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陆家嘴流行英语,内环以内通行普通话,外环以外才能无障碍使用上海方言。”这个看似笑话的说法,却道出了上海方言面临的现实困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最近猛然发现——我已经很久没说过正宗的上海闲话了。
年轻人不会讲、公交报站频出错、传统词汇消失……上海话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陆家嘴流行英语,内环以内通行普通话,外环以外才能无障碍使用上海方言。”这个看似笑话的说法,却道出了上海方言面临的现实困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最近猛然发现——我已经很久没说过正宗的上海闲话了。
走在南京路上,听到字正腔圆的上海话比听到英语还难。上海闲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现在的“小上海宁”们已经不会说地道上海话了。很多孩子听得懂但不会说,或者只能说一点点,甚至有些已经完全不会说了。
一位年轻爸爸教小学女儿说“豆沙包”,结果孩子硬生生把上海话“豆沙馒头”说成了山东话。看来不只是上海话,方言整体都在遭遇危机。
上海方言在这几十年中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读音失准、传统词语消失、常用词变成难词。就连公交车报站也频频出错,把“顾戴路”读成“顾dā路”(正确应读“顾dèi路”)。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人口流动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的移民数量比开埠后一百年间吸纳的移民总和还要多。
普通话推广固然重要,为不同地区人员交流提供了便利,但也影响了方言的生存空间。1980年代后期开始,“请讲普通话”的浪潮席卷全国,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
90年代初,上海话电视连续剧《孽债》曾受到欢迎,但第二部上海话连续剧在开播前被叫停,后来只播出普通话配音版本。方言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
方言不是用来怀旧的。上海话代表着一种文化认同和根的认同。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曾在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中做调查,发现一半以上广东人是根据方言来认定自己是广东人的,其次才是血缘和地缘关系。
上海方言是吴语的典型代表,它保留了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方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化石,反映了文化的传播和流变。
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保护上海乡土语言文化的重要性。
主要的公立幼儿园都配置了上海话教师,孩子们每周有一节上海话课程。上海的电视荧屏上也出现了一些以上海话为主要语言的情景喜剧。
《繁花》等沪语电视剧的流行,在中文互联网上掀起了讨论热潮,彰显了传统上海话的吸引力和海派文化的魅力。
专家建议采用“数字典藏”方式保护上海方言:将19世纪以来的各类上海方言记录转换为语音、词汇数据库,并加共时调查,扩大量点调查范围。
其他地方的经验也值得借鉴。扬州市建好了语言资源数据库,面向社会征召方言发音人,进行音视频采录和保存。云霄县开展的“方言织锦 乡音拾光”活动,用科技手段为古老语言插上翅膀。
他们开发了“云霄娃娃”智能系统、“声纹密室”3D声纹建模,AI复原的“开漳圣王”河洛原声。甚至发现乡音还能成为生产力——《方言营销课》传授的乡音沟通技巧使茶企与电商订单成交率提升12%。
保护上海话不是要排斥普通话,而是要构建“多言多语”社会,让每个人在不同场合能使用不同语言交流。
上海电视台曾有个沪语节目,主持人问一位小朋友:“你会说上海话吗?”小朋友一口普通话回答:“我会听,不会说。”主持人追问:“为什么不说呢?”孩子天真地回答:“我妈妈说,说上海话会被扣分。”
语言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身份认同。上海方言镌刻着上海飞速发展的历史,也是这座城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的真实体现。
只要我们还愿意对下一代说一句“侬好”,只要我们还怀念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上海话就不会消失。
来源:上海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