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内蒙古两条关键高铁推进遇分化:包银高铁进入收尾阶段年内将通车,包鄂榆高铁却因资金问题卡在开工前夜。百万民众期待高铁打通发展脉络,两地政府正全力破局。
2025年9月,内蒙古两条关键高铁推进遇分化:包银高铁进入收尾阶段年内将通车,包鄂榆高铁却因资金问题卡在开工前夜。百万民众期待高铁打通发展脉络,两地政府正全力破局。
盼了五年,终于要坐上包头到银川的高铁了,以前坐普速得晃一整天,现在三小时到,生意谈起来都方便。鄂尔多斯的煤炭运出去靠火车,要是高铁通了,不光货运快,年轻人也愿意留下来,就怕钱不到位又拖几年。
包银高铁通车不是简单的“快一点”,是给内蒙古西部插上发展翅膀。2014年兰新高铁通车后,甘肃酒泉到乌鲁木齐时间从24小时缩至12小时,沿线旅游收入年增15%,农产品外销成本降30%。现在包银高铁将包头到银川的时间从8小时压到3小时,沿线的煤炭、稀土、枸杞等资源能更快对接西北市场,商户跑展会、企业谈合作不用再算“在路上的时间成本”,这才是真的给经济松绑。
包鄂榆高铁卡壳在钱上,暴露的是能源城市转型期的财政难题。内蒙古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00亿元,包鄂榆高铁内蒙古段300公里造价约450亿,相当于全年财政收入的16%。对比山西大西高铁,国家铁路集团出资40%,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各占30%,通车后通过物流、旅游收益反哺,5年就收回部分成本。内蒙古不能只盯着国家拨款,得学这种“拼盘模式”,让能源企业也进来——鄂尔多斯的煤矿企业每年因物流慢多花10亿,高铁通了能省一半,现在投钱就是赚未来的利润。
交通短板曾是内蒙古发展的“隐形枷锁”。2023年内蒙古人均高铁里程仅0.12公里,全国倒数第五,年轻人外流率达18%。高铁通了,3小时到北京、西安,人才回流、产业转移才有基础。就像贵州贵阳,2014年高铁通车前,大数据企业只有12家;通车后3年增至2000家,GDP增速连续8年全国前三。现在内蒙古的新能源、文旅产业就缺这样的“时空压缩”,让投资者敢来,让年轻人敢留。
破局资金难题,得算清“长远账”。每公里高铁带动沿线GDP增长1.8亿元,包鄂榆高铁全线通车后,每年能为内蒙古多创造600亿产值。政府可以发行高铁专项债,参考广东深汕高铁,社会资本占比35%,通车后通过票务、广告分成回本。鄂尔多斯的煤矿、包头的钢铁企业,与其每年花数亿等货运,不如现在投钱修高铁,这不是“捐钱”是“投资”。
民众等的不只是高铁,是看得见的改变。包头商户王磊说,高铁通了每月能多跑3趟银川展会,订单量预计增40%。鄂尔多斯的大学生小李准备毕业后回乡,就盼高铁通了方便找工作。这些期待倒逼政府必须加快,不能让“纸上高铁”凉了民心。
高铁通车倒计时,你觉得哪条线对家乡改变最大?等你留言。
来源:静守初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