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靖到万历再到崇祯,明朝的衰亡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8:12 1

摘要: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是在崇祯手里亡的,毕竟是他吊死在煤山上,为这个王朝画下了句号。

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是在崇祯手里亡的,毕竟是他吊死在煤山上,为这个王朝画下了句号。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当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北京城时,国库里竟然只有区区41万两白银。

这是什么概念?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户部的账本显示,万历四十八年时明朝的年收入还有400多万两,可到了崇祯十七年就只剩下不到100万两。

短短二十多年时间,明朝的财政收入缩水了四分之三,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明朝的衰亡,史学家们争论了几百年,有人说是天灾,有人说是人祸,有人说是制度问题。

但当你真正深入了解了那段历史之后就会发现,明朝的衰亡,其实是一场跨越三朝、长达半个世纪的慢性自杀。

今天我们就从嘉靖、万历、崇祯三个皇帝的统治入手,看看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一强国,是如何一刀一刀地割断自己的“大动脉”,最终“流血而亡”的。

很多人以为明朝的衰落是从万历开始的,这完全错了。

真正的病根,其实早在嘉靖朝就埋下了。

只不过那时候的明朝就像一个身体健壮的人,即使得了慢性病,短时间内也看不出什么大问题。

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在位时长排名第二的皇帝,第一名是明神宗朱翊钧,这里就不细谈了。

说回嘉靖,前期他还算是个正常的统治者,勤于政务,甚至还搞过一些改革。

但问题就出在后期。

他竟然相信自己能长生不老,能成为“神仙”。

从嘉靖二十一年开始,这个皇帝就沉迷于修道成仙,把国家大事完全抛在脑后。他在皇宫里大兴土木,修建道观,炼制丹药,每天和一群假道士鬼混。

更要命的是,他把国家财政当成了自己的小金库,修道、建宫殿的花费简直就是无底洞。

户部的账本显示,嘉靖八年时国库还有500多万两储蓄,但每年财政赤字高达147万两。

这是什么概念?就像一个家庭每年收入10万,却要花15万,只能靠吃老本过日子。

没几年,祖宗留下的家底就被他挥霍一空。

到后来更夸张,户部每年收入只有200万两,可仅仅北方九边的军费就需要600万两。

缺口怎么办?只能拼命加税!

老百姓本来就不富裕,现在负担越来越重,民怨开始沸腾。

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官场开始全面腐烂。

大奸臣严嵩专权二十年,把朝廷变成了他的一言堂。

卖官赠爵成了家常便饭,想当官?拿钱来!想升职?继续拿钱!

严嵩的党羽鄢懋卿巡查盐务时,表面上说要节俭,背地里却搜刮了巨额财富。

这种腐败不是个案,而是成了整个官场的潜规则。

正直的官员怎么办?要么被排挤,要么被同化,要么就滚蛋。

官场腐烂的同时,边防也出了大问题。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率军直接打到北京城外,烧杀抢掠八天,朝廷竟然拿不出像样的抵抗力量。

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庚戌之变",堂堂大明帝国的首都,差点被一支蒙古骑兵攻破!

最终只能委曲求全,明朝同意扩大互市并开放通贡,蒙古军才满意撤退。

但事后嘉靖不仅不反思,反而认为是自己修道“不够虔诚”,更加沉迷于求仙问道。

可蒙古军刚走,东南沿海的倭寇也越来越猖獗,军费开支直线上升,形成了"越打仗越缺钱,越缺钱越加税,越加税百姓越苦"的恶性循环。

不过说实话,嘉靖朝的问题还不算致命。

为什么?因为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还在,就像一栋房子,虽然屋顶漏雨、墙壁开裂,但梁柱还没断。

只要后面的统治者好好修补,还有挽救的可能。

后来张居正的改革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用了十年时间,硬是把明朝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可惜好景不长。

02 "罢工皇帝"万历

如果说嘉靖是给明朝下了毒药,那万历就是亲手斩断了明朝的生命线。

万历皇帝朱翊钧早期还算幸运,有张居正这个名相辅佐。

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增加税收,实行"一条鞭法"简化税制,硬是让已经病入膏肓的明朝出现了短暂的"回光返照"。

那几年,国库充盈,吏治清明,边防稳固,万历皇帝被人称为"中兴之主"。

但张居正一死,万历立马原形毕露,而且比嘉靖还要过分一万倍。

万历的怠政创下了中国历史的纪录,连续三十年不上班!

好家伙,嘉靖二十年不打卡,万历直接三十年不打卡,这放到现在也找不出这么任性的甩手掌柜啊。

万历当了甩手掌柜之后,明朝的政府机构几乎陷入瘫痪,并且由太监掌权。

万历三十年时,南北两京缺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3名、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10名,各地缺巡抚3名(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知府25名(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很多部门连负责人都没有,就这么空着!

更过分的是,万历为了搜刮钱财,派太监去各地当矿监、税监。

这些人打着万历的旗号到处敲诈勒索,不管你是商人还是农民,统统都要被刮一层皮。

苏州、景德镇等地都爆发过大规模民变,愤怒的百姓直接打死了税监。

但这些还不是万历朝最致命的伤害,最致命的是"万历三大征"。

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这三场战争虽然都打赢了,却彻底把明朝拖垮了。(这里不是说这三场战役的决策是错的,这三场战役确实意义重大,尤其是朝鲜之役。)

据史书记载,宁夏之役花了近200万两,朝鲜之役780万两,播州之役300多万两,加起来超过1200万两白银!

要知道当时明朝每年国库收入才300多万两,这些战争直接把张居正十年改革的成果全部掏空。

尤其是朝鲜之役,不仅花光了辽东的粮食储备,还让辽东镇的兵力从额定的八万多人锐减到四万,为后来后金崛起埋下了致命的伏笔。

而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成了明朝命运的真正转折点。

面对后金努尔哈赤的进攻,明朝调集全国精锐,结果全军覆没,几万大军几乎全部被歼灭。

几万人啊,像割草一样就没了!

从此明朝对后金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绝境,北边要防后金,内地要镇压农民起义。

这时候的明朝,就想一座几十年的危房,随便一场风雨都可能让它倒塌。

很多人同情崇祯,觉得他是个勤政的好皇帝,只是运气不好。

这种看法完全错了。

崇祯皇帝继位时,接手的确实是一个烂摊子。

他也确实比万历勤政得多,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衣服上都打着补丁,但问题是,他已经无力回天了。

当时的明朝面临着四个根本无解的死结:

第一个死结:账上彻底没钱。

万历留下的国库空空如也,而军费开支却急剧增加。

辽东战事每年需要几百万两,镇压农民起义又要几百万两,崇祯只能不断加征"辽饷""剿饷""练饷"。

这三饷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万两!

要知道当时全国的农业总收入也就3000万两左右,光这三项加派就占了三分之二!

老百姓被逼到了绝路,"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传遍天下。

第二个死结:党派斗争白热化。

东林党和阉党斗了几十年,到崇祯朝还在延续。

大臣们只关心派系利益,根本不考虑国家安危。

崇祯想重用有能力的将领,却被文官集团处处牵制。

像袁崇焕这样的名将,最终被冤杀,导致人心涣散。

更要命的是,文官们为了党争不择手段,经常故意拖延军情,延误战机。

第三个死结:天灾人祸不断。

明朝末年正好赶上"小冰期",气温下降导致农作物连年歉收,北方出现大面积饥荒。

陕西、河南等地"人相食"的记载不绝于书,这些饥民纷纷加入起义军,燎原之势已经无法阻挡。

第四个死结:军队体系完全失控。

由于长期欠饷,士兵们经常哗变,战斗力低下。

而后金(清朝)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经营,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多次突破长城防线,几次差点攻下北京。

虽然崇祯非常想努力挽救明朝,但他性格多疑、刚愎自用,杀了很多有能力的大臣。

据史料统计,他执政期间共处决总督 7 人、巡抚 11 人,远超嘉靖、万历两朝的总和,像袁崇焕,郑崇俭,杨镐等人都被错杀。

这种杀戮导致了一个局面,越杀越没人敢担当,越没有担当就越容易出错,出错后又导致新的杀戮。

到崇祯末年,朝廷已经无人可用,当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时,内阁大学士范景文感叹:"举朝无可用之臣,皆先帝所杀也。"

最终北京城破时,仅有范景文等寥寥数人殉国,多数官员要么投降要么逃跑。

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崇祯在位时哪一样也不占。

但说句公道话,即使换成更有能力的皇帝,也很难挽救万历朝留下的烂摊子。

这时候的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任何局部的修补都无济于事。

结语

回过头来看,明朝的死亡其实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慢性自杀。

嘉靖埋下了祸根,万历挖好了坟墓,崇祯只不过是跳了进去而已。

一个帝国的毁灭,往往不是因为外敌太强,而是因为自己作死作得太彻底。

如果万历能够坚持张居正的改革路线,如果他没有发动那三场劳民伤财的战争,如果他没有派出那些祸国殃民的矿监税监,明朝完全有可能避免最后的悲剧。

但历史没有如果。

盛世可以在一代人手中开创,但衰亡同样可以在一代人手中完成。

权力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当掌权者忘记了这个道理时,历史就会用最残酷的方式提醒他们。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包括看似强大的帝国。

美国当年还是世界第一强国,处处打压中国,欺负中国,可你看看现在呢?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