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做过 10 年 ERP 实施 / 项目管理,做自媒体以后,也接触过很多实施顾问,虽然会伤了很多朋友的心,但我还是想说一句大实话:中国大部分实施顾问,职业生涯都非常悲哀。
王老师1V1求职陪跑,案例: 产品人求职:空窗一年,被“割”1.2万
我做过 10 年 ERP 实施 / 项目管理,做自媒体以后,也接触过很多实施顾问,虽然会伤了很多朋友的心,但我还是想说一句大实话:中国大部分实施顾问,职业生涯都非常悲哀。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个好的职业,应该具备 2 个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作为一个实施顾问,社会价值体现在:为客户解决了问题,为客户创造了商业价值。
而个人价值则体现在:有一份体面的收入,工作受人尊重,家庭也能得到妥善照顾。
但大部分实施顾问的现状是:社会价值很少,个人价值也江河日下。
我接触的实施顾问大多有一个特点:特别擅长细节。比如配置一个功能,画一个原型图,测试一个流程。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我做的这个事情,到底能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
如果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那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在哪里?我的成长在哪里?我的前途如何保障?
最可悲的是,这并不是实施顾问的个人问题——因为这种现象如此普遍,以致于我们只能把它归结于职业特点。
所谓的实施工作,其实大部分都是传统项目下的实施交付——一锤子买卖。
所谓一锤子买卖,就是做完这个项目,收完最后一笔款,合作就到此为止。
大家从此再无瓜葛。
这就意味着:成功的标准,不是企业得到了什么价值,而是能不能按时上线,按时回款。
既然是一锤子买卖,收入的金额是确定的,那么盈利的秘诀是什么?那就是控制成本。
所以,项目实施有一些潜规则,比如:
1、 最完美的交付就是 60 分交付,多提供 1 分价值都是额外的成本。
2、 当客户提出一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 等于 最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3、 优秀的实施顾问 = 更快完成任务的实施顾问,而不是创造更多价值的实施顾问。
在这种潜规则下,一个典型的实施顾问是怎样的呢?
当用户提出一个需求,他的第一反应不是需求是否有价值,也不是需求背后的业务痛点是什么,而是“我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最低成本的应付掉这个需求”。
所以,很多实施顾问都有一项能力:巧妙的拒绝或弱化需求——他们甚至都不考虑这个需求到底有没有价值?
当然了,不能把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于实施顾问,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一锤子买卖”的商业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下,再优秀的人,也会变成一个典型的“实施顾问”。
最近 1 、 2 年,我经常听到 软件群 的朋友讨论实施人天的单价,普遍在 1000 ~ 2000 元,有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人天单价甚至低至 800 元。
可以说, 10 年过去了,物价上涨了不少,但是实施顾问的人天单价并没有上涨,甚至在下滑。
这说明企业需求在减少,但是从业者却越来越拥挤。
而过去 10 年,是产品经理的黄金 10 年,理论上来说,这些实施顾问既懂系统架构,又懂企业业务,完全可以选择成为最优秀的产品经理,跳出实施顾问的泥潭。
但为什么他们还是留在实施行业,每天做着毫无价值的事情?
为什么宁愿一辈子都陷在 “ 60 分交付”的陷阱里,不但得不到尊重,能力发展也遇到瓶颈?
可能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也失去了改变的勇气。
这让我想起 10 年前,那时候 Oracle 在中国还如日中天,但是我却毅然向老板(外企都叫领导做老板)提出离职,拒绝老板的挽留,去了一家 SaaS 创业公司。
来源:财经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