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赏的是花,也是这共富之花背后蓬勃生长的“庭院经济”新模式。在企业主导运营、农户深度参与、政府有力支撑的三方合力下,村民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被盘活,繁花迎风摇曳时不仅让盛夏的村庄生机盎然,还充实了村民的口袋。
最近,衢州市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不似往日平静,五湖四海的考察队组团来到这个浙西小村,声势浩大的做着同一件事:赏花。
赏的是花,也是这共富之花背后蓬勃生长的“庭院经济”新模式。在企业主导运营、农户深度参与、政府有力支撑的三方合力下,村民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被盘活,繁花迎风摇曳时不仅让盛夏的村庄生机盎然,还充实了村民的口袋。
自2023年起,“庭院经济”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更成为普适性政策。庭院经济形态多样,而在衢州有二十多个像路里坑村一样的乡村,唯独钟情于种“一盆花”,该模式还吸引了省内安吉县、淳安县、宁海县、诸暨市、金华市及省外安徽省绩溪县等地纷纷前来取经,寻求参与“共富庭院”的打造。
只种“一盆花”的庭院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能吸引各方目光聚焦于此?
在庭院种一盆好打理的花
庭院里的花肆意生长,部分已齐肩高,透着原生态的野趣。路里坑村 81 岁村民徐元花,正穿梭在齐肩高的花丛中拔草浇水三十多平方米的庭院,不到 10 分钟就打理妥当。
“这是用宿根花卉技术种的,我们筛选能自然共存的品种,以拟自然手法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浙江原色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明介绍,这类花卉不仅好打理,还能存活多年,来年春天便会重新萌发开花。
身为爱花人,王小明早年一直做着传统花卉种植的生意。一次偶然的下乡走访,让他发现了花卉种植的新可能。
“2022 年 5 月,我跟着工作人员进农户家,看着院里闲置的空地,又想起母亲是农村出身,深知农村有不少老人想干活,却因体力、技术受限只能闲在家里,无收入来源。”王小明心里一动:农村老人的就业困境,或许能和企业转型需求找到契合点。
他留意到,村里许多庭院、零星荒地常年闲置,既浪费又少了生机。“宿根花卉耐活好管,企业又有种苗和技术,把花种进庭院,既能让老人就近增收,又能盘活土地,还能开拓新市场,这不就是一举三得?”
顺着这个思路,只种花的“共富庭院”的雏形悄然生长。2022 年 8 月,第一批宿根花苗运抵柯城区响春底村,在 16 户农户的庭院里扎下根。凭借易复制、能共赢的模式,很快便在衢州的乡村间,绽放出一片又一片 “共富之花”。
三方合力构建可复制的运营体系
只种花的“共富庭院”能从一个小试点,铺开到二十几个村,还离不开政府、农户、企业的精准协作。
在常山,已有多处村庄选择与浙江原色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用宿根花卉打造特色村庄。“庭院经济能让村民增收、乡村变美,但不少乡村老人多,难以形成‘一村一品’,而庭院种花模式好复制,适合推广。”常山县美丽办工作人员说。
县里主动统筹闲置庭院、村庄边角地、环境整治空地三类资源,为企业和农户搭起合作桥,将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增收与美化乡村的双重契机。“既能盘活闲置资源,又能提升乡村颜值,一举两得。”以辉埠镇路里坑村为例,297 户农户参与,盘活 3 万平方米闲置空间,全面建成后每年能为农户及村集体增收 90 余万元,让“沉睡”资源变成了增收资产。
企业扛起前后端责任,解决农户后顾之忧。“我们把花卉送到农户家门口,他们负责日常种植、养护就行。”王小明说,报酬按庭院摆花面积算,每平方米每年付 30 元,每月先结 60% 保障农户生活,年底再结清剩下的 40%。种好的花通过市场销售、工程销售、线上销售以及干花制品、花卉深加工产品销售等销售渠道销售转化,“花不愁卖,老百姓的钱自然不愁挣。”
农户参与的方式简单又省心,守着自家院子就能增收。“腾出院子摆花,日常进行装盆、定苗、浇水、除草、修剪枝叶,简单的种植和日常养护,日常养护过程中的花卉施肥、病虫害防治,种苗提供和销售均由公司负责,我们都不用管。”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村民王国宾不仅在自己家种了花,还担任了辉埠镇、新昌乡区域的共富指导师,平时会上门指导农户开展日常种植、养护技能培训等工作,每月能多拿5000多元指导费,公司还给缴纳了社保,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像这样的共富指导师在常山还有7位。
庭院繁花点亮乡村新生活
只种花的“共富庭院”给村里带来了啥?村民的笑脸与鼓起来的钱袋子,就是最好的答案。
3 年间,它的规模从最初 4000 余平方米增至 13 万余平方米,2000 多户家庭参与其中。截至目前,通过该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超600 万元,环境整治达3万多方,带动参与劳动力300人。
对此,招贤镇大溪沿村 77 岁的张文彬最有体会,他年纪大了家里还有人生病,家庭收入来源成了问题。去年,村里组织“共富庭院”的建设,他第一时间参与到其中,不仅管着自家庭院 100 多平方米花,还负责村里 1000 多平方米花的养护,每月能多挣 3000 多元,“每天有事做,越活越有劲,身子骨都利索了。”
村子的模样也彻底变了样。“以前院子堆杂物、荒地无人管,现在满院是宿根花,夏天一到满村香。” 共富指导师王国宾说,环境好了,村民也更爱干净,没人再随手扔垃圾,还会主动护花除草,村庄里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更惊喜的是村里的 “人气” 回来了。以前老人们饭后只能发呆,如今一起种花、聊养护,邻里走动多了,笑声也密了。不少年轻人来打卡,游客也多了,带动了村庄的消费,路里坑村还接待了全国 300 多批考察人员。村书记刘志亮笑着说:“村民聊起自家的花和村里的变化,都特别自豪,眼界也宽了不少。”
而这份乡村的改变,也成了原色企业转型的关键支撑。在国家发展“庭院经济”的大背景,企业依托花卉产业打造的“共富庭院”模式,既跟着乡村需求拓宽了花苗销路,又借乡村焕新的实例打响品牌,省内的安吉、淳安、宁海、诸暨、金华,省外的安徽绩溪等地,都主动上门洽谈合作。
从盘活乡村闲置空间,到搭建农户增收渠道,再到为企业开拓发展新赛道,“共富庭院”就像一条纽带,让乡村与企业在彼此成就中,走出一条越走越宽的共赢之路。
来源|潮新闻
本文来自【中国风景名胜】,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