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刺绣车间,绣娘们端坐于绣架前,指尖捻针、彩线轻引,针脚起落间,彝族图腾纹样在绣布上渐渐舒展,仿佛要从布面跃出,晕染出千年彝绣的鲜活气息。
走进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刺绣车间,绣娘们端坐于绣架前,指尖捻针、彩线轻引,针脚起落间,彝族图腾纹样在绣布上渐渐舒展,仿佛要从布面跃出,晕染出千年彝绣的鲜活气息。
绣工在赶制绣品订单
在这里,一针一线不仅绣出文化的传承,更织就了生活的改变。南华县一街乡一街村村民李国秀在公司已做了11年绣娘,初入公司时每月收入仅400至500元,如今她的针脚愈发细腻灵动,月挣5000多元,用针线绣出了人生的进阶之路。曾经只是普通绣娘的她,2023年成了南华县非遗(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又获评云南省“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如今她的绣品价值倍增,她还常常带着针线包到全省各地,把彝绣技艺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
彝绣文创产品
“作为一名从事彝绣多年的农村绣娘,我很感谢公司的培养和政府的重视,让我们有机会参加很多刺绣培训和比赛,在不断提升刺绣技能的同时有了更多收入。希望像我一样的普通绣娘通过提升技艺成为高级绣娘,把彝绣饭碗端得更稳更好。”李国秀说。
这份让绣娘安心的“饭碗”,源于楚雄州推动千年彝绣从“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的持续努力。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指导支持,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和州委宣传部的统筹推动下,楚雄州深挖千年彝绣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推动千年彝绣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华丽转变。
为让彝绣产业走得更稳、更远,楚雄州成立由宣传部门牵头统筹的工作专班,出台37条支持政策及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构建起“政策引领—平台赋能—金融支撑—数字驱动”的全产业链生态。制定实施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并通过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发布。推动“楚雄彝绣”集体商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成为全国首个非遗服装服饰类区域公用品牌。联合新华社启动运行全国首个“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新华・楚雄时装周指数”,成立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在全国首创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邮”“彝绣标”等11项举措。全省金融机构累计为彝绣经营主体提供优惠贷款4.29亿元,降低物流成本近40%,提供绣娘意外风险保险1.2亿元。建成全国首个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发展格局。
青年绣娘在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彝绣产品
古老技艺对接多元市场,楚雄彝绣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真正让“小绣片”撬动“大经济”。
“去年我们在抖音上卖出了2000多件绣品,最远卖到了上海!”楚雄市三街镇彝绣协会会长罗成香的语气中洋溢着自豪。2024年,三街镇彝绣产品走出了“云端带货+实体展销”的双轨发展之路,线上依托“抖音商城”实现销量2000余件,创收60余万元,部分高端精品单价突破3500元;线下渠道同样表现亮眼,绣娘们精心制作的彝绣作品在上海市对口帮扶展销会、楚雄时装周等重要展会上售出1200余件,销售额实现30余万元。
随着楚雄彝绣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楚雄彝绣交出了一份产值连年攀升、绣娘收入倍增、文化影响力辐射全球的亮眼成绩单。2024年,全州有彝绣经营主体2233户,较2022年增加1695户,其中规上企业13户,2024年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同比增加13.2%,年产值达11.3亿元。6万名绣娘人均年增收3840元,同比增长7.56%,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就近就地就业。2025年上半年,彝绣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0.9%,产值达7亿元。
一针一线绣出山河锦绣,一丝一缕编织幸福生活。9月7日至8日,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北京推介活动重磅登场,今年8月至10月期间,在云南楚雄、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联动举办,以跨区域、多城互动的形式拓展云南文化品牌的传播维度。楚雄州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动彝绣产业标准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在楚雄大地上续写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经济共生的动人篇章。
记者丨 贺荟蓉
编辑丨 杨珂
来源丨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一审丨 杨珂
二审丨农耀
三审丨符文华 寸明刚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来源:楚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