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摆故事” 一人“讲道理” 贵州高校创新模式传递时代强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16:14 1

摘要:盛夏时节,黔东南州黎平县黄岗侗寨的鼓楼里,贵州民族大学红石榴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团正在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思政课教师潘小露与村干部吴显金默契配合,通过“一人讲理论、一人讲实例”的互动模式,用侗汉双语交替讲述着“文旅融合发展铺就乡村振兴路”主题。

盛夏时节,黔东南州黎平县黄岗侗寨的鼓楼里,贵州民族大学红石榴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团正在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思政课教师潘小露与村干部吴显金默契配合,通过“一人讲理论、一人讲实例”的互动模式,用侗汉双语交替讲述着“文旅融合发展铺就乡村振兴路”主题。

贵州民族大学思政课教师与村干部通过“1人讲理论、1人讲实例”的互动模式开展宣讲

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时而凝神倾听理论解读,时而会心微笑于身边的故事。这种“老师讲道理,村干部摆故事”的宣讲方式,让一位侗族老人忍不住赞叹:“他们讲得通俗透彻,我们听得轻松明白。”

“理论宣传二人讲”的创新实践,如今正在贵州高校展现出蓬勃生机。这种突破了传统理论宣讲单向灌输的模式,通过双人搭档、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

贵州高校的“二人讲”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方法论的突破上。在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宣讲现场,陈思娜与王天宇两位学生党支部书记正在用“理论+实践”的方式,解读“村超”如何成为文体旅融合的典范。

讲台上,你一言、我一语,一人摆“故事”、一人讲“道理”,两位宣讲员配合默契,讲的是党的大政方针、中央和省委精神,说的是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变化、新成效。这种互动让在场学生深有感触:“从‘村超’看贵州新风采,我们找到了专业学习与国家战略的结合点。”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理论宣传二人讲”优秀评选展示活动

贵州高校的“理论宣传二人讲”不仅注重形式创新,更在内容上下功夫。在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宣讲队员们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和专业特色特长,从医养结合到银发经济,从文旅融合到民族团结,将宏大的理论主题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具体话题。他们巧用方言俗语和生动比喻,把政策理论变成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清泉流入心田。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创新模式正在结出累累硕果。在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宣讲活动中,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阎惠丽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友,结合专业特色,采用“理论铸魂+实践赋能”模式,聚焦民族文化与文旅融合,以实操案例破题,为学生阐明将技艺转化为能力的关键路径。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宣讲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举行宣讲活动

学生们在听完讲解后,纷纷表示要“立足贵州需求,服务家乡发展”。教师团队则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掌握“歌舞+非遗”双技能,成为文旅融合急需的“一专多能型艺术尖兵”。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转化,“二人讲”真正实现了“1+1>2”的效果。如今,这项创新实践正在不断深化。

贵州大学构建“示范带动、基层推动、青年联动”的三级宣讲队伍体系,以“一名专家学者讲理论、一名先进典型讲实践”的互动式宣讲形式,凝聚理论宣讲最大合力,让理论宣讲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贵州大学举办“理论宣传二人讲”示范宣讲活动

贵州民族大学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以“理论‘黔’言·党校青年讲”活动为抓手,采用思政课教师和党校青年同上一堂思政课的“大思政课”创新形式,把宣讲融入大思政,创品牌、推名家、出精品;

贵州师范大学整合校内资源,以有深度的理论、有宽度的视野、有温暖的语言和有力度的传播,精心打造“薪火相传·理响师大”特色宣讲品牌,宣讲解读党的创新理论;

…………

贵州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让“二人讲”成为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的理论宣传品牌。

记者手记:

行走在贵州的高校和乡村,我们能感受到这股理论宣讲的新风。它拂过侗寨的鼓楼,掠过校园的讲堂,浸润着每一个聆听者的心田。这种创新不仅改变了理论宣讲的形式,更重塑了思想传播的生态——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高高在上到接地气,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

这不仅是一次宣传方式的创新,更是一场思想传播的变革,彰显着新时代理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它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触,让宏大的叙事融入日常实践,促使青年学子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高校这片育人沃土上,“二人讲”不仅创新了理论宣传的形式,更深化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增强了青年学子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这种浸润式、互动式的理论传播新模式,正在成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落地生根、结出硕果的重要力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编辑 袁航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李玲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