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已经确诊了冠心病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当中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抗血小板”,而代表药物则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
对于已经确诊了冠心病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当中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抗血小板”,而代表药物则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印象当中,似乎“阿司匹林”被使用得更多一些,特别是当冠心病患者只需要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时,“阿司匹林”更是很多人默认的优先选择。
但“阿司匹林”真的比“氯吡格雷”更好、更能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心血管死亡吗?
关于这个问题,世界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最新刊发的一篇重要的荟萃分析,却给出了令不少人感到有些意外的答案---在单独用药时,“氯吡格雷”似乎保护效果更胜于“阿司匹林”!
众所周知,在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已经存在着引起血管狭窄≥50%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这些斑块有随时发生破溃的可能,而一旦某些刺激因素引发了斑块的破溃,血小板就会很快聚集在这里形成急性血栓,并完全堵塞本就已经狭窄了的血管管腔。
上面这一过程,就是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过程;而急性心梗的死亡率极高,又会进一步升高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
相信大家不难看出:从普通的冠心病到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的激活与快速聚集”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这也就是为何“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的原因所在,因为,假如能够通过药物来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那么,就有希望降低冠心病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这在医学上也被称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而在临床上,“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都是最常被用于“抗血小板”的药物。
其中,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2(TXA2)的合成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氯吡格雷则是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为无活性的前体药物,经肝脏活化后可以通过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ADP受体,从而有效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总之,这是两类作用机制不太一样的药物,因此,必要时,它们也可以联合使用以增强“抗血小板”功效。
对于一些血栓风险极高的患者来说,比如刚刚植入了心脏支架(PCI)的患者,就有可能需要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冠心病患者或支架植入一段时间以后的患者而言,日常维持单一的“抗血小板”药物就可以了。
而这时候,到底是优先使用“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过去,很多人习惯于优先使用“阿司匹林”,毕竟,这是该领域最为经典的一款药物。
但现在,似乎新的医学证据正在试图“挑战”这一传统的用药习惯!
2025年8月底,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刊发了一项大规模meta分析(荟萃分析),该研究对7项冠心病治疗领域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共计28982名冠心病患者的数据进行了二次分析,目的就是专门对比单独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预防急性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面是否存在疗效上的差异。
应该说,这是迄今为止,在冠心病患者当中针对单独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疗效所开展的一次最全面的比较!
结果惊人地发现:在中位随访时间2.3年、最长5.5年的随访中,单独使用“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为2.61/100患者年,明显低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2.99/100患者年),相对风险比为0.86。
并且,在主要的出血性事件方面,这两组患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这意味着,“氯吡格雷”单独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
在最长5.5年的随访当中,“氯吡格雷”组患者发生急性心梗、脑卒中的相对风险,要比“阿司匹林”组患者低大约14%。
与此同时,“氯吡格雷”却并未比“阿司匹林”引起更多的出血性问题。
特别需要提到的一点是,这项荟萃分析所纳入的这些研究当中,有2/3的受试者属于东亚人群。而东亚人群所具有的一个特点是:携带“氯吡格雷反应不佳”相关CYP2C19突变的比例较高。
简言之,就是在东亚人群身上,“氯吡格雷”更有可能出现“疗效不佳”的情况。
可即便如此,这项荟萃分析依然展现出了“氯吡格雷”相较于“阿司匹林”所具有的优势。
也就是说,在东亚以外的地区,“氯吡格雷”相较于“阿司匹林”所具有的优势,很有可能会更大!
或许正是基于对这项荟萃分析结论的确信,研究者们在该论文的总结部分专门强调了:支持冠心病患者在进行二级预防时,优先选用“氯吡格雷”而不是“阿司匹林”!
当然,现实当中,医生也不会仅仅因为某一篇论文就轻易地改变处方行为。
关于临床药物的使用,最可靠的还是应该去看医学指南或相关领域专家共识是如何说的!
那么,我国当前的权威医学指南,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对此,2024版《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有这样提到:
首先,对于不需要使用抗凝药物且暂时不用放支架(PCI)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原则上既可以使用“阿司匹林”、也可以使用“氯吡格雷”,并无明显的优劣之分。
2024版《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
但与此同时,指南也特别提到了:“阿司匹林”相较于P2Y12受体抑制剂(比如“氯吡格雷”)具有更高的脑出血和胃肠道出血风险,近年有逐渐被P2Y12受体抑制剂(比如“氯吡格雷”)替代的趋势。
其次,对于已经做过支架(PCI)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在做完支架后的几个月内需要先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如“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然后再过渡回单独使用某一种药物。
而针对这样的情况,指南则是提出:很多时候,“氯吡格雷”应该优先作为后续单独使用的那种药物!
也就是说,虽然医学指南并未明确提及一定要优先使用“氯吡格雷”,但是,从字里行间其实并不难看出:指南早已关注到了“氯吡格雷”所具有的潜在优势。
因此,对于广大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在既能选择“阿司匹林”又能选择“氯吡格雷”的时候,建议优先与医生协商选择“氯吡格雷”!
毕竟,这既顺应了最新医学研究所反映出来的趋势,同时,也是医学指南完全允许的。
【参考文献】
1,Clopidogrel versus aspirin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Lancet》 2025 Aug 28: S0140-6736(25)01562-4.
2,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6月 第52卷 第6期
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5年7月 第53卷 第7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注:本文没有使用AI辅助技术,文中主要观点均来源于医学指南、专家共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个人总结!
来源:家有好医赵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