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虾,再有一个月就可以捕捞上市了。”9月4日,达州万源市罗文镇严家坝村1组稻虾田正在收割水稻,专责养殖员蒋文双脚不时触碰到的小龙虾,已经有接近成年虾的个头。
“这虾,再有一个月就可以捕捞上市了。”9月4日,达州万源市罗文镇严家坝村1组稻虾田正在收割水稻,专责养殖员蒋文双脚不时触碰到的小龙虾,已经有接近成年虾的个头。
今年,严家坝村首次规模化发展小龙虾。此前,在中省扶持资金支持下,村里打造了18亩稻虾田及虾苗育种厂房,收到了在托底性帮扶中结对帮扶罗文镇的达州大竹县提供的500斤虾苗,即将赚取稻虾共生产业的“第一桶金”。
严家坝村稻虾共作养殖的小龙虾,预计10月捕捞上市。受访者供图
“水稻和小龙虾的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所有。”严家坝村党支部书记邹开俊说,村民还可获得土地流转费、务工费等收入。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锚定打造托底性帮扶万源样板和2025年托底性帮扶阶段性达标的目标,帮扶双方聚力改善万源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产业“造血”功能,把城乡居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靶向实施增收举措。
因地制宜壮大富民产业
村民官会是严家坝村稻虾田务工的常客,“下田的活100元/天,地上的活80元/天。”她估算,单凭在稻虾田务工今年可增收3000元。截至目前,今年严家坝村稻田虾用工量已有100人次。
“稻虾田收益愈高,给群众回报更多。”邹开俊告诉记者,毗邻渠江二级支流后河是他们那一带养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随着养虾技术逐步成熟和种苗基地投用,将按每两年涨50元/亩的速度提高土地流转费,并带动周边更多稻田养殖小龙虾。
严家坝村稻虾田正在收割水稻。受访者供图
因地制宜壮大富民产业,在达州各地结对帮扶万源中心镇过程中,一批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发展起来。
今年,达州东部经开区给万源市竹峪镇产业发展基金注入102万元,其中74万元支持该镇各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28万元购买黄辣丁鱼苗和鱼饲料,让檀木寨村高密度养鱼基地又活了起来。达州通川区协助万源市白沙镇编制草莓、“旧院黑鸡”、黄精、梅花鹿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规划及推进方案,组建人才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服务。
竹峪镇檀木寨村高密度养鱼基地。袁城霖 摄
放眼万源全市,“旧院黑鸡”、茶叶、中药材是重点打造的三大富民产业,要在产业规模、产业链完整性上实现跃升。
万源“旧院黑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石塘镇是核心养殖区之一,引入托底性帮扶、浙川东西部协作等力量,在该镇杉林湾村、双合村建设的旧院黑鸡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项目,今年全市力争年出栏量800万羽,比去年增加200万羽。该项目通过吸纳村民务工、固定分红、租赁土地、分发鸡苗给村民养殖等方式助农增收。
作为“精制川茶产业振兴十强县”,今年万源茶产业又有新突破。“新引进了夏秋茶加工企业,在去年首次出口夏秋茶的基础上,今年有了稳定的出口市场。”万源市茶叶局局长刘明亮说,夏秋茶接力春茶登场,成品销售提升效益反哺前端茶农收益。据估算,今年万源茶产业产值将达到23.2亿元,同比增长2亿元。
固军镇三清庙村采收夏秋茶。马娟 摄
在中药材领域,8月下旬起,万源重点发展的林下仿野生天麻进入收获期,全市已建成天麻、萼贝等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3.5万亩,力争年产药材5.2万吨。
万源市托底性帮扶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产业是增收的根本,通过因地制宜壮大富民产业,为居民增收打牢基础,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罗文镇火石岭村水稻种植基地。罗文镇供图
用好线上渠道提升产业效益
近段时间,万源市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连续开直播,重点推荐麻辣鸡块产品,提升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不止该合作社。去年以来,万源掀起直播推荐、直播带货销售模式新风,全市298个村(社区)都打造了直播基地,共培育主播315名,销售富硒茶、“旧院黑鸡”鸡蛋、蜂蜜等本地特色农产品10500万元。
在万源市魏家镇,今年邀请万源知名主播团队“山里的庆娃”直播带货,促成了脆李首次出口。“超百万斤脆李产量中,10%是通过电商和外贸销售。”种植大户王米友说。
“山里的庆娃”正在直播带货。马发海 摄
尝到了线上直播的甜头,接下来魏家镇计划组织一场南瓜网络直播销售大赛,借此扩大当地今年首次种植的1700亩蜜本南瓜知名度,争取卖好价钱。
线上渠道提升产业效益,联农增收成效明显。
魏家镇测算,1800亩茶园劳务开支80万元/年,3900余亩脆李、1700亩南瓜基地劳务和奖励开支120万元/年,再加上每年全镇土地流转费70余万元,全年累计有270余万元助农增收。
新鲜采摘的南瓜正在装车。图据万源融媒
“村村有岗”增收不落一户
9月3日,万源市古东关街道古马儿社区,嘉亿服装厂70台缝纫机整齐排列。工人们手指翻飞间,一件件成衣逐渐成形。“我们上班时间灵活,不耽误早晚接送小孩,中午还可以回家给老年人煮饭。”员工马会说。
这是万源全域推进“村村有岗·户户增收”行动引入的手工企业之一,主要涉及玩具、服装等领域,自2024年9月第一个玩具生产项目落地以来,全市已建成30个玩具制造企业,其中古东关街道有10个。
嘉亿服装厂负责人何栋国介绍,企业有一半的员工是需要照顾老人孩子的“宝妈”,企业采取柔性化的管理制度、灵活的弹性工时制,化解了就业与照顾家庭的两难问题,促进群众增收。
嘉亿服装厂生产车间。图据万源融媒
万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开展劳动力摸排,精准分析群众就业意愿与技能水平,推动加工车间进场镇、村(社区),让更多群众“家门口就业”。数据显示,万源全市298个村(社区)均实现了“村村有岗”,吸纳就业6.38万人。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让就业岗位精准助增收更有保障。
55岁的草坝镇莲花院村脱贫户张邦全,是肢体三级残障人士,靠着参与村里的以工代赈项目,供养3个子女上学。“我们村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带动175人就业。”村党支部书记袁心荣说,技术门槛低的以工代赈项目,为守牢防返贫底线、助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源市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张志坤介绍,今年落地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带动就业1200人,“在项目现场同步开展技能培训,让务工者学技术、懂管理,群众既获工资又增强就业硬本领。”
万源全面开发公益性岗位,制定了《激励万源市本地企业吸纳万源籍人员就业工作方案》《增强万源市本地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方案》,重点加强对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四类重点群体吸纳就业奖补,织密民生保障网,兜底群众稳就业稳增收。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