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月太空滞留:商业载人航天路在何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9:12 1

摘要:人类已经能往返国际空间站20多年了,为什么商业载人航天依然步履蹒跚?同样是载人飞船,为什么波音的“星际客机”问题不断,而SpaceX的龙飞船已经成功执行多次任务?政府与市场,谁才是商业航天载人飞行的真正推动力?如果你花得起一张太空船票,你敢上去吗?

太空经济有其特定领域,太空应用又正朝多元化发展;商业航天载人飞行的关键助力来源何处?若有太空船票,你是否也愿一同前往?

文|吉利

编辑|李皙寅

人类已经能往返国际空间站20多年了,为什么商业载人航天依然步履蹒跚?同样是载人飞船,为什么波音的“星际客机”问题不断,而SpaceX的龙飞船已经成功执行多次任务?政府与市场,谁才是商业航天载人飞行的真正推动力?如果你花得起一张太空船票,你敢上去吗?

七年之痒,超过15亿的波音“星际客船”于2024年6月5日将NASA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和苏尼塔・威廉姆斯送入太空执行其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并于6月6日抵达国际空间站(ISS)。

因 “星际客船” 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发生氦气泄漏和推进器故障,且飞船无法安全返航,两名航天员滞留太空。

直至2025年3月18日SpaceX公司的龙飞船“自由号”溅落在美佛州外海的墨西哥湾,两名滞留太空9个月之久(原定计划出差8天)的宇航员终于回家。

这不仅是一场历史性的转折,或说也是一场太空搭载的救援任务,该两名返回地球的NASA资深宇航员也成为世上首批唯一搭载过4艘美俄载人航天器的宇航员(美航天飞机、俄罗斯联盟号、波音星际客船、SpaceX载人龙飞船)。

波音星际客船历经7年终失败;从屡次延期到到SpaceX的快速响应,这场“太空接力”标志着载人航天已从大国竞赛转向多元竞合的新阶段。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故障的应对,更折射出商业航天时代的深层挑战——国家战略与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工程安全的协同平衡。与此同时,中国商业航天正加速布局,政策松绑与民营企业崛起在产业链全面升级下或实现弯道超车。

在国际空间站退役的倒计时下,近地轨道商业化服务已从“科学实验”转向“太空制造-太空旅游”的万亿级市场卡位战。当空间站成为科学探索与商业服务的枢纽,人类航天的未来将如何书写?或许,答案就在国家意志与市场活力的交汇处。

图1 本次波音星际客船任务滞留太空的宇航员(指令长)巴里・威尔莫尔,拥有田纳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和田纳西大学航空系统硕士学位。加入NASA前曾在美海军担任测试飞行员,累计飞行8000小时,663次航母着陆,太空飞行时间463天23小时30分钟,完成5次太空行走,总时长31小时;还曾首次在太空使用3D打印机制造物品。(图源:NASA)

图2 本次波音星际客船任务滞留太空的宇航员苏尼塔・威廉姆斯,拥有美国海军学院物理科学学士学位和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加入NASA之前曾在美海军服役,担任飞行员,驾驶超过30种机型,累计飞行超过3000小时,总太空飞行时间607天17小时9分钟,完成9次太空行走,创下女性最长太空行走记录,也是首位在太空跑模拟马拉松的人。(图源:NASA)

回顾波音星际客船的时间任务线

时间

任务内容

2024年4月2日

NASA官宣波音星际客船的首次载人任务不早于5月6日

2024年5月6日

要将星际客船送入轨道的火箭发生氧气阀泄露问题,首次试飞取消。

2024年5月7日

NASA和波音宣布星际客船的首飞任务时间不早于5月10日

2024年5月14日

NASA表示新的压力调节阀更换成功并完成测试,首飞不早于5月21日

2024年5月23日

NASA宣布原定于5月25日的发射因在服务舱中发现少量氦气泄露,波音客船的最新发射日期推迟为6月1日。

2024年6月1日

地面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发射前几分钟取消发射,6月2日的原定备份日期一并取消。

2024年6月2日

NASA和波音宣布新的发射日期是6月5日

2024年6月5日

波音星际客船发射升空,原计划两名宇航员于6月14日乘坐星际客船返回地球。

2024年6月11日

NASA表示星际客船有5处“小型”氦气泄露,该次两名宇航员太空出差任务延长至6月18日。

2024年6月14日

NASA和波音宣布预计6月22日返回

2024年6月18日

因氦气泄露问题,NASA宣布两名宇航员回程日期推迟至6月26日。

2024年6月21日

因与之前的“太空行走”计划冲突,NASA再次宣布两名宇航员回程任务先行取消。

2024年6月28日

NASA及波音宣布在对星际客船的推进系统进行额外测试。

2024年7月10日

两名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表示“他们有信心”星际客船能够将他们安全带回家。

2024年8月7日

NASA表示两名宇航员可能不得不乘坐星际客船以外的飞船返回地球。

2024年8月24日

NASA官员证实,星际客船将无人驾驶返回地球,两名滞留太空的宇航员不得不在2025年乘坐其他飞船返回地球。

2024年8月29日

NASA和波音宣布无人的星际客船将不早于9月6日返回地球。

2024年9月7日

无人的星际客船溅落在新墨西哥湾

2024年9月13日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两名滞留太空的宇航员表示他们不会因为没有乘坐波音的星际客船返回地球而感到“失望”。

2024年12月

NASA表示滞留国际空间站的两名宇航员将不早于2025年3月底返回地球。

2025年1月28日

特朗普称以要求SpaceX尽快接回滞留国际空间站的两名宇航员。

2025年3月12日

原定于3月12日的SpaceX龙飞船由于火箭液压问题,发射前45分钟取消发射计划,两名宇航员返回地球计划再次推迟。

2025年3月14日

CREW-10的SpaceX龙飞船载人任务在美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升空,两名滞留太空宇航员终于将要返回地球。

2025年3月16日

滞留太空达9个月之久的两名宇航员终于返回地球,随SpaceX龙飞船溅落美佛罗里达州西海岸附近。

图4 2025年3月18日,在美佛罗里达州西海岸附近水域,救援人员在展开接回两名宇航员工作。(图源:NASA,路透社)

雄心勃勃,从大国争霸的时代产物

到商业化运营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在航天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宇航员也标志着苏联载人项目“东方计划”正式启动。同一时期,美国于1958年成立了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后开启正式载人航天计划“水星计划”,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首位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

紧接着自1967年起,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成为主要载人航天器至今仍在服役;同一时期,美国开启“阿波罗登月”计划。美完成登月壮举之后,1971年始,苏联开始研制首个空间站计划“礼炮计划”,并先后发射“礼炮系列空间站,自1986年起,俄罗斯研制的“和平号空间站”成为首个长期载人空间站,运营至2001年。同一时期,美开始进入航天飞机时代,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合计执行了135次任务,因为造价、飞行成本高昂及安全性原因于2011年正式退役;而自1998年起,俄罗斯参与国际空间站(ISS)建设,其“联盟号和:进步号“飞船成为国际空间站主要的运输工具。”

随着航天飞机的退役,NASA于2006年开始启动商业轨道运输服务计划(Commercial Orbital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COTS),旨在通过私营企业开发低成本货运飞船来服务于国际空间站(ISS)货运运输服务;成立于2002年的SpaceX龙飞船和1982年的Orbital Sciences(2015年后被Northrop Grumman收购)的天鹅座飞船成为该项目的主要承包商。实际上于2012年,货运龙飞船成为首个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商业飞船。

2010年,美开始启动商业载人计划(CCP),主要目标是开发商业载人飞船,而SpaceX的载人龙飞船(获得NASA 26亿美元合同)和波音的星际客船(获得NASA 42亿美元合同)成为该项目的主要承包商。于2020年,SpaceX的载人龙飞船成功执行首次商业载人任务(CREW-1),将乘员送入国际空间站(ISS);自此,开启给国际空间站(ISS)载人服务;时至今日,接回因波音星际客船故障滞留太空的乘员任务号已经迭代到CREW-10。

波音公司在被选为CCP商业载人计划的主要承包商后开始研发星际客船,设计目标可重复使用,最多搭载7名宇航员。于2019年开启首次无人试飞,但未能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ISS)提前返回地球。随后2021年也进行无人试飞,也因为推进系统阀门故障被迫推迟,最后于2022年的无人试飞中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事实上,同一时期,SpaceX的载人龙飞船稳定执行运送乘员去国际空间站(ISS)任务;波音公司飞船进展缓慢,多次任务推迟。截至 2025 年 2 月,自 2019 年底以来,波音星际客船项目已经亏损约20亿美元,波音星际飞船的花费和安全性面临质疑,导致其未来任务的不确定性或影响后续参与太空商业化运营任务。

2021年NASA开始启动商业近地轨道开发计划(CLD),支持私营企业开发商业空间站,因此Axiom Space开始计划建造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空间站,紧接着Nanoracks、Voyager Space洛克希德·马丁Blue Origin 等商业公司开始加入该计划。这些也标志着美商业航天开始从政府主导专项政府主导与私营企业合作模式,很大程度上,NASA依靠这种模式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SpaceX等私营航天企业承担了运送航天员和补给往返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后,十年内可节省200亿至300亿美元,商业化的经济效益更确切地推动了美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

图5 波音星际客船和SpaceX龙飞船及其他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展示。(图源:维基百科)

载人飞船有难度,难点在哪?

飞船是去往太空的进行运输的主要航天器,无论是无人飞船运送物资或者是支持航天员生命核心系统,载人飞船又分为单舱、双舱和三舱构型。目前常见的飞船以双舱和三舱构型巨多,有服务舱提供动力、电源、各类支持飞船正常运转的系统分布于此,乘员舱(宇航员乘坐)或载货舱(装载物资载荷、试验仪器等),三舱结构的再增加一个轨道舱,即增加服务空间、进行科学试验或类似登月飞船;例如阿波罗登月飞船和苏联(俄罗斯)联盟号系列。

我国的神舟系列飞船采用服务舱、返回舱及推进舱三舱结构,神舟载人飞船既能留轨也可作为交会对接飞行器,并满足天地往返运输任务需求。公开资料显示,波音星际客船为两舱构型,即服务舱+乘员舱,满足可复用返回需求,但由于技术问题导致现今的状况。载人飞船需要依靠重型运载火箭的强大运力将人和物资送往太空。我们看到现在SpaceX的星舰(Starship)重型火箭号称要送人登陆火星;而我国在2030年前也要进行载人登月任务,所研制的长征十号也将具备近地轨道70吨、地月转移轨道27吨的运力。

随着对太空未知探索的开放;无论是针对超重型火箭技术门槛高的研制,包括承载人类去往太空的飞船,模拟飞船内具有地球环境的氧气供应、水、食物供应,并处理人类生存的废弃物等,太空舱内需要有长期稳定运行的生命保障支持系统;包括飞船返回地球时所承载的11千米/秒的高速并和大气层产生摩擦的高温,导致飞船需要有稳定的热防护和返回技术保障飞船返回地球的安全性;目前我国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耐热性能较神舟早期型号提升3-4倍左右;再者,包括在轨和空间站精准对接技术,后续登月考虑在月面复杂地形着陆的安全性等等;这也是众多科研人员需要攻克的难点。这也是为何波音星际客船花费如此至多仍然问题频出,这不仅是对设计方案高要求,技术高要求,也侧面暴露出其管理机制存在一定问题。

虽有难度,发展商业航天

也是带动太空经济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中美的商业航天之路也一直随着太空任务的需求在稳步发展。

2010年以前,我国的航天任务主要是由国家主导,私营企业参与较少;自2014年起,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商业航天。2016年,国家发改委将商业航天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批商业航天企业开始涌现,例如蓝箭航天、零重空间、星际荣耀、天仪研究院等火箭、卫星相关的首批商业航天成立。2021年伊始,随着国务院、国防科工局、工信部、发改委等相关单位出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指导政策,我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式增长。仅2023年,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113272家,较2022年的87844家大幅增加;随着2024年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截止2025年3月,我国现存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数量为7.2万家(上中下游估计),北京的商业航天企业占比达全国总数的3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包括内陆四川、重庆等相继开始商业航天企业产业布局,部分地区也后来居上,发展势头迅猛的趋势。

2023年商业航天核心产业规模超2300亿元,细分市场领域,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业收入占比最高,超过20%;导航与位置服务市场规模占比高达81.44%,卫星通信占比12.9%;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核心市场规模预计超过3000亿元,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等领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8亿元。

太空商业化服务需求强劲,强劲在何处?

图6 NASA官网关于国际空间站试验及涉及文献计量分析:2018-2023.09

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俄罗斯主导,共有16个国家参与建造和运行。,自1998年开建,于2010年建造完成转入全面使用阶段。从2000年起,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进行了大约3000次科学实验,涉及人体学研究、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物理科学、技术开发与验证、地球与空间科学、教育等六大领域,涵盖基础物理学、地球观测、生物医学、植物学、新材料和在轨制造技术等一系列学科研究。并在癌症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减缓等微重力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证实了空间环境确实可以对特定人类疾病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图7:国际空间站示意图(图源:NASA)

图8:中国空间站示意图(图源:千库网)

1992年,中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载人飞船飞行,第二步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并建立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2005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到2021年4月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展开。至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长期载人驻留能力的空间站。截至2024 年12 月,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累计相关发表500 多篇高水平SCI 论文,获得150 多项专利,4000余项成果已实现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并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项目68 项,微重力物理领域共实施项目69 项,在空间新技术与应用领域共实施项目 44 项。2031年后待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中国天宫空间站也是长期在轨唯一的国家空间站。

空间站服务发展或许不是单一偶然事件,可以多维度促进科技进步和带动一些相关产业发展。我们现阶段看到的一些太空实(试)验的广泛研究涉及太空制造(利用太空微重、高真空、高辐射环境,开展高纯度光学器件、高性能材料、大尺度轻量化结构件规模化制造,构建太空加工概念;太空生物医疗(利用空间微重力、低重力环境,进行癌症、阿尔兹海默症等顽疾治疗,开发药物研制、免疫疗法等太空医疗概念);太空研发(利用太空复杂环境,可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有人或无人材料、化工、制造、探索验证性试验,构建太空实验室概念);或开发太空种植技术、农作物培育,构建太空农场或应对未来人类在太空起居等概念。

空间站作为一个集中场地,太空活动(有人/无人)有序开展也给太空商业化活动提供了启示。

事实上,商业化的空间服务实际早在2001年4月就开启,美国亿万富翁丹尼斯·蒂托出资搭乘联盟 TM-32前往国际空间站旅行。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以蓝色起源Blue Origi“新谢泼德”飞行器、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太空船联合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载人龙飞船为代表的(亚)轨道载人飞船,构建了商业化的天地往返模式,将商业化空间服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现阶段,美国以开始发展替代国际空间站(ISS)的方案,例如AXIOM公理航天、VAST航天、Orbital Reef、Starlab等商业空间站计划已在持续推进。

机遇已到,未来可期

2024年11月11日,在珠海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商业航天发展论坛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分享了“关于推进商业航天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他透露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6-2035)》,将在该规划中留出商业航天发展的空间,鼓励“能商则商”。

图9 2024珠海论坛(作者供图)

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研究载人商业飞行、空间物体再入的许可管理,取消重量500公斤以上卫星研制生产资质限制”,这为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建设商业空间站、构建商业天地运输系统,敞开了大门、铺平了道路。

图10:紫微科技B300系列产品(作者供图)

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紫微科技(AZSPACE)”,已率先在国内开展商用货运飞船的研制,包括载荷搭载能力300kg的B300系列小型商用货运飞船和载荷搭载能力2000kg的C2000中型商用货运飞船研制,所面向低(无)重力实(试)验、太空生物制造、太空育种、太空加工应用等领域需求。近期有报道指出,该公司也在亚轨道飞船的研制,并计划在2027年或2028年正式进行入轨级亚轨道载人飞行试验,今年也将有三次B300系列飞船的发射。公开资料显示,紫微科技于2023年及2024年分别进行了迪迩一号和迪迩三号两次发射,于2024年正式开启提供商业服务。

图11: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商业航天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一年也号称是中国商业航天里程碑式的一年,多款中型火箭计划首飞,星座组网加速,进而开始“箭船星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布局;,商业航天以发射、卫星、太空服务、技术支持为四大核心,通过私营企业主导,将航天从“国家工程”转向“市场驱动”。随着太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能够为让更多人更多产业参与太空应用,打通一条太空探索打造一条便捷通道;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进步,太空漫步已不再是梦想。(作者有14年航空&航天全链条从业经验,现任某商业航天公司投资部总经理)

来源:出行一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