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及雍正,“勤政”似乎成了他最鲜明的标签。传说他每日仅睡4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埋头批阅奏折,最终因劳累过度而驾崩。这样的人设,乍一听确实令人心生敬意与同情。
在当下网络舆论场中,雍正皇帝的形象备受大众推崇。哪怕是那些对清朝历史持有负面看法的人,对雍正也多有赞誉。
然而,这是真实的雍正吗?从真相出发,还原一个不被美化的雍正皇帝。
谈及雍正,“勤政”似乎成了他最鲜明的标签。传说他每日仅睡4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埋头批阅奏折,最终因劳累过度而驾崩。这样的人设,乍一听确实令人心生敬意与同情。
但当我们翻开历史档案,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雍正起居注》中从未有过这样的记载,而且从故宫所藏的清代宫中奏折档及军机处档折统计来看,雍正批阅奏折的频率,不仅比不上其子乾隆,甚至还不及嘉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雍正自己曾在朱批中直言,批奏折并非什么难事,有兴致时就多写几句,不想写了便搁下,日子过得相当悠闲。
他曾在给臣子的批复中写道:“朕安闲怡乐,并无政务缠身之苦。”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雍正的日常状态与“勤政累死”的形象大相径庭。
如此看来,“勤政累死”的说法,不过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这种想象或许源于人们对雍正推行改革的敬佩,却在传播中逐渐脱离了实际。
大众对雍正的好感,很大程度上源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塑造。许多人以剧中情节为依据,将雍正的一切行为合理化。但真正深入研究清史的人,却很难对雍正产生好感。就拿民族态度来说,雍正对汉人有着明显的歧视。
雍正农装图
荆州发生洪灾,当地官员奏报灾情,称田地被淹,米价飞涨。雍正的批复却令人心寒,他不仅没有积极赈灾的举措,还公然写道“断不可如卑贱之汉民惊慌而断大众之心”。一个“卑贱之汉民”,将他内心深处对汉人的轻蔑暴露无遗。在他眼中,汉人似乎天生低人一等,这种歧视性的言论,在封建帝王中也实属罕见。
在对待人口买卖的问题上,雍正更是令人大跌眼镜。他公然立法支持人口买卖,却反过来指责汉人不懂主仆之分,声称满洲风俗才是上下尊卑、井然有序。
在雍正九年的一道谕旨中,他明确表示:“汉人家之奴仆,皆应世世子孙长远服役,此乃天经地义之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人说他废除了贱籍,实在是荒谬至极。事实上,他虽然在某些政策上有过改革的举动,但本质上并未改变对汉人的歧视态度。
雍正书法
所谓“雍正为了百姓不惜得罪利益阶层”的说法,同样经不起推敲。
雍正六年,铁岭县三十多位百姓联名申冤,控诉新任知县高烈贪赃枉法、横征暴敛,名义上多收三分税,实际上加收五分,百姓苦不堪言。按照《雍正王朝》里的人设,雍正理应为民做主,严惩贪官。
可现实却是,雍正朱批怒斥这些百姓为“刁民”“棍徒”,将他们的冤屈置之不理。他在朱批中写道:“此等小民,不思安分守己,竟敢无端滋事,实乃可恶。”这种对百姓诉求的无视,与电视剧中那个爱民如子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无独有偶,他的宠臣田文镜治下的河南遭遇灾荒,田文镜不仅隐瞒灾情,还为了完成政绩指标,继续催征钱粮。百姓走投无路,只能卖儿卖女。
事情败露后,雍正不仅没有惩处田文镜,反而为其开脱,称百姓平时就有卖儿卖女的习惯,是自愿为之。如此言论,实在是令人愤怒。他甚至还说:“彼等小民,安于现状,卖儿卖女之事,亦非一日两日。”这种对百姓苦难的漠视,让人难以将他与“为民请命”联系在一起。
雍正的政治手段充满了高压与权谋。他设立军机处,看似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实则是为了加强皇权,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军机处的大臣们,不过是皇帝的传声筒,只能跪受笔录,毫无决策权力。
在对待政敌方面,雍正手段狠辣。他对参与夺嫡的兄弟,如胤禩、胤禟等人,进行了残酷的打压。胤禩被革去王爵,圈禁起来,最终悲惨死去;胤禟也被发配西北,受尽折磨。这种对亲情的漠视,对权力的极度渴望,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冷酷的形象。
他还大兴文字狱,对文人进行残酷迫害。吕留良案便是其中的典型。吕留良因著书立说,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死后被雍正开棺戮尸,其子孙、弟子也受到牵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这种对思想的禁锢,对文化的破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康熙曾评价雍正“喜怒不定”,世人也多认为他“刻薄寡恩”。然而,有些人只相信电视剧中的演绎,坚信雍正是一位面冷心热、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将一切不利评价都归为文官士绅的抹黑。
曾经,那句“朕就是这样的汉子”,让不少人为雍正的“耿直”人设买单。但当我们看到他对汉人的歧视性言论,以及对百姓苦难的漠视时,就会发现,这种“耿直”,不过是一种不加掩饰的傲慢与冷酷。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真实的过去。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依赖于电视剧或网络上的片面解读,而应该以客观、严谨的态度,从丰富的史料中去探寻真相。雍正皇帝,作为清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素材源自@陈舞雩(yú)。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