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只是载体,关键是情感和思考 | 专访陈鸿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10:34 4

摘要:陈鸿毅,字畅之,1988年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他以全国专业课及文化课双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如今,他担任中国民生书法馆美术馆馆长,是民建中央画院院士、北京市青联委员、湖社画会常务副会长,同时还是中央美院及多所高校的特聘研究生导师。

陈鸿毅

陈鸿毅,字畅之,1988年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他以全国专业课及文化课双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如今,他担任中国民生书法馆美术馆馆长,是民建中央画院院士、北京市青联委员、湖社画会常务副会长,同时还是中央美院及多所高校的特聘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他多次参与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荣获顾拜旦奖,并担任多省市政府的文化大使与艺术顾问。其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领导人与政要,在全国展览中屡次获奖,部分作品还得以出版发行,更有不少作品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及各大美术馆收藏。

胡润百富·陈鸿毅专访

胡润百富:

国画、油画、综合材料都是您用来传达内心的工具,您是怎样逐渐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的?

陈鸿毅:

我1988年出生于山东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地域文化里的“水韵”或许早早就影响了我对艺术的感知。小学三年级的暑假,我在当地绘画特长班第一次接触毛笔,水墨在宣纸上晕染的细腻变化,让我对传统国画产生了强烈兴趣;进入初中后,开始系统学习素描、色彩与速写,接触西方绘画。

这种东西方结合的学习路径,让我从小就对两种艺术体系有了直观认知,也为后来尝试跨画种融合埋下了伏笔。

考中央美院的过程并不顺利,这段经历让我更珍惜在学院的学习机会。本科阶段我主修国画工笔人物,到了研究生阶段,我转向综合材料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将宣纸、油画颜料、矿物色等不同媒介结合。也是在这个阶段,我逐渐意识到:国画的写意精神、油画的透视与光感、综合材料的实验性,并非相互割裂。

毕业之后回头看,从国画、油画到书法、当代水墨,这些学习经历其实是在帮我“攒工具”,让我慢慢有了“把不同画种优点捏合到一起”的想法。

胡润百富:

在绘画过程中,为何最终选择生宣纸作为核心创作载体?它的创作难点在哪里?

陈鸿毅:

一开始我试过在油画布上表现水墨写意,但总觉得少了宣纸那种“呼吸感”。后来发现,生宣纸才是最能承载传统写意精神的材料,它的吸水性、晕染性,能让水墨自然“生长”,这是其他载体替代不了的。

但生宣纸的难点也在这儿:它太“敏感”了。毛笔沾多少水、沾墨后在纸上停留0.01秒还是0.1秒,最终呈现的墨色、线条质感都会完全不同。绘画时,水分多了会晕成模糊的色块,水分少了又会显得干涩,你得精准控制毛笔的吸水量、落纸力度,甚至要能“预判”墨色晕开的范围,到最后就像把毛笔变成了自己的“第六根手指”,手、眼、脑得完全同步,这种“在失控中找控制”的过程,其实是最磨人的,但也是最有成就感的。

胡润百富:

荷花和竹子是您很喜欢的创作主题,您怎样诠释这二者在您画作中的表达?

陈鸿毅:

荷花和竹子算是我花鸟画里的“常客”。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竹子“节节高”,它们代表着一种东方精神,也是我个人很认同的价值观。但我画它们不是为了重复传统图式,而是想换个视角。比如用西方写实的光影去画荷花的立体感,或者用抽象的墨块去表现竹林的韵律。有时候它们也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比如画一个现代人物站在墨竹前,这种古今对照能产生很有意思的张力。

我画过很多荷花和竹子。在绘画时,我会用淡雅的黑白色调画出梅兰竹菊,墨色简洁,更能彰显出墨竹的气节。

对我来说,题材只是载体,关键是通过它们传递当下的情感和思考。

胡润百富:

作为85后艺术家,您如何让作品既保留传统内核,又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陈鸿毅:

艺术圈一直有“笔墨当随时代”的说法,我在实践里慢慢觉得,现在还得再补上一句“衡以中西相融”。毕竟我们这代人是在全球化环境里长大的,年轻人看画早就不只盯着“像不像古人的风格”,更看重这幅画能不能让他们有共鸣、有感觉。

就像我这两年用日本颜彩做实验,调整不同的水温,让颜料在生宣纸上像发生化学反应似的“炸开”,然后精准抓住它最灵动的瞬间定格下来。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既有传统水墨那种自然晕染的质感,又有现代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让传统材料长出“当代的样子”。

还有件事我印象特别深。之前有位85年的藏家,因为孩子属龙,一直想找幅不一样的龙题材作品,看了好多传统龙纹都觉得太老派,直到在网上看到我画的龙,专门从外地飞到北京找我。他说“这龙的冲劲、颜色,一看就不是过去那种”。

其实我画那幅龙时特意做了调整,打破传统龙纹的对称构图,让龙从画面上方斜着俯冲下来,用朱砂红打底,还加了点类似爱马仕橙的亮色,鳞片再用金箔提亮。这样既保留了传统龙的威严感,又多了现代设计的张力。他还跟我说“孩子看到就喜欢,觉得这是‘自己时代的龙’”,这句话其实点醒了我。传统从来不是死的,只要把它跟当下的审美、年轻人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他们自然会接受。

我现在最大的期待就是,别人没见过我本人,光看我的画就能说“这肯定是个年轻画家画的”,而不是猜“是不是六十多岁的老艺术家”。能做到这一点,对我来说就够了。

本文系胡润百富专访,素材来源于受访者

来源:胡润百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