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8岁的王飞兰是一名菜市场鱼摊摊贩,凌晨三四点,她就得起床去进货,天没亮就开始收拾鱼摊。寒风里搬冰、切鱼、抬筐,常常一忙就是十二、三个小时。这样的生活让她腰酸背痛,但她习惯了。为了御寒和提神,她从年轻时就养成了早晨来一小杯高度白酒的习惯,到了中午又常常靠咸菜、
48岁的王飞兰是一名菜市场鱼摊摊贩,凌晨三四点,她就得起床去进货,天没亮就开始收拾鱼摊。寒风里搬冰、切鱼、抬筐,常常一忙就是十二、三个小时。这样的生活让她腰酸背痛,但她习惯了。为了御寒和提神,她从年轻时就养成了早晨来一小杯高度白酒的习惯,到了中午又常常靠咸菜、油条或者油炸鱼块对付一顿。然而长年累月的劳累,让她的休息极度不足。收摊回家后,她往往已经晚上八九点,洗漱随便弄一下就瘫倒在床上。生活的不规律,加上长期的高盐饮食、酒精刺激和过劳,使她胸口偶尔发闷,身体亮起了红灯。
2018年11月5日,王飞兰正低头切鱼,刀锋在案板上“咚咚”作响。她一手压着鱼背,另一手稳稳下刀,可刚把鱼肚子剖开,胸口忽然传来一阵压迫感,就像有人在心窝里塞进了一块沉重的石头。她屏住呼吸,动作停滞了几秒,眉头皱紧,下意识用手掌轻轻按在胸前,试图缓解那股闷胀。呼吸急促了几下,她觉得嗓子发紧,好像空气突然变稀薄。可转念一想:可能是昨晚睡眠差,胃里堵得慌。于是硬是把刀再提起来,继续切鱼。
不过刀口下去的动作比刚才更慢,手指僵硬,掌心渗出一层湿润的汗。她咬了咬牙,想让自己表现得和往常一样,但胸口的那股钝痛却在暗暗提醒着她——身体并没有那么轻松。没过多久,一筐黄花鱼需要抬到摊口。王飞兰弯腰抓住鱼筐边缘,刚一用力,胸口的钝痛骤然转为锐利刺痛,像一把细针从心口直直穿到左臂。她手臂顿时发麻,指尖发冷,鱼筐险些从手中滑落。她屏住气,把鱼筐挪到摊口后,立刻松手,整个人弯腰撑在膝盖上,大口喘气。
额头上冷汗一颗颗滚落,顺着脸颊滴下来,衣襟都湿了一片。胸口那股紧缩感让她直不起腰,她只能用手轻轻揉着心口,好像这样能减轻痛楚。旁边的摊贩看她脸色苍白,关切地问一句,她却赶紧抬头勉强笑了笑,挥挥手:“没事儿,就是累着了。”说完还硬撑着直起身,拿毛巾胡乱擦了擦额头的汗,强迫自己继续干活。可那股刺痛并未散去,而是像一根细线吊在心口,随时会收紧。
直到王飞兰转身准备油炸鱼块时,刚把鱼块放进油锅,胸口猛地传来一阵撕裂般的疼痛,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死死攥住,呼吸瞬间被卡住。鱼块从手中滑落,溅起的油点烫在手背,她甚至没有反应。疼痛迅速扩散到下颌和肩膀,连呼吸都成了负担。她张着嘴急促吸气,每一口气都像被堵在胸腔里。双腿一软,她扑坐在地上,脸色惨白,嘴唇发紫,冷汗顺着鬓角大滴大滴往下掉。她用力捂着胸口,指节因为用力过猛而泛白,表情因痛苦而扭曲。
周围人见状,立刻慌乱地冲上来,有人拨打急救电话,有人试图扶她靠着。王飞兰想要说话,却只能发出断断续续的低喘,声音嘶哑。几分钟后,救护人员赶到,把她抬上担架。心电监护贴上去的瞬间,屏幕上的曲线波动让人心头一紧——王飞兰被紧急送往医院,胸口那股压榨般的痛仍旧牢牢不肯松开。心电图检查提示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轻度压低约0.08mV,伴有T波低平;心肌酶谱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至38U/L,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为0.045ng/mL。冠状动脉CTA提示右冠近段血管壁有软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约45%。结合症状与检查结果,医生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
王飞兰一听,脸上的表情从紧张转为错愕,嘴唇轻轻颤抖:“怎么会是心脏的问题?我以为就是太累了……”医生安抚她的情绪,耐心解释:“心绞痛并不是单纯的劳累,而是心脏供血不足。血管里面有了斑块,血液流得不够顺畅,你一用力,心脏就缺血,表现为胸闷、胸口压榨感。虽然目前情况还算可控,但如果不加以管理,斑块可能继续发展,甚至突然破裂,诱发急性心梗。你平时卖鱼,要反复抬筐、切鱼,这些都是诱发因素。”
听完,王飞兰不禁低下头,声音有些发虚:“那我以后是不是都不能干活了?我还得靠这摊子养家呢。”医生摇摇头,语气温和而坚定:“你不需要完全放弃工作,但要学会保护心脏,避免过度用力和情绪紧张。我给你开了富马酸比索洛尔,这是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耗氧量,减少心绞痛发作。但药物只是基础,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当王飞兰追问:“那我以后该注意些什么?”医生便一条一条详细叮嘱:“第一,坚持规律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或加量,最好固定在同一时间服用。第二,避免重体力劳动,比如一次性抬大筐,要学会分担或请人帮忙。第三,注意休息,保证每天7小时睡眠,不要熬夜,避免过度疲劳。第四,饮食清淡为主,少盐少油,减少油炸鱼块的试吃,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粗粮。第五,学会观察身体信号,一旦胸口闷痛超过10分钟,必须立即停下手头工作,休息并及时就医。第六,戒烟酒,少喝浓茶咖啡,保持情绪稳定,遇事不要急躁。第七,定期复查心电图、血脂和冠脉影像,方便我们监测病情变化。”
王飞兰听得格外认真,不停点头,把医生的话一条条记在小本子上。她心里明白,如果再大意,可能会像街坊里听说过的那样,突然倒在摊位前,再也站不起来。出院后,她按照医生的嘱咐开始改变。每天按时服用富马酸比索洛尔,原本一口气抬一整筐鱼,现在换成分批搬运,遇到重的,就喊丈夫帮忙。切鱼时,她也学会了坐着操作,不再一直弯腰用力过猛。饮食上,她逐渐减少了油炸鱼块的尝试,不再为了招揽顾客而频繁品尝,而是改成多吃蒸鱼和青菜。
家里饭桌上,从以前的一大碗白米饭,改成了半碗杂粮饭,搭配凉拌黄瓜和清炖豆腐。更难得的是,她调整了休息习惯。过去她常常忙到深夜收摊,回到家还要清理鱼具,凌晨才睡,如今她硬是学会放下,晚上九点多就休息,保证自己能睡满7小时。偶尔心里烦躁时,她不再硬撑着切鱼,而是走出摊位,做几次深呼吸,让胸口缓下来。她甚至买了一个血压计和心率手表,每天坚持记录数据,时不时拿出来对照。
三个月后复查,王飞兰的心电图比之前稳定许多,ST段压低不再明显,心率保持在60次/分左右。医生满意地告诉她:“你做得很好,这说明你的心脏得到了保护。”王飞兰很高兴,也继续坚持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再没有碰过一滴酒,按时服用富马酸比索洛尔,很快一年过去了,就在王飞兰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恢复平静时,意外却再次发生了……
2019年11月13日,王飞兰像往常一样在摊位前忙碌,但就在她弯腰整理鱼筐时,胸口忽然被一股沉重的压迫感牢牢钳住。那种痛感并非尖锐的刺痛,而是像一块巨石横压在心口,越发沉重。她本能地停下动作,捂住胸口,嘴里呼出的气变得急促,额头瞬间冒出细汗。她轻轻甩了甩头,想要歇一歇缓解,可疼痛并没有减轻,反而像涨潮般涌上来。胸前那股压迫感从中央扩散到左臂,酸胀得她连提起刀子的力气都没有。
她把刀搁在案板上,手指发抖,连呼吸都像被扼住喉咙般沉重。她想直起腰缓解一下,却发现胸口的紧绷感丝毫不肯放过她,伴随着一阵冷汗顺着后背淌下。她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只能靠一只手紧紧压在心口,另一只手撑住案台,像是借此来抵御那股压迫。片刻后,胸口的痛感骤然加剧,仿佛有粗重的铁钳死死夹住她的心脏,每一次心跳都像在生硬地撞击胸腔。她的呼吸急促,脸色在短时间内变得苍白,唇边泛起青紫。
身体不受控制地往下弯,脚步踉跄,连站立都显得艰难。她试图挪动到摊位旁的凳子上坐下,却在半途腿一软,差点跪倒在地。那种无法摆脱的压迫感让她几乎窒息,眼前开始发黑,耳边嗡嗡作响。冷汗不断从鬓角滑落,湿透了衣领。她想呼喊,却发现胸口堵塞感让声音卡在喉咙。心跳乱得惊人,一下快得像要冲破胸腔,一下又猛地停顿,让她整个人陷入深深的恐慌。双手再度抓向胸口,手指用力得泛白,指节僵硬,却丝毫无法缓解心口那种撕裂般的痛楚。
她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整个人缓缓滑坐在地,双肩不断颤抖。胸口像被火烙住般灼烧,每一秒都在拉扯她的体力。呼吸急促到带着哮喘般的声音,额头冷汗如雨。眼神中闪过一瞬绝望,她明白,这已经不是“歇一歇就能好”的普通胸闷,而是要命的信号。很快,旁人反应过来,将她紧急送往医院。途中,她胸前的压迫感愈发剧烈,仿佛要把心脏彻底碾碎。
王飞兰入院时,血压仅测得78/45mmHg,脉搏126次/分,呈现心律不齐。心电图显示广泛前壁ST段抬高伴病理性Q波形成,V2–V5导联尤为明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床旁血氧饱和度85%,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心肌酶谱快速检测:肌钙蛋白I>20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125U/L。胸部X线见心影轻度增大,双肺纹理增多。最终确诊为急性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立即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给予吸氧及持续心电监护。静脉推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负荷剂量,并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紧急静脉用药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但王飞兰的心电监护中数次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予以电除颤后短暂恢复窦律,但心率逐渐减慢,出现濒临心脏停搏的波形。立即实施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联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并反复进行电击除颤。
心导管室已启动,但王飞兰在转运途中反复出现室颤与心搏骤停,持续心肺复苏未能有效恢复自主循环。整个抢救过程历时65分钟,期间血压始终难以维持在安全水平,心电监护呈电机械分离。最终,经多次心肺复苏及高级生命支持无效。
“我们尽了全力,抢救无效。”
医生声音刚落下,王飞兰的丈夫整个人猛地一颤,像被抽空了力气,整个人扑通一声跪在冰冷的走廊地板上。他双手撑地,指节发白,额头抵在地面,喉咙里挤出的声音沙哑而颤抖:“不可能……怎么会这样,不可能啊!”他抬起头,眼睛血红,泪水顺着皱纹横冲直下,脸颊止不住地颤抖。他伸手抓住医生的白大褂,带着绝望的力道,声音嘶哑:
“医生!她明明听了你们的话啊!她已经改了啊!你们不是说,只要按时吃药、注意生活,就能控制住吗?她天天吃你们开的药啊,富马酸比索洛尔从没漏过!饭菜都变清淡了,油炸鱼块几乎碰都不碰了!鱼只清蒸,鸡腿都要撕掉皮再炖,她连油盐都减少了,还非要换成低钠盐!”
他的胸膛剧烈起伏,像被烈火灼烧,泪水模糊了视线,他几乎是嚎叫着继续:“你们知道吗?她原来切鱼一坐就是一整天,现在每隔一小时就站起来活动,连筐都让我来抬,说医生说不能太累!晚上九点多就上床,从不再熬夜,清晨天不亮就起床快走,回到摊位才开工!她比谁都认真,比谁都听话,她哪里做错了?!”
医生一时间不知如何回应,面对这份绝望,医生心中同样涌起了疑惑——王飞兰的病程,实在与常规印象不符。明明复查结果一直良好,心率、血压都在正常范围,生活方式也一再调整,为何还是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发致命心梗?医生深吸一口气,将情绪压下,沉声道:“我们需要再仔细排查。”他先调出了王飞兰过去一年所有的复查资料。
血压曲线平稳,几乎每次都维持在125/80mmHg左右,没有大幅波动;心率记录显示规律而均衡,平均在65次/分上下,未见房颤或早搏的异常。血脂控制在理想范围,胆固醇未见明显升高。甚至心脏彩超和运动平板实验也没有提示过严重异常。数据一页页翻过,医生心头的困惑却越来越深。他转过身,再次看向泪流满面的丈夫,语气放缓:“我们还需要确认用药情况。她最近有没有停药、漏服,或者自行增减药量?”
丈夫猛地摇头,语气激动:“绝对没有!她比谁都小心!富马酸比索洛尔,她每天固定时间服用,从不提前,也不拖延。用的全是温水,她怕影响药效,从来不用茶或者饮料送药!”他停顿了一下,哽咽着补充:“她还注意三点:第一,每次买药都严格按照医生开的品牌,从不随便换;第二,她专门拿个小本子,记下每天吃药的时间和反应,一旦有点不舒服就立刻打电话咨询;第三,她从来没有多吃或少吃过药,哪怕一次都没有。”
医生听到这里,眉头越发紧锁。患者能做到这样的依从性,几乎已经超过绝大多数同类病人。药物这一关,并没有发现任何纰漏。他继续追问:“饮食方面呢?有没有什么异常?比如暴饮暴食,或者突然改得过于极端?”
丈夫急切地答道:“没有!她这一年来都很注意。你们说要清淡饮食,她就真的一点点改过来。油盐减少了,换成低钠盐,炒菜也多是清蒸、凉拌。以前喜欢炸鱼块,现在几乎不做了,就算做也只尝一口。谷物换成杂粮饭,肉类以鱼和鸡肉为主,鸡皮都剔掉。她还常说‘医生说的我都记在心里’。她连甜饮料都戒掉了,酒更是碰都不碰了,就连吃水果她也很注意。以前能吃一大碗葡萄,现在只敢吃半个苹果,或者几颗蓝莓。零食几乎没有了,偶尔馋了,就切几片黄瓜。她说怕血压血脂波动,什么都要小心。”
医生心底的疑问更大了。饮食,没问题。睡眠呢?“她晚上九点多就休息,保证自己能睡满七小时,早晨六点前后起床,从来不熬夜。”丈夫抢在医生之前开口,语气近乎哀求,“你们可以查,她比闹钟还准。中午摆摊回来,还会午休二十分钟,说要养精蓄锐。”
医生点了点头,又问:“那摆摊呢?鱼摊的活儿不轻松,她会不会过度劳累?”丈夫的眼泪再度涌出:“她很注意啊!你们不是说不能太累吗?切鱼时间长了,她就会放下刀子,站起来走几步。搬筐都是我来干,她不再硬撑。她说‘医生说的不能违背’,就真的听话。每天收摊后,她还坚持绕市场快走一圈,当锻炼。”
“为什么?”丈夫的情绪彻底失控,声音嘶哑到近乎破裂。他双手捶打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大颗大颗落下,喃喃自语:“她真的都改了啊,她比我还听话!她每天都说‘我得再活二十年,看着孙子长大’,可现在……为什么还是走了!”
走廊里的哭声震得人心口发紧,医生一时无言,只能轻声劝慰:“我们理解您的痛苦,也同样困惑。王飞兰的确很努力,她的改变是有效的。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找出更深层的原因。”就在这时,一名路过的院长停下了脚步。他看见王飞兰丈夫近乎崩溃的身影,也注意到医生面容上的凝重与茫然。他缓缓走近,神情郑重地说道:“我看看所有的检查与记录。”
院长推开厚重的病例夹,翻到最后一页,又将之前的记录逐一比对。他的目光在一连串“血压稳定、心率平稳、复查良好”的字眼上停留片刻,眼神却越发深沉。他合上病历,抬头看向王飞兰的丈夫,语气缓慢而坚定:“我还要再确认一遍,王飞兰平时用药,真的没有问题?”
丈夫像被刺痛一般,立刻抬高了嗓音:“没有问题!她太谨慎了!你们说的每一点,她都做到位!她按时吃药,从不漏服,从不用茶水、果汁送药;她不吃保健品,不碰中草药,甚至感冒发烧时,我劝她吃点药,她都要先问医生可不可以和比索洛尔一起用!连消炎药,她都要对照说明书好几遍!”
“不!事情没这么简单!”院长猛地抬手,沉声打断,空气骤然凝固,院长的目光如针般直刺人心,他缓缓吐出一句话:“难道你们都没有发现,问题就藏在王飞兰每天吃的防心绞痛药物——富马酸比索洛尔上吗?”
丈夫浑身一震,神情中流露出巨大的愤怒,张嘴就要说些什么,然而院长率先开了口,追问了一个关键细节。这个问题落下的刹那,丈夫整个人像被重锤击中,眼睛猛地睁大,呼吸急促,双手死死抓着膝盖,额头的冷汗直冒,他的脑海里顿时闪过两件曾经被他们反复忽视的小事——那些细节太日常、太微不足道,以至于他们一直没当回事。
院长听完丈夫断断续续的回答,只是深深叹了一口气,声音低沉却清晰:“富马酸比索洛尔虽好,但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王飞兰看似做得完美,服用富马酸比索洛尔时严格谨慎,从不乱搭配、不曾停药,可就在这份‘完美’背后,她却做错了两件事情——正是这两点,才一步步将她推向了心梗的深渊。”
院长的目光带着沉痛,语气严肃:“临床上,有很多患者跟王飞兰一样,服用富马酸比索洛尔时都容易忽视这两件事,不仅没有防住风险,还在不知不觉中加重了心脏负担。最终,不仅让良药失去了保护作用,还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致命的隐患。一定要重视起来啊,不要让护心的良药,变成害心的毒药啊……”
原来,王飞兰的离世,并不是因为她不够努力,也不是因为她不遵医嘱,而是因为在服用富马酸比索洛尔的过程中,两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被她和家人反复忽视,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第一个细节,出现在她每天与生计紧紧相连的清晨。比索洛尔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服药后大约两到三个小时,药物作用最强,心率被压低,心肌收缩力下降,血压随之稳定。但对需要依赖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人来说,这个时间点往往与最繁重的劳作恰好重合。王飞兰摆摊卖鱼,每天凌晨五点多就起床准备,她把药放在床头,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水吞下那粒药片。她觉得这样做最保险,既不容易忘记,又能全程保护心脏。可问题恰恰就在这里——药效的高峰期,正好和她弯腰切鱼、搬筐整理的时间重合。
她并非粗心大意的患者。确诊心绞痛后,她已经非常注意:原来习惯一口气把整筐鱼抬上摊位,如今改成分批搬运,遇到重的,就喊丈夫帮忙;切鱼时,她也学会了坐着操作,不再一直弯腰用力过猛。她甚至会在切到大鱼时停下来,捶捶肩膀,深吸口气,再慢慢下刀。旁人都看得出她的谨慎和小心,可是,即便如此,她依旧无法避免药效与清晨体力活动的叠加效应。比索洛尔的抑制作用在药效高峰时会让心脏反应迟钝。当身体需要更多血流供应时,心率却无法灵活上升。
对普通人来说,清晨提一筐鱼、切几条鱼,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小动作;但对服药后的王飞兰而言,却可能意味着心脏在那几分钟里承受了巨大的供需不平衡。她以为“分批搬运、少用蛮力”就足够安全,却没意识到,真正的风险在于药物和劳作时间点的微妙重合。这种看不见的负担,日复一日,逐渐让她的心脏储备被消耗。
第二个细节,则发生在与清晨截然相反的深夜。比索洛尔不仅能降低心率和血压,还会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这对白天而言是保护性的,但到了夜晚,尤其是熟睡状态下,却可能带来隐性风险——部分患者在药物作用下呼吸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轻度的呼吸暂停或低通气,造成夜间血氧下降。王飞兰在这方面完全没有意识。她从不熬夜,晚上九点多就上床休息,保证自己能睡满七小时。丈夫常常自豪地说:“她比闹钟还准。”
在家人看来,她的作息比很多同龄人还健康,可她自己并不知道,规律入睡并不代表夜间呼吸质量稳定。事实上,她经常在夜里轻声打鼾,偶尔还会翻来覆去出点汗,但醒来后总觉得自己睡得很沉,就没有当回事。丈夫也只当是她年纪大了的正常反应。然而,正是在这些被忽视的夜晚,她的心脏可能一次又一次经历了轻微的缺氧。比索洛尔让她的心率在睡眠时维持在较低水平,心脏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减弱。夜间低氧与清晨血压的生理性晨峰相互叠加,就像是潜伏在黑暗里的双重推力,让本就脆弱的冠脉在某个清晨时刻承受了难以逆转的打击。
她的记录本里写满了早晚的血压、心率,却从未有过夜间血氧或动态血压的监测。这个空白,成为了所有努力中最大的缺口。
正是这两个被忽视的细节——清晨服药后过早劳作,以及夜间潜在的缺氧未被察觉——让王飞兰的心脏始终处在不稳定的边缘。她和丈夫以为自己已经做到最好:饮食清淡,盐油减少,鱼肉清蒸,按时吃药,规律作息,从不私自停药。她不再逞强搬重物,切鱼也改成坐着操作;她晚上九点就休息,清晨六点起床,不熬夜,不贪玩。所有人都能看出她的转变,都以为她真的改好了。可是,药物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细微缝隙,却悄无声息地扩大,成为致命的破口。
医生在回顾病例时也曾感慨:王飞兰的复查数据良好,血压、心率稳定,心电图并没有明显恶化迹象。这样的病人,本应是预后良好的典型。可是,数据的稳定,并不代表生命的绝对安全。那些被日常习惯遮蔽的细节,往往比任何异常数值更致命。王飞兰的悲剧,不在于她的懈怠,而在于她和家人都没有意识到,药效的高峰与清晨劳作的重叠,夜间呼吸与药物抑制的联动,才是隐匿在表面完美执行下的风险。
参考资料:
[1]朱建龙.心绞痛急性发作的急救护理与预防措施[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2-25(008).DOI:10.38281/n.cnki.nyyys.2024.000844.
[2]杨庆.预防心梗须警惕第一次心绞痛[J].安全与健康,2023,(11):80.
[3]廖燕梅.如何识别心绞痛[J].家庭生活指南,2019,(12):36.
(《48岁上海女子心绞痛吃富马酸比索洛尔,1年后心梗走了,她做错2件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