。

明亮、温暖、催生万物,是“阳光”的特性;阴暗、多变、滋长盲目,是“黑暗”的特点。在黑与白、对与错的矛盾冲突中,一个象征性的舞段出现了,黑衣人要揪断红线,白衣人在阻止他。围绕着这条红线的“命运”,观众产生了发散性思维——是啊,这是以那只小天鹅的生死为核心矛盾的吧?

剧照

总导演设置的双重纱幕,是这台歌舞剧美学力量的巨大呈现。为展示美好的自然环境,大幕一拉开,前层纱幕上便出现了七只自由飞翔的天鹅,美丽而洁白。一只一只似乎会飞落到观众的头顶。这是祖国北疆自然生态馈赠于人类的大“美”啊!

就在观众被水天一色、天鹅翩跹的景观陶醉时,忽然传来深情而悠扬的口弦琴声。这是库布庆在吹奏。即刻,扮演天鹅的七位舞者一同向琴声聚拢,也陶醉在天籁之音中。

我们认为,对一切生命而言,能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是美的,能满足“精神需要”的呢?就在天鹅群渐渐散去时,却有一只小天鹅执迷于琴声而落单了。继而,就被黑衣人所左右的“库布庆”射伤了。

今天,人类还很难解读其他生命的心理,例如,落入人类之手的小天鹅确实是为了追逐“美”而受伤,那她是“后悔”还是“不后悔”,观众不得而知;却能从中悟出,任何能满足需要的东西,往往都会因本能的欲望(包括其他生物)不断膨胀而成为陷阱。

剧照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祖先崇拜”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作为礼仪之邦,用实际行动感恩、敬畏赐予人类生存保障的大自然,是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页即可见“禮者,履也。事神致福也。”而剧中出现的合唱“古如歌·歌令”就有祖先崇拜和母亲崇拜的歌词:

没有天上的雨水

花儿不会芬芳吐蕊

没有祖先的教诲

子孙怎会出类拔萃

在《古如歌》的故事情节中,儿子库布庆,因射伤了小天鹅,不仅时时处在同大自然的冲突、自身良知与贪欲的冲突中,还处在与母亲的冲突中。当母亲用舞姿体现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时,“古如歌·河套之花”的歌声响起:

母亲是阳光

照亮你的胸膛

母亲是甘露

滋润你的心肠

歌唱母亲,是传统古如歌中最感人的。歌舞剧《古如歌》之所以深层次地体现这一点,就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希望给予观众对生养自己的妈妈、养育人类的地球母亲,经常感念、感怀和感悟。

剧照

库布庆的母亲是配角,衣着质朴,舞姿平实,戏份很少,往往不惹人注意;但她却象征着无言的大地,是生育万物又通透自然规律的代言人。看到儿子伤害小天鹅的贪欲,挺身制止;了然儿子心中“对”与“错”的斗争,极力疏导。由此,将库布庆对待小天鹅的态度升华为人类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

回眸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看到大自然对人类的养育,也要看到人类为大自然创造的美景;所以不能总是简单地批判人类。是的,目前人类还不能解读天鹅的心理,但从小天鹅追随库布庆的本能也可看出,这是对“悦耳”“悦目”之物的向往使然。《古如歌》中这一貌似寓言的桥段,不仅激发观众要换位思考,扩展认知,而且因其悖论的深刻性而振聋发聩!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始终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把“铸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赋予内蒙古。将沧桑素朴的民间音乐活化石“古如歌”,创造性地转化为时尚的视听觉艺术歌舞剧《古如歌》,使之拥有了充分的当代价值,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尊重生命的礼仪观、民族团结的融合观、赞美骏马的价值观,汇聚成期盼“美好生活”的力量,使这部剧作非常好看、耐看,还经得起细看。

剧中,编导智慧地设置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无论受伤的小天鹅与其他天鹅,还是库布庆的贪念(黑衣人)与良知(白衣人),抑或库布庆与自己的母亲,其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都是在特定环境制约下,受动性与能动性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必然选择,这是生物链互相制约的规律,似乎在宣示,努力去解决无解的问题,是人类永远奋斗的“宿命”和底层逻辑。

而似乎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的祖孙俩,却借助于那根红线和玫瑰石上的岩画,强调了继承、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为在幕后,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师生以杭锦旗乌兰牧骑为教学基地,也是为传承。

剧照

然而,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呢?毕竟,小天鹅的命运象征着人类生命线是断裂还是绵延啊……

为拯救带伤陷入沼泽的小天鹅,母亲献出了生命。而她崇尚生命、热爱生命的魂魄却没有远去,仿佛附着在了那七棵枯树上,进一步展开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库布庆的考验——这又是一个象征性很强的舞段。表面看,这七位舞者是沙漠化造成的枯树精灵,实际却是在以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训诫人类。当黑衣人被枯树精灵包围时,仿佛预示着贪欲再把人类引向死亡;当库布庆(白衣人)竭尽全力想把他拉出来时,舞者忽近忽远,舞姿有张有弛,独特的舞蹈语汇似乎表明:“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遭天谴!”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作品的主题进一步得以强化:利用自然也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亦须顺应自然,人类才能生生不息,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剧照

综上所述,这部剧作,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在深挖北疆文化资源基础上,对近千年的“古如歌”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美好开端。我们期待,世界罕见的非遗IP“古如歌”,定会因此催生更多北疆艺术精品。

感谢以著名电视艺术导演查格德尔苏荣和鄂尔多斯老艺术家齐毕力格、舞蹈家呼德勒和乌日娜老师等等组成的主创团队,没有他们超乎常人的付出,就没有这部震惊舞台戏剧领域、传承祖国北疆优秀传统文化的杰作。

来源:内蒙古文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