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一场普通的出行,因为一个 “误操作” 变成了天价教训,不仅乘客张某要掏腰包,也让大家重新关注起 “飞机应急设备” 这个平时不起眼、却关乎全机人安全的关键话题。
“第一次坐飞机,把应急舱门当厕所门开了,赔了近 8 万?”
最近浙江衢州机场的这起事件,让不少人惊掉了下巴。
原本一场普通的出行,因为一个 “误操作” 变成了天价教训,不仅乘客张某要掏腰包,也让大家重新关注起 “飞机应急设备” 这个平时不起眼、却关乎全机人安全的关键话题。
到底是乘客太马虎,还是安全提醒没到位?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先把时间线理清楚:2024 年 7 月 4 日晚上,浙江衢州机场,乘客张某第一次坐飞机。
登机后,他想去洗手间,可能是对飞机内部结构不熟悉,误把机身侧面的应急舱门当成了厕所门,伸手就给打开了。
这一拉可不得了 —— 飞机应急舱门一旦开启,应急滑梯会自动弹出,而这套设备可不是 “玩具”,不仅回收和维修成本极高,还会直接导致航班延误,影响后续所有旅客的行程。
最终,这次误操作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11 万多元。
国航随后将张某起诉到法院,9 月 6 日,法院一审判决,张某需要赔偿国航 77593.46 元。
消息一出,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说 “好奇害死猫,自己犯的错就得自己买单”!
也有人觉得 “第一次坐飞机没经验,是不是航空公司的提醒也不够明显?”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一扇门吗?怎么会赔这么多钱?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搞清楚 “飞机应急舱门” 到底是干啥的。
应急舱门,顾名思义,是飞机遇到紧急情况(比如迫降、失火)时,供乘客快速逃生的 “生命通道”,平时绝对不能随意触碰。
而应急滑梯是和应急舱门配套的关键设备,一旦弹出,不仅需要专业人员花几个小时回收,维修或更换的费用更是高达数万元 —— 这次事件中 11 万的损失,很大一部分就来自滑梯的维修成本。
更重要的是,误开应急舱门会直接影响航班安全。
飞机起飞前,机组人员需要重新检查所有应急设备,确认无误后才能起飞,这必然会导致航班延误,甚至可能影响后续航班的调度,给航空公司和其他乘客带来连锁损失。
所以,法律明确规定,故意或过失损坏航空设施、影响飞行安全的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严重的甚至可能触犯刑法。
回到这次事件,到底是谁的责任?不能简单地说 “全是乘客的错”,也不能把锅全甩给航空公司,其实双方都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对乘客张某来说,虽然是 “第一次坐飞机”,但这不能成为误操作的借口。
登机后,机组人员会通过广播和安全须知视频,反复提醒 “不要触碰应急设备”,应急舱门上也有醒目的红色标识和 “禁止随意开启” 的提示。
如果张某能多留意这些提醒,或者不确定时问问空乘人员,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安全意识不够强,把 “好奇” 放在了 “安全” 前面。
而对航空公司来说,虽然做了常规的安全提醒,但针对 “首次乘机旅客” 的特殊需求,或许还能做得更细致。
比如,在登机口设置 “首次乘机指引牌”,或者让空乘人员对看起来不熟悉流程的旅客多一句提醒,帮助他们快速熟悉飞机布局,避免因 “不了解” 而犯错。
毕竟,航空安全不是 “单靠一方努力”,需要乘客和航司共同守护。
这次 “7 万赔偿” 的事件,不只是一个新闻,更是给所有出行者敲了一记警钟:公共安全面前,没有 “小事”,也没有 “不懂就可以原谅” 的理由。
不管是坐飞机、高铁,还是逛商场、游乐园,遇到标有 “紧急出口”“禁止触碰” 的设备,都要牢记 “不随意触碰、不擅自使用”,不确定的时候多问一句工作人员,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安全负责。
对首次乘机的旅客来说,不妨提前做些 “功课”:比如看看航空公司发布的 “乘机指南”,了解飞机上的安全设备位置和注意事项;
登机后认真观看安全须知视频,有疑问及时向空乘人员咨询。
这些小小的举动,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能让自己的出行更安心。
总之,这次事件不是 “谁运气差”,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 “安全教育课”。
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件事里吸取教训,把 “安全第一” 记在心里,让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平安安。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来源:一起走遍世界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