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23日,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香港大学和悉尼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医学期刊《Cell Death Discovery》中发表了重磅文章,题为题为“Chromobox protein homolog 7 suppresses the stem-like
2025年2月23日,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香港大学和悉尼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医学期刊《Cell Death Discovery》中发表了重磅文章,题为题为“Chromobox protein homolog 7 suppresses the stem-like phenotype of glioblastoma cells by regulating the myosin heavy chain 9-NF-κB signaling pathway”,该研究旨在通过调节特定信号通路以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干性表型。研究人员认为,CBX7 是胶质母细胞瘤中 CBX 家族下调最显著的成员,而CBX7-MYH9-NF-κB 信号轴可能成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潜在治疗靶点。
人们对克服胶质母细胞瘤的期望如此迫切,这种疾病究竟会造成多大的破坏?干细胞技术有希望对治疗胶质母细胞瘤产生积极影响吗?
不妨先从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开始说起。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素来被认为是脑癌中的王者,这种疾病是目前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6.8%,差不多是肺癌患者的三分之一。基于这一惨淡事实,在胶质母细胞瘤面前,连凶险的肺癌似乎也变得稍微和善了些。
关于胶质母细胞瘤,有两个方面令医疗人员感到束手无策。
首先是病因——大多数病患未能查明准确病因,目前仅能怀疑包括神经纤维瘤病Ⅰ/Ⅱ型、Li Fraumen综合征、Turcot综合征在内的部分遗传病容易诱发胶质母细胞瘤。也有人推测,诸如放疗、头部CT检查等电离辐射可能提升“胶母”的发病率。
大脑产生胶质母细胞瘤后,即引起“占位效应”,肿瘤侵占并压迫脑组织,对毗邻脑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使病患颅压升高,恶心呕吐,并伴随有肢体不自主痉挛后全身抽搐、意识丧失、闻到异味感等。
其次是治疗手段。手术切除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最主要手段,但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神经阻滞界限不清,涉及脑组织的切除往往困难重重,需要特别审慎的评估,以尽可能降低致死致残概率。除此之外,放疗和化疗也是常规方案,具体需结合病患敏感性和耐受情况酌定。各种常规手段的缺陷在于医疗人员穷尽治疗手段也很难达成更高的五年生存率。
根据干细胞技术在其他肿瘤疾病的优异表现,研究人员想到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进行研究,期望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全过程制造阻碍,延缓病情进展。
在2020年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中刊登了针对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的单细胞RNA测序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单细胞RNA-seq揭示了胶质母细胞瘤重现正常的神经发育层次,而祖细胞GSCs构成了肿瘤中绝大多数分裂细胞,并有望提供治疗靶点。
值得注意的是,胶质母细胞瘤之所以易复发,很大程度上是小群抗药性GSC驱动,因此开发高精度靶向治疗迫在眉睫。近年来有关胶质母细胞瘤潜在靶点的研究十分热门,其目的都在于为靶向治疗提供准确指向。换言之,只有定点清除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癌干细胞(肿瘤干细胞),才能真正避免其“春风吹又生”。
一旦锁定了胶质母细胞瘤的靶点,利用大名鼎鼎的CAR-T细胞高效特异性识别肿瘤就顺理成章了。例如,2024年12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文指出,靶向两种脑肿瘤相关蛋白(EGFR和IL13Rα2)的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有希望减少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生长。
通过干细胞分化为病患修复甚至重建神经系统,也得到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综合来看,干细胞技术对胶质母细胞瘤乃至一系列实体肿瘤的治疗都存在治愈可能。尽管目前干细胞治疗仍然存在着无序分化和致瘤性的危险,但其带来的治愈可能确实相当诱人,激励着一线研究人员不断开启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毛星刚. 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癌症干细胞假说2.0版本:我们在将何去何从? [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25, 19 (01): 73.
[2]郝悦,杨艺辉,李婉,等. 神经胶质母细胞瘤靶点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J]. 现代肿瘤医学, 2024, 32 (13): 2492-2497.
[3]李怀旭. 胶质母细胞瘤免疫微环境中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胶质母细胞瘤复发的影响[D]. 安徽医科大学, 2024. DOI:10.26921/d.cnki.ganyu.2024.000845.
[4]黎娜,罗丽,杨雅婷,等. 胶质母细胞瘤外泌体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生物工程学报, 2023, 39 (04): 1477-1501. DOI:10.13345/j.cjb.220777.
[5]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8215268
来源:干细胞精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