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苹果芯片大牛孔龙回国引爆全网祖国需要你这一次他选择了复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18:55 2

摘要:2025年3月29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官方网站突然更新了一条消息,让人神清气爽。消息里说之前在苹果公司当首席工程师的孔龙,现在正式加入复旦大学了,职位是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职称是正高级。这个消息刚发出来不到24小时,微博上就有很多人在讨论,连着三天都排在热

2025年3月29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官方网站突然更新了一条消息,让人神清气爽。消息里说之前在苹果公司当首席工程师的孔龙,现在正式加入复旦大学了,职位是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职称是正高级。这个消息刚发出来不到24小时,微博上就有很多人在讨论,连着三天都排在热搜榜前面。

不过这个事情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在领英网站上发现,孔龙在苹果公司的时候职位写的是"无线工程主管",可是国内很多媒体都翻译成"首席工程师"。更奇怪的是,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官网在3月30日突然把孔龙详细的个人简历页面删掉了,现在只能看到他是正高级研究员这些基本信息。这个操作让网上分成两派人在争论,有的人觉得这是"技术报国的榜样",也有人怀疑是不是在"给头衔镀金"。

根据最新的人才报告,国内射频芯片领域的高级工程师现在缺口有7.8万人,不过从国外回来的半导体人才倒是比去年多了23%。孔龙回来的时候,正好碰上国家在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促进条例》,这个条例里明确说要在2025年底前让5G基站的射频芯片国产化率超过60%。

在苹果公司库比蒂诺总部工作的七年里,孔龙带着30个人的团队完成了三次技术升级。2019年他们做的U1芯片把超宽带定位精度提高到了10厘米,这个技术让iPhone的AirDrop功能可以准确定位到设备。2021年推出的U2芯片突破了毫米波传输的限制,在iPhone 13 Pro上实现了每秒20G的无线传输速度,比上一代快了四倍。2023年研发的H2芯片用了新的架构,把AirPods Pro 2的音频处理延迟压缩到了9毫秒,这在消费电子产品里算是新纪录了。

可是这些成绩背后是我们被技术卡脖子的现实。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们国家进口射频前端芯片花了327亿美元,其中滤波器这个部件92%都要靠进口。华为的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最近在财报会上也承认:"我们的5G基站现在还在用美国Skyworks的BAW滤波器,这是最让人头疼的技术瓶颈。"

孔龙在复旦大学的第一个研究项目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听说他的团队正在用氮化镓材料开发5G n79频段的滤波器,计划在2026年前实现0.13微米工艺的量产。要是这个技术指标真能实现,就能打破博通公司在这个领域十年的垄断。

说到为什么选择回国,这里头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硅谷那边存在的天花板问题。有统计显示,亚裔工程师在苹果公司ICT6及以上职级的只占不到7%,孔龙所在的ICT5职级平均年薪是48万美元。不过复旦大学给他提供了6000万的实验室启动资金,还配了20个人的科研团队。

政策方面也有吸引力。2024年修订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里说,像孔龙这样的领军人才回来可以直接评正高职称,他们负责的项目还能跳过常规评审直接申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上海市还专门推出了"战略科学家公寓",给顶尖人才住200平米以上的免租金房子。

产业需求就更迫切了。中芯国际的联席CEO赵海军在半导体论坛上说过,他们28纳米射频特色工艺产线的设备到位率已经达到85%,但是因为设计人才不够,现在产能利用率还不到40%。孔龙和中芯国际合办的"射频芯片联合实验室",就是要解决这种"有设备没人用"的难题。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院长陆海天教授说,孔龙准备推行"3+3+4"的培养模式:3天在实验室做研究,3天去企业实践,4天在教室上课。这种安排在教育界引起了讨论,清华大学的王志华教授觉得:"把苹果公司那种快速开发模式带到大学里,可能会培养出新型的芯片人才。"

更实际的突破发生在专利合作方面。孔龙团队和华为签的"专利交叉授权协议"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复旦能用华为海思的5G基带芯片专利,华为能优先用孔龙团队的滤波器技术。这种"技术换技术"的做法,正在改变以前大学技术转化的老路子。

关于头衔的争议其实反映了认知差异。在苹果公司的职级体系里,"Lead Engineer"一般是指项目技术负责人,和中文里"首席工程师"包含的决策权不太一样。这种翻译偏差就像把投行的"Vice President"翻译成"副总裁",本质上是两种话语体系的不对等。

现在产学研的思维碰撞已经显现出来了。孔龙要求研究生每周交的"bug修复报告",和传统学术评价体系看重的论文发表指标产生了矛盾。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的毛志刚院长说:"当产业需求和学术评价发生冲突时,需要更灵活的考核机制。"

还要注意的是网上的极端看法。有些自媒体把复杂的技术突破简单说成"一个人回来就能解决问题"的热血故事,忽视了芯片产业需要整个体系的创新。中科院微电子所的吴德馨研究员提醒:"我们既要孔龙这样的顶尖人才,更要培养能让百万工程师成长的土壤。"

孔龙在苹果公司的时候,参与研发的三款射频SoC芯片用在了iPhone、Apple Watch和AirPods这些产品里,总共生产了超过10亿颗。这些芯片的技术指标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比如U1芯片让手机能精确定位到厘米级,U2芯片实现了超高速无线传输,H2芯片大大降低了耳机延迟。

射频芯片和高速接口芯片这些领域,我们国家现在80%以上都要靠进口。孔龙在复旦的研究方向正好瞄准这些"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有专家分析,如果能突破这些技术,国产手机厂商每年能省下几百亿的进口费用。

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科创板这两年给半导体企业融资超过800亿。像华为、小米这些公司都在加大国产芯片的采购量,2024年比前一年增加了40%。国内企业比如卓胜微已经能自己生产SAW滤波器,飞骧科技的5G模组还进入了三星的供应链。

关于孔龙回国后的安排,听说他要在复旦开《芯片设计实战》课程,不仅教理论知识,还要带学生做实际项目。他还计划和中芯国际、华为这些公司合作,把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成产品。这种"理论+实践"的模式,可能会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要的芯片人才。

来源:球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