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亚马逊仓库里的机器人每天工作22小时,只需要休息2小时进行维护,而旁边的人类员工却需要完成更高强度的工作任务。
亚马逊仓库里的机器人每天工作22小时,只需要休息2小时进行维护,而旁边的人类员工却需要完成更高强度的工作任务。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职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8亿个工作岗位被自动化技术取代,这个数字相当于当前全球劳动力的五分之一。
面对这场变革,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浮现:当机器大量取代人力工作,人类是会因此变得懒惰,还是反而更加勤奋?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现实。
01 工作效率提升,工作强度却不降反升
自动化的初衷是减轻人类劳动负担,但现实却呈现出悖论。
引入AI和机器人后,许多工作的体力负担确实下降了,但工作节奏和强度却显著提高。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反馈,将人类工作效率优化到极致。
亚马逊仓库是典型例子。引入机器人后,拣货员不需要长距离行走,但被要求每小时的拣货量提高了50%以上。算法监控每个员工的“离岗时间”,甚至连上厕所时间都被严格限制。
这种“算法鞭策”正在各行各业蔓延。网约车司机被评分系统驱使,外卖骑手被送餐时间追赶,办公室白领被项目管理软件监控。技术没有解放人类,反而成为了新型的监工。
02 技能迭代压力,终身学习成为必然
AI时代,技能半衰期大幅缩短。一项研究显示,现代职业技能的半衰期已经从过去的10-15年缩短到5年以下,技术领域甚至只有2-3年。
这意味着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新技能,否则就有被淘汰的风险。这种压力迫使人们不得不更加勤奋地提升自己。
LinkedIn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有1.49亿用户在其平台上列出了“AI技能”,比2016年增长了30倍。Coursera等在线学习平台的注册人数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要么学习,要么被淘汰”已成为职场铁律。这种生存压力下,许多人自愿或被迫地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提升。
03 就业市场极化,中间岗位消失
自动化正在导致就业市场“空心化”。中等技能、常规性工作最容易受到AI和机器人冲击,而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作岗位相对稳定。
牛津大学的研究发现,美国近47%的工作岗位面临被自动化取代的高风险。这些主要是制造业、行政管理、客户服务等领域的常规工作。
就业市场逐渐分化为两个阵营:一边是高技能创意人才和管理者,另一边是低技能服务人员。中间阶层被挤压,社会流动性降低。
这种极化迫使许多人接受低于自身技能水平的工作,或者同时从事多份兼职工作以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是变懒了,而是不得不更加勤奋地工作才能维持原有生活水平。
04 创造性工作增值,模仿性工作贬值
AI最擅长的是基于模式和数据的模仿性工作,而真正的创造性工作仍然是人类的主导领域。
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分析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灵活性是2023年最重要的技能。而数据输入、会计和行政支持等技能则需求下降。
这意味着人类工作者需要更多地从事需要创造力、情感智能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需要更多的心智投入和情感劳动。
设计师、心理咨询师、教师、护理人员等需要人类情感连接的专业人士价值凸显。这些工作不容易被自动化,但对人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勤奋”和投入。
05 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永远在线文化
远程办公和数字工具的普及,使得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Slack Technologies的一项调查发现,40%的知识工作者表示现在很难“断开连接”,即使在下班后也经常处理工作事务。
人工智能助手本应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但实际上却创造了“永远在线”的工作文化。电子邮件、即时消息和视频会议使得工作无处不在。
人们不是在减少工作,而是在重新分配工作时间。这种“碎片化工作”模式让人感觉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心理负担反而加重。
06 新型懒惰:认知懈怠与思维依赖
AI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培养一种新型的“认知懒惰”。
研究表明,过度依赖导航软件导致人类空间记忆能力下降;依赖计算器影响心算能力;依赖拼写检查使拼写能力减弱。
同样,随着AI决策支持系统越来越普及,人类可能逐渐丧失独立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接受算法推荐,而不是自己思考和分析。
这种“思维上的懒惰”可能比身体上的懒惰更加危险。当我们外包越来越多的认知功能给机器,人类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可能逐渐退化。
AI和机器人没有让人变得更懒或更勤奋,而是重塑了勤奋的形式和内涵。表面上看,体力劳动减少了;但实际上,心理压力和认知负荷增加了。
未来的关键不是争论人类会变懒还是变勤奋,而是如何确保技术进步真正提升人类福祉,而不是创造新的压迫形式。
我们需要寻找一条中间道路:利用AI解放人类于繁琐劳动,同时保护人类不被异化为算法的延伸;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可能需要社会制度、教育体系和企业文化的共同演进,而技术的归技术,人性的归人性。
来源:小谈食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