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头,很多人还觉得“中国兄弟”这句话挺管用,尤其说给越南人听,可事实证明,一家亲不一定真的能一直当亲戚。提到新中国最硬气的几场仗,抗美援朝的血与火是立国的底气,对越那一仗更像是在门口狠狠拍了桌子,叫所有人都安静点。可有意思的是,老百姓口口相传、心头最窝火的,
那年头,很多人还觉得“中国兄弟”这句话挺管用,尤其说给越南人听,可事实证明,一家亲不一定真的能一直当亲戚。提到新中国最硬气的几场仗,抗美援朝的血与火是立国的底气,对越那一仗更像是在门口狠狠拍了桌子,叫所有人都安静点。可有意思的是,老百姓口口相传、心头最窝火的,往往不是和美国的结仇,而倒是在越南人身上栽了跟头。毕竟,按咱们的逻辑,美国是生来就有点互怼的意思;可越南,你说,昔日兄弟,自家酒喝过的,枪倒是对自己举得最紧。
说起越南这根骨头,真委屈不了自己。老早想挣脱人家鸟枪换炮的命运。日本败退那阵,越南眼瞅着就要喘口气,结果法国这位“老主顾”说回来就回来了。正当大家以为短暂的自由又要搁浅,越南人咬了牙,跟法国军队啃上了十年,家家户户多少都沾了血。家里的老辈那会儿还念叨,听说南方的农村隔三差五总能听见远处枪响。别说啥国家荣辱,很多人只是想着不再被人打屁股。
这一拖,总算熬到奠边府那炮声一歇,法国人老脸红着签了约,拍拍屁股撤了。可幸福景象不但没立刻到来,反而天上又掉下来个“老大哥”——美国。人家表面挂着帮忙,其实已经不信越南自己玩得转。说到底,冷战那会儿,谁都怕底下有人出事儿,影响到自家借口。
其实,和美国撕破脸,对越南来说没什么可选的。老胡(胡志明)领着大家熬过了炮火,国内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对当年胡志明的几番演讲印象很深,说他带着烟嗓,讲起中国援助时,眼眶都红。可风水轮流转,到了1970年代末,局势就不一样了。苏联更阔气,口袋深,军火重,越南内部很快就吹得亲苏倾向一浪高过一浪。
以前咱看到的例会、那些红布条上的标语,亲华的那批人一个个开始消停。有人说,他们当时要么被晾在角落,要么几句话就算交代完仕途。越南电影镜头里不再频繁出现中国老专家,反倒成了批判对象。这事在1978年之后更明显,谁要再提友谊,不小心就被贴上“有问题”。
不少亲华派的结局挺让人唏嘘。其实胡志明的老搭档里,像范文同、黄文欢,可不止他们。以范文同为例,这哥们儿当年在八路军大院跟咱们老首长喝过酒,写字、下棋都一套套的。后来变天,他被派到外地做教育工作,一度没人理。后来风向偶有转好,才又看到他回到政府工作点个头。
倒有一桩事挺玄乎。1970年代,一次越南代表团去莫斯科,路上落脚哈尔滨。当时中苏刚有点松动,有人悄悄去见了中国老友,回国却被上头点名。消息一出,越南内部不少人更寒了心,亲华派干脆与外界断了往来,唯恐被扣帽子。
越南高层里,黎德英这个名字在北方军队里一度很响。他少年时就是“汉学通”,但因不肯倒向苏联,一度被下放僻远军区,几乎与政治绝缘。后来他悄悄在边境小镇暗中资助了几批走投无路的难民,这事传出去后,更让他站在了风尖浪口。有人说他最后还是悄悄回到自己家乡,去了那边的佛教寺庙闭门修行。
至于中越之间最后那场大动干戈,说不上哪个点最像导火索。大家都知道南沙、西沙这些年头争得厉害,可鲜有人提及1978年越南在清化附近以“边民纠纷”为借口,集结军队,强行筑路。据说中国援建的大坝、桥墩都被拆,甚至附近小学教室墙上原本贴着毛主席画像,被新换上列宁照片。这在边境老百姓眼里,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那一年春节,一名老华侨本打算回越南扫墓,就因为身份敏感直接在口岸被卡。同行的越南司机后来被传唤了几次,据说只因车窗里那顶毛边帽子。“兄弟”二字一夜之间生分成了两国仇寇。
可别以为亲华派绝迹了。粤语区的外贸港口,不时有越南船民搭顺风船来到中国,到广州、南宁投亲靠友。越方内部不乏有心人,悄悄跟中国商人递信,谈合作、打通关节。只不过,那些原本敲锣打鼓欢迎中国专家的日子,已经像陈年茶叶一样压在箱底,只有偶尔夜深人静,老人们会念几声。
有意思的是,后来越南的转机来得也不算晚。黎笋走了之后,新的领导上台慢慢打起算盘,开始悄悄修补中国这条老路。有人笑称,阮文灵接手那会儿,酒桌上私底下常说“旧账不必算,兄弟还得相见”。南方小城的券商们第一个敏感,率先恢复了与广西、云南的边贸。
值得一提的还有越南军头冯建安,年轻时在广西军区受训,后来回越南一直主张跟中国缓和。即便是武元甲晚年,外界说他成了“老好人”,其实他还是绕来绕去在打听中国高层动向,生怕有机会错过合作。
真正的结与解,有时候其实很生活化。亲华派有人活成了传奇——比方诸如贾贵煌,青年时代来中国学医,后来在广西柳州落了脚,成了医院老中医;也有的带着遗憾离开,像朱文晋那样,到了老年还坚持写中文日记,只为不忘那段时光。
历史回头看,越南的亲华与反华派,个个都挺有故事。朋友一场,翻脸也是一瞬间。隔着边境线,稻田两头的鸡鸭狗照旧欢叫,只是大人们说起这些事,情绪变了,语气淡了。谁也不知道,要过多少年、多少代,这些恩怨才会完全散掉。
真要说结局,亲华派在困苦中转圜又复出,或许也映了那句话:世事难料,风雨如晦。但人们谁都没忘,门口那块石头是怎么磕下疤的。你说,兄弟一场,究竟算点什么?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