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开挂,胜似开挂——中国出了个毛主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7:27 1

摘要: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急忙派代表前往长沙,要求湖南的革命党人立即响应,发起武装起义。湖南的革命党人们在紧急磋商后,决定不负责任,迅速行动,计划发动起义。终于,10月24日,长沙的革命党人正式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

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倔强少年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急忙派代表前往长沙,要求湖南的革命党人立即响应,发起武装起义。湖南的革命党人们在紧急磋商后,决定不负责任,迅速行动,计划发动起义。终于,10月24日,长沙的革命党人正式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

毛主席,当时还是一个年轻的革命分子。长沙的起义成功后,毛主席加入了湖南革命军,成为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的一名列兵。毛主席利用自己有限的军饷,买书读报。他并没有将这些钱花在其他花销上,而是倾向于订阅各种时事报刊,跟进国内外的政治动态。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在清朝宣布退位之后,毛主席逐渐意识到,自己参军的初衷已经得到了实现。清朝的灭亡为革命党人带来了胜利的希望,也让毛主席开始思考未来的道路。他意识到,军队虽然重要,但更需要从书本和知识中汲取力量。于是,毛主席做出了一个决定——退出军队,回到学校,继续追求学问。

1913年,二十岁的毛主席考进了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捧着《新民丛报》就啃了起来。那报纸是梁启超办的,里头尽是些改良国家的主张,讲怎么救国救民,怎么让老百姓日子好过点。毛主席看得入迷,手边还摊着几本破旧的书,纸页边角都卷起来了。

他一边读,一边拿笔在纸上划拉,把报纸上的新想法跟湖南乡下农民的苦日子挨个儿对上号。湖南的农民那时候真是苦,地主压着,租子重得喘不过气,田里刨出来的粮食大半得交出去,剩下那点连嘴都糊不上。

他在第一师范写了不少文章,字里行间全是《新民丛报》的影子,同学看了直乐,说他这文章“满是报馆味”,拿腔拿调的,像个小报人。他听了也不恼,反倒接着埋头写。那时候的他,头发乱糟糟的,衣服也简单,坐在课桌前一写就是几个钟头,桌面上堆满了书和纸。

1920年5月至6月,毛主席前往上海与陈独秀会面。两人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交流彼此的理解与见解。毛主席当时已经阅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书籍,但与陈独秀的交流使他对这一理论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两人还讨论了国内外的形势,毛主席从陈独秀那里获得了更多关于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经过这次与陈独秀的交流,毛主席的思想变得更加坚定。在6月,毛主席从上海经武汉返回长沙。这时,他收到了来自湖南第一师范的邀请,担任附属小学的主事(校长)。不久后,毛主席又被聘为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

在8月初,毛主席与易礼容等人一起,在长沙发起成立了文化书社。这个书社的成立,标志着毛主席更加明确地走向了文化革命的道路。文化书社的宗旨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推广革命思想,启发更多年轻人关注社会变革和历史的进程。

安源煤矿里点亮的火把

1921年,他在岳麓山下搞起了湖南自修大学。校舍破得不行,墙上裂缝都能塞进手指,屋顶还漏雨,刮风的时候呼呼直灌。经费更是个大问题,手头紧得连课本都印不起,得东拼西凑才能弄点钱。他跑去跟朋友借,找人捐,连自己兜里的几个子儿都掏了出来。

有一天,他站在那破校舍门口,风吹得他衣角乱飘,他甩下一句话:“真同志就得自己破釜沉舟。”当时跟他一块儿干的教员有二十多个,都是些热血年轻人,有的连工资都不要,白天教书,晚上还得抄教材。那时候的湖南自修大学,虽然条件差得要命,可火种算是点起来了。

1922年深秋,上海法租界的巡捕忙着冲进麻将馆抓捕陈独秀,同一时间,毛主席却出现在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他手里举着一盏油灯,沿着狭窄的矿道一步步走,和矿工们聊起了天。他手里掰开一块硬邦邦的饼,他递给身边的工人一半,却注意到一个六岁的小男孩,黑乎乎的小脸满是煤灰,正准备跟着大人下井背煤。

这孩子瘦得像根柴,背篓比他身子还大,脚上裹着破布条,踩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毛主席从那天起,开始在安源矿区跑开了。他花了整整三个月,走遍了矿区的每个角落,挨家挨户问工人的日子怎么过,记下他们每天干活的时间、工钱多少,还有吃不饱饭的次数。

他拿个小本子,边走边写,字迹密密麻麻,后来这些记录变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的硬材料。那文章里头全是实打实的数据和情况,讲清楚了工人、农民、地主是怎么回事。他还给矿工们办起了“工人夜校”,课本不是照抄书店里的,而是自己编的《劳工神圣歌》,里头的词儿简单直白,教大家认字的同时也讲了劳工翻身的事儿。

他常说“调查才有发言权”,这话他没光嘴上说,而是真干了。到了1922年底,刘少奇带着罢工宣言跑进矿务局,矿工们听了这话,攒了几天几夜的劲儿全爆发了。他们从矿道里出来,手里举着自己扎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那火把点起来足有几百支,照得矿区亮堂堂的,喊声传出去老远,连矿务局的洋人管事都坐不住了。这场罢工最后逼得矿方签了协议,工人工钱涨了一点,工时也短了些。从那以后,安源的工人夜校越办越红火,认字的人多了,闹罢工的胆子也大了。

延安窑洞里的油灯智慧

1936年,延安的冬天冷得刺骨,毛主席待在窑洞里,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常跑去抗日军政大学给学员讲课,每次开口总离不开井冈山的事儿。他讲1928年朱毛会师,那时候红军加起来才两千杆枪,枪支破得有的连扳机都拉不动,子弹也凑不齐一人十发。

可他们硬是靠着摸准军阀混战的路数,在夹缝里站住了脚。他拿井冈山的仗举例子,说军阀之间狗咬狗,谁也顾不上山里的红军,这“脾气”摸准了,就能找到活路。他把马列主义的书啃了一遍又一遍,再跟中国的实际情况拌在一块儿琢磨出来的。

到了1940年,他把这些经验收拾整齐,写进了《新民主主义论》。这篇文章不光讲了怎么打仗,还讲了怎么建国,字里行间全是延安这几年攒下的教训和招数。1945年重庆谈判,他坐上飞机飞去跟蒋介石谈,口袋里揣的不是什么讲稿,而是刚写完的《沁园春·雪》。

那诗写得大气,纸上抄了好几遍,墨迹干了还有点洇开,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得格外用力,纸都划出痕迹了。这诗后来传出去,延安的干部们抄了念,重庆的报纸也登了,连街头巷尾都传开了。

跳进长江的老头儿

1956年,六十三岁的毛主席跑去视察武汉长江大桥。他站在桥边,看了一会儿,突然脱下外套,一个猛子就扎进了江里。警卫员在岸上急得直跺脚,手忙脚乱地喊人准备船,生怕出点啥事。他游了十多分钟才上岸,湿漉漉地爬上来。

他甩了甩手,乐呵呵地甩出一句:“江水还是那个脾气嘛。”年轻时在韶山冲就常盯着河水琢磨,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游泳,练得一身好水性,这回跳江也不例外。他上岸后没多停,裹上衣服就接着检查大桥进度,问工程师钢筋用了多少吨,水泥配比咋调的,记在小本子上,一笔一划写得清楚。

到了中南海菊香书屋,他批文件时桌上总摊着一堆材料,墨水瓶放一边,笔杆子上还有磨出的印子。他批的报告全是各地送来的,纸张有的皱巴巴的,有的还带着土星子,上头写着粮食产量、工厂进度。

1950年,志愿军要跨鸭绿江抗美援朝,他一整夜没合眼,站在地图前比划。地图摊在桌上,鸭绿江那条线画得粗,旁边还标了美军几个师的位置。他拿铅笔在纸上勾了几个圈,最后拍板说“打得一拳开”,得先动手,不能让人家堵在家门口。拍完板还不算完,他叫来后勤部的人,特意交代炒面的事儿,说:“炒面里多放盐,战士流汗多。”

到了1960年,赫鲁晓夫跟中国翻脸,把苏联专家全撤了回去,连图纸都带走,工厂里机器停了一片。毛主席没乱阵脚,坐在书房里翻开了《天工开物》。那书是明朝的老物件,纸页泛黄,上头画着冶铁的炉子,写着怎么炼钢炼铁。

他指着书上的图,对周恩来说:“祖宗早就教过我们自力更生。”说完让人把书拿去影印,分给工程师看。不久后,鞍钢的炉子又烧了起来,靠着老法子加上新琢磨,硬是把钢产量顶回去了。几十年的路走下来,他硬是靠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把五千年封建的老底子给撞开了。

参考资料:[1]曾长秋.近十四年毛泽东思想研究概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4):42-47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