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法律行业也不例外。DeepSeek“深度求索”系列模型作为AI领域的前沿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免费使用的特性,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它宛如一把双刃剑,在为法律咨询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法律行业也不例外。DeepSeek“深度求索”系列模型作为AI领域的前沿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免费使用的特性,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它宛如一把双刃剑,在为法律咨询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风险。正如罗翔老师常说:“法律要追求公平正义,在科技浪潮冲击下,我们更要坚守法律的本质。”那么,“深度求索”在法律咨询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会带来哪些挑战呢?本文将浅探究竟。
1
提问的艺术:专业门槛和表述差异
在DeepSeek风靡全球之前,AI大模型市场早已百花齐放。2022年11月,OpenAI推出的ChatGPT模型引发全球热议,人工智能辅助工作学习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深度求索” 的爆火,如何高效提问获取精准答案成为关键。相信很多关注DeepSeek的人都在最近看到过一份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属元宇宙文化实验室出品的104页的演示文稿,详细介绍了DeepSeek模型,其中超过80页的内容都在讲解“提示词”。
《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报告截图
对于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提示词”是个陌生概念。在律师的日常法律咨询中,人们习惯向专业律师详细叙述事件全貌,而律师会根据专业知识储备和经验提取核心法律问题为来访者给出咨询建议。但非“法言法语”的咨询方式在DeepSeek上可能适得其反。例如,笔者模拟被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进行咨询,按一般咨询者的叙述方式向DeepSeek详细描述事件经过,在其深度思考后给出的400字回答中,300字用于背景分析,仅100字给出劳动仲裁建议,还对“调岗”等非核心诉求着墨过多,对加班费、违法解除赔偿金却一笔带过。而当笔者采用专业律师的角度提炼出关键词重新提问时,则就加班费、违法解除、劳动仲裁等得到了全面又准确的答案。
这一方面说明DeepSeek模型已经具备了解答基础法律咨询的能力,一方面又表现出合理使用提示词对提问结果的巨大影响。但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掌握这一技巧并非易事。在实际法律咨询场景中,咨询者往往会提供大量信息,DeepSeek会忠实于这些叙述,即便其中存在逻辑漏洞或主观干扰,也会据此作答。这就容易产生回音壁效应,误导咨询者,尤其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咨询者影响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不少大模型专业人士、企事业单位乃至省市律师协会都在积极建设“提示词库”。未来,专业人士借助词库能更高效地使用AI模型,这将会进一步拉大个体间的效率差距。把AI大模型应用在与个人权利紧密相关的法律咨询上,这种差距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法律面前本应人人平等,但在新技术应用上的不平等,甚至可能会打破这种公平。
2
信息安全: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信息安全,这个在AI时代被反复提及的话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法律咨询中,咨询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需要向被咨询者提供自身信息,被咨询者则负有保密义务。律师要遵守《律师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保密义务,非律师人员通常也会通过保密条款明确保密责任。对于DeepSeek这类AI模型,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保密义务主要由服务提供者承担。
目前,DeepSeek的服务提供者与开发者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保护成本,开发者可通过屏蔽信息等手段防止敏感信息上传分析。但后续出现的“深度求索镜像网站”“无审查版模型”等,开发者很难对其进行信息保护。而且,由于模型的联网属性,非官方平台接入的模型一旦服务提供平台数据管理不善,用户数据极易泄露。
在法律领域,目前各监管部门对DeepSeek等AI模型数据服务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尚无明确规定。将AI模型作为律师或法律咨询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管缺乏法律依据,而按照现行规定要求监管,部分服务提供者,尤其是个人服务提供者,很难承担起重大的信息保护义务。信息安全问题,如同悬在AI模型使用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用户权益。
3
数据库滞后:追不上法律更新的脚步
自2024年下半年DeepSeek模型推出后,其数据库的数据时效性问题就备受用户关注。在未开启特定模型和联网搜索功能时,DeepSeek数据库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即便开启联网搜索功能,由于数据主要来源于网页内容提取比对,仍存在明显滞后性。
在法律领域,2024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了多部法律,各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修订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像《学位法》《关税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增值税法》等,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我国立法、修法频率还会不断提高。如果AI模型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库,仅依靠网页信息判别分析最新法律法规,其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将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咨询者的决策。
在法律咨询业务中,信息时效性至关重要。虽然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但判例在法律实务中对咨询者的判断和策略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部分重大案件甚至能推动法律修订和新法立法。然而在笔者使用中DeepSeek等AI模型提供的案例时效性严重滞后。例如,在咨询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案例时,若对搜索时效不做限定,超半数案例来自2019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前;限定修订后,案例也多为2020―2021年判决。用户若想获取最新案例,需手动指定年份搜索,但结果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这意味着,咨询者不能完全依赖AI模型,自身的信息搜集能力依然不可或缺。
“深度求索”系列模型为法律咨询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能快速检索信息、提供初步分析,提高咨询效率。但从提问门槛、信息安全到数据库滞后等问题来看,它还无法完全替代法律专业人士。在追求“科技向善”的法治道路上,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通过完善技术伦理、健全法律制度、凝聚社会共识,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法律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实现真正的法治愿景。
来源:中外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