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就算给大陆10万亿美元,也不可能造出1颗高端芯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16:22 1

摘要:这位被誉为“芯片泰斗”的老人近日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抛出一系列震动业界的言论:“我们控制着所有的瓶颈”、“如果我们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就算给大陆10万亿美元,他们也不可能造出1颗高端芯片”。

导读: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以其“美国若想扼杀,中国无能为力”的惊人言论,再次成为科技界焦点。但其论断背后,却是一个复杂无比的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

这位被誉为“芯片泰斗”的老人近日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抛出一系列震动业界的言论:“我们控制着所有的瓶颈”、“如果我们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就算给大陆10万亿美元,他们也不可能造出1颗高端芯片”。

张忠谋多次强调自己的身份认同:“自从我离开中国大陆,前往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而不是其他”。 这位1931年生于浙江宁波,18岁前在中国大陆成长,后赴美求学并入籍的美国公民。

张忠谋始终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在访谈中明确表示:“我们控制着所有的咽喉要道”,这里指的是美国及其芯片制造盟友,如荷兰、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他断言“如果我们想要扼住他们,中国大陆实际上什么也做不了”。 这些言论背后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高度分工与壁垒。

半导体产业的确存在着极高的技术壁垒。当前,美国主导着芯片设计工具(EDA软件)和核心知识产权;荷兰ASML垄断了极紫外(EUV)光刻机的制造。

日本在半导体核心材料领域占据绝对优势;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在存储芯片领域具有统治性地位;而中国台湾地区则以台积电和联电为代表的晶圆代工厂,尤其是台积电,垄断了全球绝大多数先进制程芯片的代工业务。

张忠谋认为,这种高度专业化、全球分工的产业链结构形成了难以突破的“技术闭环”。他放言“给大陆十万亿也造不出高端芯片”,这一论断基于当时中国芯片销售额仅数亿美元的现状。

中国半导体产业并未如张忠谋所言“无能为力”,而是在压力下加速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替代。

在成熟制程领域(28纳米及以上),中国大陆的芯片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中芯国际的28纳米工艺良率已稳定在较高水平,华虹半导体也在特定领域如车载芯片代工方面占据重要份额。

在先进制程方面,中芯国际通过采用多重曝光等技术,在未引入EUV光刻机的情况下,据称已实现了7纳米工艺的试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产业蓝皮书指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产化努力已取得多项进展:上海微电子正在攻关光刻机技术;中微半导体的5纳米蚀刻机已被报道进入台积电的供应链。

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据称已通过台积电的部分认证;沪硅产业在12英寸硅片方面良率不断提升;长江存储凭借其创新的Xtacking架构,成功量产了232层3D NAND闪存芯片。

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也积极投入RISC-V等开源架构的研发,以减少对传统ARM和x86架构的依赖。这些突破表明,中国正在通过多条路径寻求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可控。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这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试错空间。此外,中国也掌握着一些关键原材料(如用于半导体的镓、锗)的供应优势,并通过出口管制等措施作为反制手段。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指出,若美国完全禁售芯片,中国厂商仍有替代方案,而美企将损失全球18%的收入。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得完全“脱钩”变得困难。

围绕半导体主导权的博弈远未结束,今天的“铁桶阵”明天也可能被新的技术路径或市场力量所打破。

张忠谋的“芯片霸权”看法代表着美国人一直以来傲慢、霸道的心态和做法,是一种彻彻底底的霸权主义表现形式。他的言论也代表着美国芯片,将由盛转衰的一个辩证的路径和过程。

来源:天涯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