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科】惠州三院呼吸内科:畅享呼吸,“肺”常关爱,呼吸科伴您同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8:07 1

摘要: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支柱,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始终秉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学科创新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便捷、

前言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支柱,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始终秉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学科创新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目前,我院拥有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1个。为了让广大市民朋友更加深入地了解重点专科的建设成果与特色诊疗服务,我们特别推出【重点专科】系列报道。本期介绍的是惠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实现跨越式的高质量发展。

2015年,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获评为惠州市临床重点专科;2018年,为积极响应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学科在惠州地区率先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并获评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建设(PCCM)项目首批三级医院达标单位。

2019年,学科获授予全国慢性咳嗽联盟成员单位;2020年,成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首批协同单位;2021年,学科通过国家临床试验专业基地评审;2024年起,学科发展持续提速,先后成立惠州地区首家呼吸医学中心,并被授予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中国咳嗽联盟优秀单位、全国PCCM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达标单位。

科室架构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呼吸医学中心下设科室,分为呼吸一区、呼吸二区(呼吸重症监护病区),其中普通病房床位数76张,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床位数14张,床位规模在惠州地区居于首位。

同时,科室设有呼吸康复治疗区(惠州唯一)、呼吸专科检查室(包括肺功能检查室、多导睡眠监测室2间)、呼吸专科实验室(惠州唯一)及呼吸内镜室、GCP办公室及受试者接待室等。

学科下设慢性咳嗽、呼吸危重症、气道阻塞性疾病、呼吸介入及肺部肿瘤、变态反应疾病、呼吸康复及睡眠呼吸疾病、肺血管及间质性肺病七个亚专科。

人才队伍

学科拥有一支以研究生学历为主、结构合理的医疗人才梯队,目前拥有医师24人、检验及康复技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博、硕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副主任护理师1名、主管护理师6名。另外还配备了专职中医师。

仪器设备

1.超声支气管镜(EBUS):购置于2019年,省内先进技术,突破常规电子支气管镜监测的盲区,用于气管支气管腔外的病变活检。

2.电子支气管镜(2台)、纤维支气管镜(4台):呼吸系统常见诊治技术,其创伤小、疗效可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胸腔镜:购置于2017年,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用于良恶性胸腔积液、胸膜疾病、脓胸、气胸、肿瘤等的诊治。

4.有创呼吸机(8台)、无创呼吸机(18台):有创呼吸机通气能够给予更大力度的呼吸支持,比如更高的压力、更高的敏感性,更精确的呼吸力学参数监测。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改善通气的同时,可有效减少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并发症。

5.肺功能检查仪(4台)、体描箱: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必要检查之一,学科可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弥散功能检查、残气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咳嗽敏感性试验等。

6.超低温冰箱、生物安全柜、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仪:学科设有咳嗽实验室,开展诱导痰/胸腔积液/鼻灌洗细胞学分类计数技术、血清过敏原检测技术,用于了解、监测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气道炎症。

诊疗范围

科室全面独立开展呼吸重症、介入、康复治疗以及肺功能检查、多导睡眠监测等呼吸专科检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肺癌、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血管疾病、间质性疾病、呼吸康复、呼吸睡眠疾病等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年均住院人数达2500人次,门诊人次达50000人次。

特色技术

1.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

有创通气相对于无创通气来说,能够给予更大力度的呼吸支持,比如更高的压力、更高的敏感性,更精确的呼吸力学参数监测。而有创通气最大的问题在于,开放的气道更容易发生感染。随着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的时间延长,肺部感染发生的几率也越大,尽早拔除气管导管有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因此,在充足的呼吸支持力度与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两个问题上是充满矛盾的。

对于存在肺部基础疾病的有创通气患者,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拔管的指征,为了避免呼吸机相关肺炎而早期拔管,无创通气可以为拔管后的患者继续提供一定程度的呼吸支持,为其肺康复争取时机。

目前,我科危重症患者通过有创/无创序贯治疗技术可减少医疗资源支出、减轻患者负担,达到预期效果,处于市内领先水平。

2.内科胸腔镜

内科胸腔镜以前主要用于诊断,例如胸膜活检,现在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良恶性胸腔积液、胸膜疾病、脓胸、气胸、肿瘤等的诊治。近年来,我科开展内科胸腔镜例数逐年增加,超过100例,达到市内领先水平。

3.支气管镜检查及介入术

支气管镜介入检查是将支气管镜经过声门进入气管和支气管以及更远端,直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的病变,并根据病变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广义上包括经支气管镜病灶活检、支气管粘膜活检、经支气管镜透壁肺活检(TBLB)及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BNA)、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常用于气管、支气管、肺部疾病的诊断。

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手段,其创伤小、疗效可靠,对于无法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可以达到缓解症状、姑息治疗的目的。

目前我科开展超声支气管镜检查、超声支气管镜纵膈淋巴结活检、支气管镜冷冻治疗活检、良性气道狭窄球囊扩张、气管镜下取异物等,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4.诱导痰/胸腔积液/鼻灌洗细胞学分类计数

细胞学分类计数是迄今被证实的最好的评估气道炎症的无创生物标志。其相对安全、可靠、耐受性好、重复性好,可用于了解、监测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气道炎症,特别是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该技术在肺病的运用日益广泛。对于哮喘患者,痰嗜酸细胞计数可用于预测吸入激素的短期疗效,对于严重病例,还可以用于调整吸入激素剂量。痰嗜酸细胞也可预测COPD对吸入激素的反应。

我科配备惠州市首家且唯一一家咳嗽实验室,开展诱导痰/胸腔积液/鼻灌洗细胞学分类计数技术,年均开展例数超过4000例,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

5.肺功能检查(激发、舒张、弥散、残气)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必要检查之一,主要用于检测呼吸道的通畅程度、肺容量的大小,对于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评估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诊断病变部位、评估肺功能对手术的耐受力或劳动强度耐受力及对危重病人的监护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前我科开展肺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肺弥散功能检查、残气功能检查、咳嗽敏感性试验,年开展例数超过6000例,得到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郑劲平副院长的高度评价,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典型案例

【案例一】经支气管镜气管内支架植入术:2024年10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介入团队为一位有“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腺瘤”病史的患者行支气管镜气管内支架植入术,重建呼吸通道,有效改善巨大胸腺瘤的压迫症状。

【案例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2023年11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团队通过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积极重症救治手段,成功救治一位重症肺炎、急性肺栓塞的美国华侨患者。

【案例三】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2020年10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介入团队为一位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肺结节活检进行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快速、安全地为患者确诊肺癌诊断,目前该技术已成为学科常规诊治技术。

【案例四】肺功能检查、诱导痰/胸腔积液/鼻灌洗细胞学分类计数技术:2016年5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慢性咳嗽诊治团队通过完善肺功能、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计数等检查,为一位被慢性咳嗽困扰多年的患者明确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症状迅速改善。此类疾病已是专科门诊的常见病种。

学术合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与国家医学中心及省内外多家知名医疗机构紧密交流,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郑劲平教授、赖克房教授、张清玲教授、高怡教授、罗群教授,南方医院蔡绍曦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高兴林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林琳教授,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医院李建国教授先后到我科参观交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河源市人民医院、汕头市中心医院先后到我科参观学习。

科室医务人员一方面外出进修学习,另一方面也通过自身的学术任职,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除学科带头人吴峰主任医师外,吴思仿主任医师担任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成员、杨杏主任医师担任广东省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委员、揭祥副主任医师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学组成员、吴海桂主治医师担任广东省医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委员、高洁主治医师担任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成员、赵杰峰主治医师担任广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青年学组成员等。

此外,科室依托国家临床试验专业基地平台,积极参与由钟南山院士牵头的全国慢阻肺COMPASS研究、全国哮喘数据库平台建设等30余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对惠州地区慢性气道疾病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研究及健康指导,积极推动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获得“最佳入组奖”“最佳进步奖”表彰。通过推动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关注早期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揭示慢性气道疾病的不同表型、生物标志物、影像学等特点,带来对疾病全新的认识。

科研创新

学科团队成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开展及应用诱导痰/鼻灌洗/肺泡灌洗液细胞学分类计数检验技术、肺功能检查技术,率先提出细胞学分类技术对客观指标评价慢性气道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准确性、及时性,鉴别慢阻肺、哮喘的重要性以及对指导规范诊治的前瞻性,同时研究更深入了解惠州地区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

团队成员先后将上述科学发现发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PD》、《Allergy, Asthma & Clinical Immu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BMC Pulmonary Medicine》 、《Journal of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 《Journal of Inflammation Research 》等10余篇高质量SCI文章及全国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中,总影响因子大于40分。

2022年,学科团队的“慢性气道疾病规范化管理建设项目”获得第一届惠州市医学科学奖三等奖(2021年度)。

近3年来,学科致力于慢性气道疾病相关的科研课题工作,先后申请并获准立项2023年广东省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基层慢性咳嗽诊治技术推广项目)、2023年广东省农村科技项目(慢性气道疾病筛查的推广和应用)、2024年惠州市医疗卫生领域科技计划项目(非嗜酸粒细胞型哮喘患者血清及诱导痰TIMP1与血清IL-17、IL-16及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学科带头人

吴峰,主任医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主任,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曾担任惠州市新冠诊治专家组副组长,担任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重度哮喘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惠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

从事医疗工作30余年,在各种复杂疑难病例和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并先后获惠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届惠州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中国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学术论文20余篇,国际学术论文SCI10余篇,累计IF>20分,并先后担任《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同行评议专家、中国咳嗽指南推广万里行全国巡讲活动讲者,积极推动全国慢性咳嗽病因分布研究及慢性咳嗽规范诊治的工作。

资料来源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张德华编辑 | 宣传科 许燕如

来源:惠州三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