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心脏”之谜揭晓:中国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固态内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16:13 3

摘要: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国际学者,利用美国“洞察号”探测器捕捉到的火震数据,首次确证——火星内部存在一个固态内核,半径大约600公里。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终于又迎来一个重大突破。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国际学者,利用美国“洞察号”探测器捕捉到的火震数据,首次确证——火星内部存在一个固态内核,半径大约600公里。

这意味着,在太阳系里,除了地球,我们终于在另一颗类地行星上,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要知道,地球内部的固态内核,科学家们直到1936年才推测存在,真正确认下来竟然拖到了20世纪80年代。相比之下,火星的数据获取更难:它的震动不像地球那样频繁,信号弱,还夹杂着大量噪声。

2018年,“洞察号”第一次在火星上捕捉到火震。到今天,科研人员已经积累了上千次火震数据。但要从这些微弱信号中挖掘出关于星球核心的秘密,难度堪比大海捞针。

这一次,中国科研团队引入了一种创新方法——火震阵列分析。他们仔细筛选出23个高质量火震事件,从中成功提取出关键的“震波指纹”。

结果发现:地震波在火星核心中传播的速度,比模型预测要快。这就意味着,火星内部并不是单一的液态核,而是像地球一样,分成外核和固态内核。

更令人兴奋的是,研究人员不仅“看到了”固态内核,还推算出了它的成分:铁镍合金里,掺杂着硫、氧和碳等轻元素。

这和地球内核相比,差异非常关键。它或许能解释一个谜题:为什么火星早期曾有磁场,而后来却消失了?

轻元素的比例,可能正是火星磁场由强盛走向沉寂的关键因素。

从比例上看,如果把火星放大到和地球一样大,它的内外核结构和地球非常接近。这也意味着,火星和地球在早期演化上,可能走过一条相似的路。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地球之外的行星上确认固态内核存在。

它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火星的理解,还为月球、甚至其他类地行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这项成果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展现了我国在行星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火星的“心脏”,终于不再是谜团。而这颗红色星球,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像是地球的“兄弟”。

来源:星秘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