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夏天收垃圾,手心被卷在塑料袋里的剃须刀片划破,她只吐了口唾沫按住。
60岁还在凌晨四点扫大街,最怕的不是冷,是“倒霉”。
环卫工王阿姨年前刚走,死因:艾滋病。
消息一出,朋友圈炸锅:她一辈子没花边新闻,怎么会中招?
我把报告翻了又翻,三点血淋淋的细节直接钉死:
年初牙疼,她去巷子口的小牙科,钻头没高温锅,一次十块。
邻居孩子发烧,她心软帮人打小针,针头就是酒精里泡两下。
去年夏天收垃圾,手心被卷在塑料袋里的剃须刀片划破,她只吐了口唾沫按住。
这三步,每一步都把HIV带到她血液里。
疾控中心说,现在60岁以上新发感染占15%,五年翻了三倍。
听起来像数字,放在王阿姨身上就是命。
没人提醒她消毒要正规,没人告诉她手套要一次性。
她的同事还在用那把生锈的扫帚,没人觉得危险。
我昨天特意跑了趟她干活的街道,两个环卫大叔听完摇头:谁会查这玩意儿?
查出来谁还敢跟我干活?
他们连医保都只敢刷最便宜的药。
卫生站门口贴着防艾海报,是年轻人模特,大爷大妈路过像看外星人。
大夫偷偷讲,老人来查HIV得编别的病名才肯抽血,一说真话就缩手。
专家嘴里的“性传播”他们听不着,他们听得见的是微信群里“别乱搞”。
可真正害人的,是洗牙,是借针头,是捡垃圾扎一下。
我把王阿姨的事讲给老妈,她沉默半晌,把我爸那把老剃须刀直接扔了。
这事儿没别的解法:
牙科器械高温消毒,别心疼那十块的差价;
谁想帮忙打针,麻溜去社区医院,免费疫苗门诊常年开门;
环卫、保姆、搬家工人,干活戴手套,破了马上冲水去疾控领阻断药,24小时内管用。
王阿姨的终点不是命不好,是信息差。
她没病,是整个世界在她面前按了静音键。
来源:石上捶衣的洗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