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网友问:中国人历经这么多朝代为什么偏偏叫自己“汉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1:19 3

摘要:说起来,网上老外讨论中国的时候,总喜欢把名字当成破案的线索。有一个在国外论坛上,就有人纳闷:中国这国度换了几十上百个朝代,为啥偏偏说自己是“汉人”,不是宋人,不是明人,更不是清人?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其实道理搁中国人嘴里那么多年,也稀里糊涂过。可老外问出来

说起来,网上老外讨论中国的时候,总喜欢把名字当成破案的线索。有一个在国外论坛上,就有人纳闷:中国这国度换了几十上百个朝代,为啥偏偏说自己是“汉人”,不是宋人,不是明人,更不是清人?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其实道理搁中国人嘴里那么多年,也稀里糊涂过。可老外问出来,咱一琢磨还真挺有意思。小时候看历史课本,从夏朝一直翻到清,改姓换朝的“折腾”没少,怎么偏偏“汉”给贴成了标签?这里面,有点门道。

其实要说汉人的叫法,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那阵汉朝的时候出了点大事。可要追根溯源,哪个朝代的人,难道就扎堆带着朝代名招呼自己?“秦人”“晋人”“隋人”?这听着都像小说人物。可当年夜深人静,坐在门口乘凉的乡下老人不会自称“盛唐人”,但说“我们汉人”,倒是习以为常。讲究的,就是一个底蕴。

“汉”这字,表面看是汉朝的朝代名,其实它成了民族标签,原因八成还得从汉武帝那阵国内外折腾说起。原文里说,汉朝打了不少仗,扩了不小的疆域,搞得四周少数民族和外国倒背如流,好像谁身上贴了“汉”就不是外地货。但说真的,这故事要光凭打仗显眼,未免有点窄。

说个别的。汉朝初兴时,人心思定,正碰上南越那边闹腾。可其实在关外,不少少数民族头目也盯着汉地的富庶。汉初的高祖刘邦,老实人一个,兵玄武门那会儿,他手下里不少是六国旧臣和秦朝逃兵。当时乱世未定,北边的匈奴没少趁虚而入。再往东边走,江苏的楚地余孽时不时冒出点小王国苗头。汉高祖做的不是扩疆土,而是拿人心,安百姓。后来的百越、羌、乌桓一带,也有不少原本"不是汉朝人"的部族,渐渐在中原种田为业。这种把外人慢慢“熬”成自己人的劲儿,才是“汉”变成大部分人口共识的根本。不是光靠武力一把推过去的,更多是“顺水推舟”,是朝堂上能说话的小吏,村头编席子的农户,骨子里都觉得“我是东家人”。权谋归权谋,归根到底还得是日子过得安稳,姓啥都无所谓。

咱们再举个更少见的例子。汉宣帝时,汉朝已经不像汉武帝那样派兵四处征讨,反而路子更温和。皇帝甚至把西域的王公子弟请来长安“客座”,一起读书应举。有意思的是,这帮从楼兰、龟兹边地来的小贵族,在回自家地盘后,居然也乐呵呵称自己“汉人”,不徐不疾地学汉礼穿深衣。你说到底算谁把谁同化了?老一辈总说“泾渭分明”,可这里面哪里有什么铁板一块。有个典故,说有西域使节,回去还喊家乡亲“咱也是汉家骨血”。从穿衣到起名,这种细碎的混杂,时间久了,谁还分得清谁?

历史走到南北朝那会儿,局面又换了一茬。你要说“汉人”这三个字,什么时候最让人心有余悸?那大概是永嘉之乱后,北地大乱,胡人南下,百姓纷纷逃亡。那时中原世族南下建了东晋,南北多年对峙。出生在北魏的汉人,往往得夹在鲜卑大族和自己家乡之间,两头不是人。而南方的大家,很多世代都是自诩“汉家旧族”。他们怀念的,其实未必是具体某个皇帝名讳,而是觉得“我是汉人”,总归比那些杂胡草民多一点身份,吃饭说话都带点自豪腔。你想想,一个家族从河南迁去江南,好几代人仍然念兹在兹“我们祖上是汉地来的”。对许多流转在外、或者夹缝求生的人来说,自称“汉人”,就是点灯熬油最后那点骨气。不是文献记得,是日子逼出来的。

后后来,唐朝风头正劲,文治武功盛极一时。老百姓出门在外,尤其是南粤、闽地、甚至流亡到东南亚的中国人,开始流传自称“唐人”,其实道理和“汉人”差不太多。讲的是抱团、找认同。福建大移民浪潮时,不少北地大家携家带口南下,闽南话里“唐人巷头”,成了地名。广东老破小巷头小贩,也自称唐人。到了鸦片战争后,华工出海谋生,旧金山、墨尔本唐人街的牌坊一竖,他们喊自己“唐人”,不是因为觉得唐朝比汉朝牛,而是历史断层后一拨人有了自己独特的乡愁和身份打底。

顺带八卦一句,“宋人”“明人”这仨字,普通老百姓嘴里极罕见。倒不是说没用过,明末清初,有“明乡人”在越南落脚,为了与清朝来的新移民区分,特意称呼自己明乡。时间久了,成了混血名词,倒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明人”。不过那种叫法终归没在广阔华人群体里发酵开,毕竟人少势微,经不起风吹浪打。宋朝呢,文治有余,武力不足,被后代视为窝囊败国,无人挂齿。咱们常说“宁为玉碎”,可动乱年代,撑不起一国靠的绝不是单薄的文人气骨。

“汉人”成了最大公约数,还是因为四百多年,疆界扩得最大,影响最广的,正巧是汉朝。百越、羌、河西、辽西,多少地方的异姓杂处,后来都归入大一统,受文化浸染称汉。我们这一代人,很多家里的族谱还写着“自汉朝以来”,仿佛多沾点汉的气,是老家身份的正统。其实说到底,这种自豪感,是一代代人在苦难里人生苦旅里的“小确幸”。打仗也好,迁徙也罢,最后往往是柴米油盐堆成的生活习惯,让一个名字落地生根。

今儿说起“汉人”,有人觉得就是人口多,官方统计九成都是汉。可夜里端起碗吃饭,老人掰着手指头叨叨:我们家世世代代是汉家人,那语气里,有点自得,有点苦,还带点岁月里的不服气。讲真,我们能叫自己汉人,是历史无数次被风浪吹打出来的结果。不是哪个皇帝一锤定音,也不是一场胜仗分出你我。更多的是移民分家、乱世流离、文化搅和之后,自己认自己——我是汉人,是大伙儿心底一码通关。

至于以后,这标签会不会变,谁知道呢?到现在,不少南方华裔在海外还是自称“唐人”,祖宗的语言和记忆就在一片唐人街里活着。回头再看,或许民族的名字说到底,是留给懂故事的人自我安慰的小凭证吧。你说,我们要是哪天都只剩官方身份,少了这些血肉故事,还有什么味道?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