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古代,清明有不少习俗,祭祀、踏青、蹴鞠、荡秋千……古代新疆,人们过清明的很多习俗都和中原一脉相承。今天就让我们从新疆出土的文物、古代诗歌,及一些非遗文化活动中一探究竟。
在中国古代,清明有不少习俗,祭祀、踏青、蹴鞠、荡秋千……古代新疆,人们过清明的很多习俗都和中原一脉相承。今天就让我们从新疆出土的文物、古代诗歌,及一些非遗文化活动中一探究竟。
祭祀
作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古代新疆,人们也非常重视清明祭祀,祭祀的用具多种多样。
承载祭品的青铜器
兵团第四师71团一连出土的承熊铜方盘(战国)
1983年出土于兵团第四师71团一连鱼塘遗址墓葬的承熊铜方盘,就是承载祭品的用具。年代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通体残高4.1厘米,盘长宽各25.5厘米,方形,宽沿,盘壁直立,壁沿呈方折形式,平底,盘内相对两角各置熊,呈坐姿相对,憨态可掬。学者认为,它是祆教祭祀的礼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1976年,托克逊县阿拉沟墓地发现的一件承兽铜方盘,方盘上立有两个不知名的小兽,与71团出土的承熊铜方盘风格相似。值得关注的是,这件器物的小兽、承盘和方座部分浇铸后,再加以焊贴接成一体。这表明当时新疆掌握了较高的铜器焊接铸造技术。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出土的人面兽足铜方盘(战国)
1983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出土的人面兽足铜方盘,高23厘米,长宽各76厘米,重46公斤,青铜铸造,方盘,宽沿,直口,平底,两侧有双环状横耳,有四足支撑,四足上部为浮雕式人面像,下部为驼蹄形。据推测,应该是祆教的祭祀用具。
上面这些铜祭器,与中原的铜俎有异曲同工之处。
祭祀生活用具木几
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的四足木几(汉晋时期)
到了汉代以后,考古发现青铜俎、青铜盘等用于祭祀的器物十分少见,取而代之的是用木头制作的木几、木案等,而且多见于新疆南部。1984年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出土的一件木几,长36.6厘米,宽20厘米,高12.5厘米,用木刻削而成,几面较平,四边缘凸起,四足雕刻别致并刻纹样,是具有实用性的祭祀用具。
高级祭祀物品玉人
库车市西郊乌什吐尔遗址,出土过一个长方形的玉人残件,其形制与甘肃、陕西各秦汉祭祀遗址中出土的玉人,几乎一模一样。这种玉人的完整形制呈扁平长片状,以阴线简略刻出头部、腰带等。
乌什吐尔遗址出土的玉人残件
玉人是西汉时期中原高级祭祀物品组合之一,它在乌什吐尔遗址的出现,为寻找西域都护府城址提供了线索。乌什吐尔遗址现存主体建筑的年代当在魏晋至隋唐之间,而恰在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后,该城现存建筑的基本规模得以奠定。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该遗址应是驻军之地,或即史籍所载的唐代柘厥关城址。
踏青
在古代新疆,清明踏春、郊游是普遍的习俗。自治区博物馆馆藏的唐骑马戴帷帽仕女俑,就展示了当时骑马外出踏春情景。该女俑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她头戴中原地区流行的帷帽,身穿艳丽襦衫长裙,端坐骏马,神情悠然。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骑马戴帷帽仕女俑
《晋书》记载,唐宋时期人们结伴郊外游春赏景尤为盛行,唐代诗人杜甫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研究人员结合女俑服饰特点判断,这位女子有可能是在骑马踏春,也有可能借踏春寻觅心仪的青年才俊。
活动
开展各种活动,在古代清明也非常流行。相传这是因为清明期间要实行寒食与禁火的习俗,以防寒食冷饮损害身体健康,因此人们纷纷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用以强健体魄。
骑马击鞠
蹴鞠是古代中原地区清明时人们喜爱的活动。在古代新疆,这一活动以“骑马击鞠”呈现,也就是打马球。据资料记载,打马球始于汉代流行于唐宋,明代以后,逐渐衰落。如今,在帕米尔高原春天打马球习俗依旧在传承。
吐鲁番出土的数件文物证实,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当地曾盛行过春天打马球活动。
洋海古墓出土的马球实物
吐鲁番洋海墓地曾出土过马球实物、类似打马球用的木杆、马骨和挽起的辫状马尾。马球实物是三件皮囊,距今约2400—2800年,都是用羊皮制作,拳头大小,椭圆形束口,底部绘有红色十字形图案,皮囊里面装满碎皮革、毛线等杂物。这些皮囊与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西汉中期马球基本一致,和2004年陕西富平县唐李邕墓中发现的马球图壁画中的“马球”外形也基本一致。
彩绘泥塑打马球俑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过一件唐打马球俑,马背上一男子紧盯地面,手挥动手杖,充满动感活力。马俑躯体浑圆,前胸宽阔,四肢强健,充分展现了西域骏马的风采。此俑和马均被刻画得形神兼备,观后不禁对唐代新疆地区的马球运动盛行程度遐思一番。
转轮秋千
荡秋千是古代清明非常普及的风俗。荡秋千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元明清时期,清明节被定为“秋千节”。
在喀什地区岳普湖县,人们至今还保留着春天玩转轮秋千的习俗。转轮秋千这项运动,在当地已传承近千年。清人萧雄在《娱乐》一诗中对它这样描写:“一架秋千索影微,风前摇扬彩霞衣。由来技伟传西域,怪底佳人爱奋飞。”
岳普湖县转轮秋千
转轮秋千由高约十五六米的主轴、木轮、轮杆以绳索连结而成。至轴垂直立于地面,轮杆套子至轴底部,由两组(各4人)向同一方向扒转,主轴顶端装木轮,与底部轮杆以绳相连。推动轮杆即带动木轮转动。木轮两端各系两根长绳,供游戏者牵附,游玩时,人人推轮杆带木轮转动,绳端攀附者随之转动,木轮越转越快,人也越飞越高。推杆人撒手以后,还可以借惯力转飞良久。
2009年转轮秋千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饮酒
元代的新疆,人们过清明是何种景象呢?这从耶律楚材的诗中可以看到。
契丹人耶律楚材于公元1219年随成吉思汗大军西征,在西域生活了近10年。他曾作《庚辰西域清明》云:“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漫不知名。蒲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因为远离故乡,所以耶律楚材一方面欣赏西域清明时节的美景,另一方面又触景生情,引起思念故乡的情怀。
从这首诗写他在边城与朋友饮葡萄酒的情况来看,西域各族人民不仅过清明节,而且过节的形式与中原地区大体相同,只不过喝的酒是葡萄酒而已。
上面这些遗存、习俗、非遗活动作为新疆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新疆与中原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来源:天山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